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4年3月29日在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衢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孔海龙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按照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努力克服“非典”、持续高温干旱及严重缺电等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全市生产总值233.4亿元,增长14.6%,高于预期目标3.1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呈逐年加快的发展,人均GDP 115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37.2%,高于预期目标25.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增长45.8%,高于预期目标27.8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二,已连续五年增速超过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增长12.5%,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总额1.7亿美元,增长42.7%,高于预期目标27.7个百分点;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9元,增长8.0%,高于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10.7%,高于预期目标5.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二;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3%,预期目标为持平;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之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控制在5.89‰的预期目标之内。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速度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87.6亿元,增长20%,占GDP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6%,提高9.6个百分点。1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13个增幅超过20%,其中7个超过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8家,新增85家,产值168.9亿元,增长28.2%;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0家。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85.2分,提高20.8分;实现利润8.9亿元,增长58.2%;工业产品销售率97.9%。开发区建设加快,新开发面积23.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6亿元,开发区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0.65亿元,增长19.6%,其中建筑业增加值23.04亿元,增长17.8%。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二)投资拉动强劲,重点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两年”活动。110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9亿元,为年计划的151.1%。工业投资63.1亿元,增长92.9%,是增长最快的一年,118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2亿元,为年计划的102.6%。114项重大前期项目和31项探讨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以“山海协作”工程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5.5亿元,增长85.3%。实际利用外资2069万美元,增长30.1%。抓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6项,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32项。全市有15个方面的项目列入省“五大百亿”工程捆绑项目,27项列入省重点工程,争取到用地指标1.16万亩,40个项目争取到国债资金1.4亿元。
(三)加强“三农”工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5%。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3个农产品被评为省绿色农产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06家。组织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5.5万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投入近亿元,实施乡村康庄工程800公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137.7公里,造林更新6.4万亩,解决1.2万个、改善3.7万个农民饮用水条件,实现1.3万山区农民异地脱贫。
(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化率达33%。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生态市活动。实施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市区社区“四化”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经济强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抓好“非典”防治。筹建衢州学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净增就业岗位2万个。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升级倾向?住宅、通信、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五)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体制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编制市本级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年度计划,建立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了国资经营公司。探索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业主招标、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重大战略性项目等前期工作的新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低保家庭子女基础教育免费入学、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
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提速,这是在全国、全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面临周边地区激烈竞争的挑战。二是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相当突出,电力、土地、资金等要素紧缺,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工业发展加快对要素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因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规划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体制亟需改革。此外,城乡就业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继续改善。对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确保“十五”计划和现代化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完成的关键一年。综观全局,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比较好:世界经济正步入稳定复苏阶段,发展环境总体好于去年;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仍然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浙江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我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内生性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随着国家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实施,项目和用地审批控紧,信贷规模压缩,并且用电紧缺矛盾也更突出,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比去年多。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13%以上。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加强;二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倾斜;三是随着工业立市和借力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入连年快速增长,项目将逐步投产,发挥效益。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其它主要指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主攻工业,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认真实施《衢州市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巨化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整顿后保留和整合后拟保留的开发区,要抓紧规划调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以上,引进工业项目投资市外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加强投资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提高产出水平。引导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新上工业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依托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尤其是国家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超前研究,分析把握宏观经济与微观运行结合的切入点,灵活运用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用地和信贷管理等各项调控措施,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
(二)扎实推进“两年”活动,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实施110项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当年完成53亿元;实施128项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5亿元,当年完成35亿元;引进市外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项,确保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5亿元;开展110项重大前期项目、21项探讨性项目的前期工作。坚持领导联系“六个一”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对亿元以上的项目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亿元以下项目配备联络员。着力抓好前期工作、招商引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廉政建设等重要环节,加快项目推进。
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刚性,以加大前期经费投入、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和加大推动力度为重点,完善前期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前期工作专项资金制,完善业主招标制。着力抓好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公路、浙西第二燃煤电厂和衢江四级航道整治等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及早分解落实项目建设年度计划。加快芙蓉水库、塔底水利枢纽等72个续建项目建设。力争衢州职教中心一期工程、衢州博物馆等45个项目建成。开工建设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段、衢常铁路、黄衢南和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龙丽高速公路、沐尘水库等38个项目。
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一步完善建设市场。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竣工验收制度,建设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三)切实抓好要素供给和集约利用,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解决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根本出路是在努力增加供给的同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要按照“近筹缓解适应,远谋适度超前”的思路,组织实施《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基础性要素配置规划》。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快建设,立足创新,加强调节,抓紧把电力、用地和资金等要素配套落实到位。
努力缓解电力供应矛盾。加快电网建设,开工建设500千伏九龙变、220千伏航埠变扩容和太真变,加快县城电网改造步伐;抢建一批电源项目,加快在建水电项目、符合供热条件的热电和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巨化9号机、东港热电项目。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管理。运用政策促进节电。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项目,合理安排高耗电大项目的建设时序。
尽力保障建设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利用土地。确保重点工程和大项目建设用地,要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加大造田造地和土地整理力度,争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成果,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市场,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用开放的思路,多渠道增加投入。继续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四省九方”的区域交流和合作,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放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性投入,加强要素配套建设、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省“五大百亿”工程、国债项目、省重点工程和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的争取力度。进一步拓宽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用好信贷增量,盘活调整优化信贷存量。加强项目推介,争取异地金融机构贷款。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大力开展票据业务,加大外币贷款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加强统筹,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创业素质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优化创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加强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加快经济强镇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性,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抓好“十大工程”,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乡村康庄工程、下山异地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加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中学、新区配套学校建设,建设衢州学院二期。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公检法司国债项目管理。加强旅游规划,整合资源,加快重点景区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报业大楼、衢州电影城。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加快生态市建设。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生态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抓紧固体危险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继续做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管理和宏观调控。
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全面实施民间投资登记备案制。对《政府核准项目目录》的企业投资项目实施核准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事前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空间布局规划控制、资源利用许可、行业准入、公众听证等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
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决策、执行、监管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健全项目储备库,逐步实行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制度和征求民众意见及集体决策等制度。全面推行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完善直接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管理机制、后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
(六)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工作。
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规划研究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等“三大前期”联动的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省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功能清晰、衔接有序的管理体制。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决策、咨询评估、审批制度,提高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启动区域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认真组织实施《金衢丽产业带与生产力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完善重要领域发展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启动 “十一五”规划工作。尽快开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年底完成基本思路。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按照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要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