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关于衢州市 l99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0 年国民经济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0 年 4 月 22 日在衢州市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

衢州市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主任    俞成钟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 199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l 99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1999 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根据衙州经济发展特点,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和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初步统汁,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6 . 8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 . 8 %;地方财政收入 42521 万元,增长 14 . 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 . 60 亿元,增长 32 .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 . 58 亿元,增长 96 %;外贸出口总额 5785 万美元,增长 26 . 2 %;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9 . 7 . 6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642 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860 元,分别增长 4 .0 %和 7 . 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 . 76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 . 17 %。

    l999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l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农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效益农业有 7 新的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34 . 76 亿元,比上午增长 4 . 1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 4 . 36 万亩,良种覆盖率达 94 . 7 %,总产量增长 4 . 3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全市柑桔经过“三疏一改”,品质得到 7 优化。全年家禽出栏增长 29 . 2 %,水产品产量增长 8 . 9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林种结构得到优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全市已制订 12 个农产品省级地方系列标准,注册了 187 个农产品商标。 5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并已通过省级验收。一批病险水库和受灾损毁的农业水利设施基本得到修复,小流域治理进展顺利。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倍 55 . 65 亿元,比上午增长 10 . 5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 77 . 64 亿元,增长 10 . 0 %。产销衔接趋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 98 . 15 %,比上年提高 2 . 03 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 136 . 39 分。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76 . 41 亿元,比上午增长 8 . 6 %;实现利润 1 . 93 亿元,增长 127 . 1 %;年末亏损企业 63 户,企业亏损面减少 11 . 5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 48 . 3 %。

    第三产业继续发展,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46 . 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8 . 6 %。商业和服务业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强化旅游促销和景点建设,举办了首届古城文化旅游节。交通运输稳定增长,移动通讯、无线寻呼和数据通信呈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增长 41 . 5 %。全市财政总收入 8 . 0 8 亿元,增长 5 . 5 %;财政支出 9 . 92 亿元,增长 23 . 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 22 . 65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 l0 . 50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增加 9 . 16 亿元。

 2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根据“做大扶强、活小求进、治瘫盘活、调整优化、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全面深化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制。采取各种形式,加快企业改革,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 94 %。实施“做大扶强”战略,积极推动资产重组,到年底全市已累计组建省批企业集团 18 家、股份有限公司 12 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稿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大病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再就业工程稳步推进。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化工、机电、食品等行业稳步发展,一批有机制优势的规模企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加大了建材、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批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和淘汰,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得到大力推广。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化,经济活力进—步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开始涉及新的投资领域。年木全市个体工商户已突破 10 万户,私营企业达 6232 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 56 %。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802l 万美元,增良 28 . 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11 家,实际利用外资 1800 万美元,增长 l0 . 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文流进一步加强,城乡来料加工蓬勃发展。开发区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创办了衢州精细化工园区和衢州出口产品加工园区。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重点建设进展顺利。

    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 . 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 . 5 %;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 30 . 85 亿元,增长 46 . 3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计划实施的 69 个重点项日,共完成投资 15 . 37 亿元。 22 省道龙葛公路、联通 GSM 二期扩容、衢州电信枢纽主体工程、 220 千伏仙霞输变电工程、中央直属粮库主体工程、衢州铁路新客站及车站广场等重点工程建成。铜山源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基本完成,碗容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实施顺利,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一期已全线开工。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实现更新改造投资 6 . 75 亿元,增长 88.0 %。巨化集团偏氯乙烯及甲烷氯化物、江化股份有机胺、硅峰公司半导体单晶硅、国光集团衣康酸和虎山集团水泥湿改干等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4 、科教兴市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全年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 4 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 38 个,完成省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9 个;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办了农业和工业科技 110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教育结构逐步调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筹建,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发展;积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批优秀文艺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有新的进展。全市消灭丝虫病工作通过省级达标评审、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面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水土流失进一步得到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70 . 9 %。汁划生育工作继续强化目标管理,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新闻、广播电视、民政、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取得新的进展。

    1999 年计划与经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市社会各界、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柑桔受冻害、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难度增大。二是经济主体活力不强,个体私营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三是生产性项目投入偏少,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企业机制尚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缺乏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建议

    根据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 2000 至 2004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 %,其宁第—产业增长 3 %,第二产业增长 9 . 3 %,第三产业增长 9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2 .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8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3 .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 %;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 . 5 ‰以内。

    2000 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起始之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提供 T 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今年计划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放兴衢,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激活经济主体、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完成“九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上述要求, 2000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 . 5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3 %,第二产业增长 9 %,第三产业增长 9 %;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7 .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良 1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 . 5 %;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 10 %;

   ——市区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 3 %以内;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3 %和 5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5 ‰以内;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 5 %以内。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既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又与“九五”汁划作了衔接,是积极可行、留有余地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力争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8% 。  

为了实现上述预期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 一 )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着重抓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化和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抵御市场和自然两大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农业转变。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在保持 95 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指导性计划是 255 万亩,产量 84 万吨。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扩大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扩大名特优新品种比例。继续实施柑桔“三疏—改”,因地制宜开发鲜食加工兼宜的水果新品种。鼓励开发有市场潜力的特色林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扩大现有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鼓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继续办好各地现有的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衢州农贸城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铜山源水库、碗窑水库等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三江”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继续抓好以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扩大境内外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民积极从事来料加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创造条件实施异地脱贫、下山脱贫。清理规范各种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 二 ) 加大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大力推进工必化进程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实施重点攻坚,争取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困难企业要坚决依法实施破产。以优化股权结构为突破口,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采取购买股权、期权和实行管理、技木要素入股等方式,鼓励经营者特大股,经营层和生产骨干控股。引导改制企业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新型劳动关系。鼓励个私企业积极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革和改组。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金征缴工作。着手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完善以大病医疗统筹为重点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抓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多渠道扩大再就业门路。加快产权、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培育。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化工、机电、食品、皮革塑料、服装等产业。对—批基础较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实施“做大扶强”战略,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支持巨化发展,鼓励引导经济主体与化进行产业对接和技术合作,集中力量办好衢州精细化工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加快改造建材、造纸等产业,压缩和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进—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一批重点私营企业,引导其加快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其做大规模。

    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努力提高来料加工组织化程度,把来料加工与本地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发展私营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其向来样加工、来单加工和创办企业发展。加强经纪人和加工队伍建设,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直接面向市场接订单,创力私营企业和家庭工厂。支持本地企业就地扩散加工,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低成本扩张。办好衢州出口产品加工园区,形成来料加工的特色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各级来料加工服务中心在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把家庭来料加工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实现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管理创新,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扭亏增盈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手段,积极开发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效益好的新产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 三 ) 以重点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要始终把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放在首位,着力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完善项目库建设,重点抓好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卒业项目建没,加强引导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的增长。要严格实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招投标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2000 年全市计划安排实施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 48 项,当年投资 20 . 2 亿元。继续抓好杭金衢高速公路、 205 国道常山至开化公路、 17 省道华白线、龙游九里桥公铁立交、城乡电网改造、紫荆小区等在建项目。争取完成市电信枢纽工程、市区新桥街改造和二、三期安居工程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 46 省道衢州至江山公路、 50 省道龙丽线、江山白水坑水库、市区城市防洪工程二期、市区供水工程、市污水处理工程、移动通信公司和联通公司 GSM 网扩容等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抓好九景衢铁路、衢江大桥、乌引灌区续建配套、开化钱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特别国债。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贴息、加速折旧、增提技术开发费等政策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争取全市工业技改投入增长 20 %。加快巨化集团偏氯乙烯、国光集团啤酒生产线改造、江化股份有机胺热电联产和硅峰公司单品硅扩大出口生产线等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进度。

( 四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积权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投诉联功机制和投资兴业联合办公制度。继续清理整顿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普及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落实收费许可证制度,坚决治理乱收费。积极发挥财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鼓励引导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全方位、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积权发展创汇农业和外贸加工,着力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和企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建完善招商项目动态储备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参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和改善对现有三资企业的服务。鼓励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劳务输出渠道,推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主动地开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千方百计引进外地企业来衢投资办厂。

    继续抓好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各开发区要结合功能定位,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开发区对项目和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同时要注重提高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环境保护,使开发区成为衢州经济的显著增长点。

( 五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板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加强有特色、有规模的专业市场培育,提高市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行连锁经营、超市、特许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稳步发展信用消费。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推广物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等产业。

    积极推进城市化。加强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围绕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治污和防洪工程等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组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抓好城市绿化。加快小心镇建设,继续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致力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培育,制定产业集聚政策.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和投资者来衢创业和就业.促进产业、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快培育城市产业。

  ( 六 ) 加快科教兴市步伐,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科技兴农。加快柑桔、板栗、毛竹、生猪等农产品的品种和生产技术改良,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扩大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的品种拭种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做好大棚栽培、秸杆还田、微喷灌溉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农产品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技队伍建设,鼓励农技人员开展承包经营开发和技术服务。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 ll0 的作用。

    积极推进企业技木创新。充分发挥衢州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转化中心的作用,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报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新产品认定,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支持省“五个—批”和市“做大扶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继续办好工业科技 110 ,做好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发展技术市场。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科技三项经费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导向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全面启动科技人才开发基金、继续实施 115 人才工程,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技术开发。鼓励创办民营科技机构。

    继续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开工建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和华茂外国语学校,建成市区新世纪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 七 )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重点抓好农村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加大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区域的治理力度,全面完成“—控双达标”的环保任务。组织实施《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广泛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抓好钱塘江上游生态环境和乌溪江饮用水资源的保护。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积极改革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围绕创建省文明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继续实施“东海明珠·衢州金走廊”工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整修礼贤门、通仙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市体育培训个心。加强和改进新闻、广播电视工作,加快城乡有线电视网络和市广电中心建设。保护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今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努力完成“九五”计划各项任务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十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致,开拓进取,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

 

市四届人大—次会议秘书处    二000 年四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