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2年4月15日在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衢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俞成钟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200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努力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抓改革、促调整、求发展、保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除外贸出口外均已超额完成,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基础。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8.88亿元,增长5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82亿元,增长4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6亿元,增长9.9%;外贸出口总额9328万美元,增长0.6%;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9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分别增长14.7%和10.2%;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4‰。
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国民经济保持教快发展。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市粮经作物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8:52调整为41:59,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柑桔、生猪、茶叶等大宗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了农业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6.0%。效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大企业技改贴息和科技兴工力度,工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4.55亿元,增长11.2%。全市5个开发区和27个工业园区累计集聚入园企业87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的28.6%,已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特色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完成12.89亿元,增长59.6%。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产销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1.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32%;利润总额增长63.8%,增幅为全省第一;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60.13,为历史最好水平。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增加值15.99亿元,增长23.2%。
以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大推进城市化的工作力度。通过抓规划编制、区划调整、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城市化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的发展空间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4.1%。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年接待境外和国内旅游者分别增长45.6%和30.6%。重点专业市场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一批专业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二)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按照“双到位”的要求,继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达95%以上,职工身份转换面达85%以上,其中市本级共有38家企业完成改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把覆盖面扩大到了农村居民。巩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建立了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并联审批制度,积极筹建市行政服务中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初步成效。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坚持开放兴衢,借助外力求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先后举办了城市、农业、工业、旅游等招商活动,达成了一批投资意向。市经济开发区引进工业项目27个,实际到位资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农业招商势头强劲,市内外工商企业投资我市效益农业的已达410家。来料加工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来料加工业村镇与基地。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8个,比上年增加11个,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95.7%和3.3%。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年来共争取到国债资金11844万元,基本建设补助资金5700.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1%和2.01倍,有力地带动了项目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通过进一步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重点建设考核评比制度和重点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先后举办了2期全市性的项目工作培训班,加大了抓项目工作的力度。85个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6.3%。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段、衢江公路、常开公路、城乡电网改造、市县城市防洪工程和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展顺利。龙丽公路、江山白水坑水库等新开工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九景衢铁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市区段取直工程、黄衢南高速公路和常山芙蓉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江泥公司、江山何家山、江山虎球及常山虎跃等企业的日产千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和巨化热电厂8号机组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四)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完善以农技110和工业科技110为重点的科技进步服务体系,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正式开园,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巩固提高教育“两基”的基础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77.6%,衢州一中初、高中分离和迁建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教育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开工建设。全面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加大人才招聘和智力引进力度。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古城文化旅游节和市第一届运动会,市博物馆、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市中心血站等项目的前期工做取得新的进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有效推进,钱江源生态公益林建设全面启动。水污染和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力度加大,环保“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
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外贸出口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出口退税滞后的影响,增幅回落,利用外资总额仍然很小。二是生产性项目投资偏少,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轻工业增幅下滑较快。三是项目前期工作仍较薄弱,项目储备不足。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五是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这些问题将影响今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六”大将要召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11%;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
由于2001年有些指标因政策调整存在的不可比因素,考虑到今年国际经济环境比较严峻,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又要与“十五”计划相衔接,因此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安排在9%以上。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实施“开放兴衢,借力发展”战略,力争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三次产业和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均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来安排,体现了既适当留有余地又积极进取的精神。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一)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继续做大扶强一批产权制度改革到位、产品优势明显和经营者素质较高的骨干企业。实施五个一批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扩散加工等形式进行低成本扩张。积极争取国债技改贴息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技改贴息投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运用高薪技术和先进使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年全社会技改投入力争比上年增长15%。继续协调推进浙江巨泰公司整体迁建、浙江仙鹤公司木纹原纸、龙游翔龙公司氟盐生产线、开化合成材料公司甲基氯硅烷、巨化公司和华鑫公司易地技改、江化公司DMF扩产改造、浙江硅峰公司硅单晶片以及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技改项目的启动实施。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产业集聚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成市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二期标准厂房建设,启动开发新的发展空间,创办农产品加工、台商投资等园区,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筹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科技人才和质量检验等社会化服务。探索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机构,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来料加工业。
(二)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种养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发挥钱江源头生态优势,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扶持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动的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高薪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基金、吸收农民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技110向村延伸。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抓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选育、开发、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村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下山异地脱贫点,创建扶贫开发小区。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税率改革。
(三)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全市计划实施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52项,当年完成投资30亿元。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一期、常开公路二期、衢江公路和联通GSM八期等项目建设;续建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二期、205国道贺村至峡口段、龙丽公路、江山白水坑水库、铜山源和乌引灌区配套工程、移动通信技术大楼等项目;开工建设320国道樟潭至下张段、205国道常山至贺村段改造、220千伏龙游南海和开化龙顶输变电工程;做好黄衢南高速公路、市区饶城公路、龙游沐尘水库和衢州市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市区段取直工程和常山芙蓉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
抓好在建国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做好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工作。进一步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的稽查和管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服务业。切实落实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规范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
(四)加快培育中心城市。统筹考虑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市区功能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按照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要求,修编衢州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街景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高标准搞好花园岗中心区城市设计。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招标拍卖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园林绿化、市政养护、环卫清扫等公用事业改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衢江西区开发,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开工建设西区一桥三路工程;基本完成坊门街、五圣巷和新桥街改造,着手改造县西街??新驿巷??新河沿等街区;加快市污水处理厂、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开发衢江新区。依托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继续抓好衢州粮食批发市场、衢州农贸城等一批专业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化。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保护开发的投入,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促进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鼓励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衢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会计、法律等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度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领域,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第三产业发展。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队伍,鼓励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扩大我市外贸出口总量。培养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加大对外贸易促销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种展销推介活动,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向上争取出口退税指标和政策支持,继续开展出口退税专项质押贷款业务,缓解出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树立“市外都是外”的观念,把利用外资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和招商引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和落实工作,引导以商招商。抓好招商项目储备,不断充实项目库,增强推出项目的可操作性。加强招商引资政策的研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境外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六)加大“科教兴市”力度。发挥衢州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指导帮助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市“做大扶强”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巩固和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支持巨化办好中俄科技合作园,筹建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氟化工下游产品。依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实施“企业上网工程”,进一步办好工业科技110。启动建设“衢州农村信息化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开展“星火科技示范县”创建活动。
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开工建设衢州一中新校园。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完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扶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筹建职业教育园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实施“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
(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城乡文化设施条件,加快市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推进衢州日报报业大楼、市广电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抓好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续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完成市中心血站国债项目。加强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抓好国民经济动员和人防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深化新家庭计划活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制度,重点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保管理。重视钱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生态示范区建设。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占补平衡。
(八)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转换“双到位”的原则,力争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统筹使用改制企业的土地置换收益,积极吸引外资、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改制。引导已改制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抓紧破产企业清算工作,妥善处置破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步伐。继续把“两个确保”摆在社会保障工作的首位,巩固扩大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抓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试点,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全面并轨。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交接和完善工作。高度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落实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劳动力就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办好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认真实施电子政务试点工程,积极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积极推动“信用衢州”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的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为完成2002年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