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1997 年 4 月 8 日在衢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衢州市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陶柏成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 199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199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1996 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1996 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两个根本转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物价涨幅回落,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1996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 、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
1996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 当年价 )13l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 %,完成年度计划的 100 %;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 13 . 6 %,完成年度计划的 102 .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 . 3 %,完成年度计划的 88 .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口径增长 18l 7 %,完成年度计划的 97 . 9 %;外贸出口总额下降 7 . 9 %,完成年度计划的 84 %;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为 7 . 2 %,比上年回落 9 . 5 个百分点,控制在计划目标 12 %以内。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87 . 79 亿元,比年初增长 24 . 9 %,各项贷款余额 76 . 87 亿元,比年初增长 16 . 1 %,现金净回笼 18 . 2l 亿元。
农业获得好收成,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 36 . 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l0 %。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291 . 42 万亩,粮食总产量 l03 . 49 万吨,增长 8 . 8 %,完成年度计划的 l08 . 9 %,粮食复种面积亩产 355 公斤,创建市以来最高纪录;各项经济作物普遍获得高产,其中棉花产量 4547 吨,增长 16 . 8 %,油菜籽产量 37584 吨,增长 9 . 9 %,柑桔产量 56 . 57 万吨,增长 l 3 %;全年生猪出栏 142 . 62 万头,增长 4 . 4 %;水产品产量 1 . 46 万吨,增长 22 . 5 %;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开发出“歧柯”鲜牛肉等一批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农业综分开发全面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2 . 19 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 7539 处,新增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16 . 95 万亩。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49 . 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 1 %;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产品销售率达 95 . 57 %,比上年上升 o . 74 个百分点。流通市场保持平稳,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35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 . 6 %。
2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建立以山地为重点的土地流转机制,全市有 16 .8 万亩山地实现了使用权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发展,一大 批专业乡、村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已起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开,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企业改革向纵深拓展,全市 40 %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试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省批企业集团发展到 7家,市批企业集团 3 家,股份合作制改造 210 家,各级法院立案受理的破产企业 48 家。 5 家省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正抓紧按省批准方案组织实施,亚伦公司实现股权柜台交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配套改革逐步完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进展顺利,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额 4451 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 2334 万美元。外资利用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1396z 万美元,增长 6 . 9 %,累计开工投产三资企业 192 家。主动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地引进“三九集团”、“希望集团”等大企业来衢投资。各地经济开发区建设有新进展。市经济开发区去年批准立项项目 54 个,总投资 1 .07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5377 万元。衢县沈家和江山城南开发区建设,也取得了进展。
3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 . 08 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 14 .38 亿元,增长 11 .8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重点继续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斜,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和建成。
衢化 7# 机炉竣工投产,氟化工二期进展顺利。常山长风水利枢纽完成主体工程并开始发电,江山碗窑水库、开化碧家河、东坑水库封孔蓄水,“三江”治理完成 42.2 公里,累计达 90 .05公里。衢龙公路、市区中立交桥建成通车;江山至贺村一级公路、龙游至湖镇“四自”公路二期和龙丽线改建相继完工;衢常公路改造航埠至常山段通车,航埠至衢州段一级公路已全面开工。市区西立交一期、双港大桥拓宽工程进展顺利,预计 97 年上半年可以完工;双港公铁立交、西安门大桥改建实现半幅通车。汽车长途客运中心已奠基,铁路新客站规划方案已通过会审。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段初步设计及主线部分的征地拆迁调查摸底工作已完成。电力、邮电、供水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110 千伏贺村、华埠变电所建成投产,全市 94 %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 20 万门,市第一自来水厂技改 i 建工程和净水厂基本完成。
4 、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和《“九五”科教兴市纲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断提高。全市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 7 项、星火奖 3 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 13 项,龙游县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市第一个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市提前两年通过省“两基”验收,龙游县通过省教委“普及实验教育县”验收,制定了市区中小学发展规划,衢州二中、一中先后跨入了省一级重点中学行列,江山农技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市综合中专跨入省重点职校行列。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各地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计生后进转化,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 . 47 ‰,控制在计划 8 ‰以内。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6088 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 元,知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2 .8 %和8 .5 %。市区开通了中央电视台加密频道,举办了“ 96 金秋艺术节”,开展了“摘帽、升位、争先”目标,市区强化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市区被命名为“浙江省卫生城市”。市人民医院主病房楼、市中医院病房楼、衢二中教学大楼及衢师二附小综合楼等一批重大社会发展建设工程,也都已基本完成。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体育、卫生、档案、民政、气象等事业,也都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逐年加大。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下岗待业人员增多。三是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资金平衡难度较大。
二、 199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目标
l 997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九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我市经济与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衢州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以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步伐,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997 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0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3 . 5 %,第二产业增长 lo %,第三产业增长 14 %;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10 . 69 %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Z4 %;
——外贸出。总额增长 lo %;
——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 7 %左右;
——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 ‰以内;
——市区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 11 . 7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5 , 1 %。
为了实现上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目标,今年我市计划与经济工作必须努力做到“紧中求活、稳中求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结构调整,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比较有利的时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三、 199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 一 )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努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286 万亩,总产量 95 万吨。必须继续实行粮食工作分级负责制,稳定扶粮重农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积极推广各项农业适用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优化粮合品种结构,继续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政策,清理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秩序;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江”治理、碗窑水库续建、小流域治理、粮食自给工程,抓好现有水利工程配套维护,计划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2 . 6 亿元。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名牌战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通过产业化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商品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建立农村主导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抓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搞活土地使用权,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各种灵活有效的农业开发机制。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按照规范、完善、提高、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小水电开发步伐。
实施“双百工程”,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切实抓好 l00 个贫困村脱贫和 100 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要依托资源优势,多轮驱动,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效益。
( 二 ) 加大改革力度,着力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业经济要紧紧围绕加快两个根本转变,坚持“三改一加强”,把保持稳定增长、改善经济效益和增强发展后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做到点面结合,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是集中精力狠抓 5 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和协调,抓好有关政策措施落实,继续选择 2 家企业进行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二是按照“扶优活小”的要求,加大改革、改组、改造力度。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企业集团的组建,进一步落实扶持“五个一批”企业的政策措施,有条件的试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可以直接进行授权经营国有、集体资产的试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协作,进一步推行主办银行制度,完善产权、股权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上市公司或实现股权柜台交易;制定优惠政策,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控股其他企业,推动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推广试点经验,放手进行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三是要加快各项配套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继续完善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和职工大病医疗统筹制度,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努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优失利用政府已经制订的技改政策。加快传统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省里部署,加强丝绸、棉纺、水泥三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根据“九五”计划的要求,积极培育化工、机电、建材、塑料和皮革制品四个支柱行业,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把支柱产业的培育工作与扶植大企业结合起来,通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植来实现培育目标。加快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继续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厂长、经理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监督制度和约束机制,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宣传贯彻《质量振兴纲要》,继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学习“邯钢”、“镇海炼化”经验活动,搞好成本核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使用效率。进一步落实扭亏目标责任制,抓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拓宽生产领域,提高加工深度;培育和保护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抓好限产压库促销工作,进一步改善产销衔接,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要求达到 95 %。
( 三 ) 强化投资管理,继续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 37 亿元,增长 11 . 9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管理,深化投资改革,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规范房地产投资。搞好投资计划和财政、信贷及预算外资金使用计划的衔接。
优化投资结构,优先保证农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坚持续建、配套、发挥效益的方针,突出重点,完成 320 国道衢州至航埠一级公路、市区双港公铁立交、西安门大桥、双港大桥、西立交等在建工程建设,加快市长途汽车客运中心等一批续建工程建设,抓好下张公铁立交、 320 国道常玉线及省道龙葛线改造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建设,继续做好杭金衢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衢州—常山—开化 sDH 埋设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全市长途、本地网程控电话机扩容 3.2 万门,实全市乡乡开通程控电话。要抓好市区老城改造和新区配套,启新桥街开发项目。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注重有效投入,提高全业技术素质和发展后劲。认真落实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各扶持政策,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动态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
加强投资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审批程序,健全投资项目审计制度。实施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监理制。加强对工程咨询的行业管理,严格证执业,注重提高工程咨询业的水平和质量。引进市场机制,宽建设资金投融资渠道和思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用于固定产投资的规划管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努力降低住宅建设成本,使住宅建设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努力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培植一批出。创汇拳头产品。切实加强经营管理,格控制出。经营成本,提高外贸经营效益。鼓励、支持有产品出口能力的骨干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
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和领域,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全年计划实际利用外咨 1500 万美元。鼓励外商投资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传统行业改造和老城改造。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和依法管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搞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加快招商引资步代,增加开发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市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现代化的新型经济区域。
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主动地迎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幅射。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和大企业、大集团的交往和合作。拓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渠道,鼓励优势企业向外资本扩张,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今年计划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14 %。按照“加快建设、注重培育、突出发展”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和专业市场,积极拓展省际边界贸易。稳步发展并不断规范人才、劳务、金融、保险、技术、产权、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国合商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市场,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利用大店的商誉和供货渠道,集中力量开辟居民区和新商业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旧货市场,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商品,努力扩大销售。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围绕沪衢旅游专列的开通,抓好各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积极发展旅游业。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第三产业。
(六) 努力控制物价上涨,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认真贯彻落实抑制通货膨胀的各项调控政策,严格控制物价涨幅的反弹,确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努力增加有效供给。继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粮、油、猪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供应工作。完善各项生产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蔬菜和生猪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秸杆养牛和淡水养殖,建成一批肉禽蛋奶和水产品基地。
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管理。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继续加强对 24 种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收费价格的监控,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要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粮食、副食品价格调控手段,适时调控市场物价。整顿流通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坚决制止越权定价、乱收费用、牟取暴利和价格垄断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物价上涨水平。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安排好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分级负责筹集解困和再就业资金,加快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城镇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安居工程建设,逐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 七 ) 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进一步落实我市《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和《“九五”科教兴市纲要》,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全面推进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带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稳定农技队伍,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科教兴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技改力度,应用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进一步抓好科普工作。
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要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迎接国家教委“两基”检查验收。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重点加强 10 所骨干学校建设。重视办好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
继续深化科教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投入,鼓励社会联合办学和办研究所。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积极引进科教人才,切实改善科教工作者的待遇。
(八)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要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突出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增长,广泛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全面落实农村初级保健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网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新闻、广播、电视的宣传教育作用。继续加快图书、档案、民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抓紧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自然资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1997 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全面完成我市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创造新的成绩,迎接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