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衢州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田清标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我们认真回顾了全市“七五”计划执行情况。 “七五”是我市建立省辖市后的第一个五年。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市人大的决议,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底子薄、基础差、 自然灾害频繁和治理整顿中出现的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等困难,坚定地朝着“七五”计划确定的目标迈进,经过不懈地努力,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到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从20.21亿元增加到36.36亿元, 完成计划指标36亿元的101%,平均每年递增12.5%; 国民收入从14.7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完成计划指标26亿元的113.5%,平均每年递增14.9%;财政收入从1.97亿元增加到3.45亿元,完成计划指标3.16亿元的l09.2%,平均每年递增11.9%;五年合计财政收入14,45亿元,完成计划指标13.16亿元的109.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6.9l亿元增加到19.35亿元,增加12.44亿元,完成计划指标4.82亿元的258.1%,平均每年递增2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5.91亿元增加到19.45亿元,增加13.54亿元,完成计划指标7.34亿元的184.5%,平均每年递增26.9%。

工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总产值从12.66亿元增加到27.37亿元,完成计划指标26.6亿元的102.9%,平均每年递增16.7%;乡镇工业发展更快, 总户值从2.52亿元增加到10.41亿元,完成计划指标7.6亿元的137%,平均每年递增32.8%;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轻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l985年的41.5%上升到47.6%, 实现了计划上升到45%的要求。企业技术改造得到加强,技术进步受到重视,完成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农业生产突破了徘徊局面,多种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农业总产值从7.55亿元增加到8.99亿元,完成计划指标9.4亿元的95.6%,平均每年递增3.6%。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07.08万吨,完成计划指标117.5万吨的91.1%。油料、蚕茧、茶叶、生猪、淡水鱼生产稳定增长。水果生产发展很快,柑桔总产量从4.76万吨增加到25万吨,跃居全省第一位,完成计划指标l2.5万吨的200%,平均每年递增39.4%。农业结构变化较大,多种经营总产值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55.8%上升到1990年的62.8%。林业生产稳步发展,森林覆盖率由49%提高到55.5%,基本达到计划提高到56%的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较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27亿元,完成计划指标l5.21亿元的172.7%,为“六五”期间完成总投资额的3.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7亿元,完成计划指标8.3亿元的138.3%。五年中用于能源、交通、通信等设施建设的投资达2.4亿多元,规划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已建成投入使用,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五年十全市竣工房屋总面积达到1163万平方米。

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边界贸易获得新发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7.14亿元增加到15.53亿元,完成计划指标l2.6亿元的123.3%,平均每年递增l6.8%。国营商业、供销社系统农副产品采购总值达到4.87亿元,完成计划指标3亿元的162.3铀;批发和零售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建造了一批大个型商业服务设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外向型经济迈出可喜步伐。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外贸收购总值从0.39亿元增加到1.54亿元,完成计划指标1.5亿元的102.7%,平均每年递增31.7%。自营出口开始起步,1990年达到l32万美元。利用外资取得可喜进展。已开办“三资”企业14家,批准立项“三资”企业16家,协议合资金额4307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5l7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友好往来有新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重视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合作基金和劳动积累制度,增强了农村经济自我积累、 自我调节、 自我发展的能力。城市改革,按照政企分开、 “两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较早地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企业经营方式,全面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进一步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同时,在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有效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五年中全市通过市以上鉴定科技成果349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80项、“星火”奖l5项, 已获专利权53项;市科技进步奖179项、“星火”类30项,这些科技成果多数已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教育事业日益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199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经费支出为5668.3万元五年中平均每年递增16.1%,教育费附加和集资办学经费达到7808万元。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

五年中,共改造中小学危房23.5万平方米,危房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市已有62个乡(镇)、76万人口的地区实施大,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快的发展。成人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盲聋哑人教育受到重视,创办了市育聋哑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科技人员和教师等知识分子的待遇和地位有了改善和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社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户主义教育; 在农村和厂矿企业广泛地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廉政法制教育,坚定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改革开放意识。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报纸、广播、 电视、电影、图书、文物、档案、文艺、地方志编纂等事业都有新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一批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开展。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成了第一个普法五年教育规定的任务,增强了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有新的发展。

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9元,比1985年增长77.2%。 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部分乡、村已经脱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595元,比l985年增长118.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仍有较大提高。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五年中,全市新建住宅888.88万平方米,比“六五”期间增长52.0%。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达到10.66亿元,比1985年末的2.5亿元增长3.27倍。城镇就业领域不断拓宽,五年安排就业人员19821人。卫生医疗条件有较大改善,新增病床568张。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l‰,1990年末总人口为230.73万人,均低于计划规定的9.3‰和232.2万人的控制指标。劳动保险事业得到发展。老龄、妇幼和残疾人事业受到重视。优抚、救济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市认真贯彻治理整顽、深化改革方针,各项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升温,工业回升,物价平稳,社会安定,这对保证”七五”计划的最终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我市“七五”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卓有成效的五年,是我市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五年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同人民解放军驻衢部队、武警部队和中央部属、省属在衢单位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同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友好合作分不开的。“七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为我市“八五”以及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为全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市“七五”计划的执行,也有一些偏差和不足。如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虽然有较大回升,但没有完成计划指标。这除了受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影响以外,主要原因是一度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估计不足,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还不够牢固, 经营体制中“统”的层次注意不够, 调整产业结构中粮食面积曾一度减少较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削弱。在工业方面,对治理整顿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思想准备不够,工业回升相对滞后,特别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比较严重。商品流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两年的治理整顿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消除,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财政困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 也是我市全面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振兴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做好这十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实现观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下一世纪的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以及整个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及浙江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精神,我们制定了《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

按照中央《建议》提出的“从1991年到2000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条件出发,确定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 “八五”期间年均递增6%,“九五”期间年均递增7%, 到2000年达到63亿元,按可比口径为1980年的4.5倍,实观翻二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城市和比较发达的乡镇,在丰衣足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丰富精神生活;一般乡村要求达到丰衣足食,实现小康;目前尚未摆脱贫困的乡村,争取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逐步改善生活质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为下世纪初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八五”期间以及整个九十年代,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公路、铁路、 民航、电力、通信等重点工程建设。

(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城镇农副产品供给,为工业提供原料,增加出口创汇。 同时积极发展综合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三)重点主攻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搞活国营、大集体企业,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抓紧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加强与衢化公司的联系、协作,发展一批后续加工工业。

(四)大力发展商品流通,积极拓展边界贸易,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辐射和服务能力。

(五)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同时,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加强经济技术协作。

(六)加快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城市的吸收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搞好环境保护。

(七)加强科技和教育,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素质。继续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适用人才。

(八)切实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九)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十)继续搞好治理整顿, 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奋斗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确定我市“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4.50亿元,比1990年增长49.9%,平均每年增长8.4%。

国内生产总值(按1990当年价格计算)达到44.80亿元,比1990年增长33.7%,平均每年增长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2.50亿元,比1990年增长44.9%,平均每年增长7.7%。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o.45亿美元, 比1990年增长49.3%,平均每年增长8.3%。财政收入达到5.07亿元,比1990年增长47%,平均每年增长8%;五年合计财政收入21.85亿元。财政支出达到4.32亿元,比1990年增长61.2%,平均每年增长10%;五年合计财政支出17.9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亿元,实际平均每年增长18.5%,五年合计投资57亿元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每年控制在8.18‰以内;1995年,全市人口不超过241.38万人。

上述计划指标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从我市历史上看,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均递增率,从“一五”开始的1953年到1990年为7.8%,其中“七五”期间为12.5%。 “八五”期内,把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均递增率定为8.4%, 虽然低于“七五”的递增幅度,但是由于基数增大,计划增长的绝对额仍然较多的高于“七五”期间实际增长的绝对额。其他各项主要指标也是如此。看起来相对速度比“七五”期间低了一些,但是完成计划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这不仅是因为基数大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包含的绝对量比过去要大得多;而且因为要求高了,我们所要求的速度,是建立在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基础上的速度,是优化结构,增加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的速度,是实实在在的速度。所以,《纲要》对“八五”主要计划指标的安排是恰当的。

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确定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各项政策,并与衢州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衢州实际, 要正确实施“综合开发农业,重点主攻工业,积极搞活流通,加强东联西拓,依靠科技教育,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战略思想,定出具有衢州特色的发展路子。实施战略思想, 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求安展上。打基础,就是要加强农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教育和基础管理工作,逐步改变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上水平,就是要立足观有基础,依靠技术进步,抓好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务求产品质量、品种有较大的进步,产业素质、企业素质和劳动者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上一个新的水平。增效益,就是要致力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挖掘潜力,走投入少、产出多的路子,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求发展,就是要在强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一切机遇,发展新产品,建设新项目,扩大产品规模、企业规模、行业规模,争取尽可能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尽快改变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纲要》从我市实际出发,较多地强调了求发展的思想。这是因为,我市经济在八十年代特别是“七五”时期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以及人均占有量还是比较低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还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振兴衡州经济,改变滞后面貌,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把求发展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能够争取到的速度要努力争取, 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市经济真正搞上去。这是我们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通过“八五”时期的奋斗,使我市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运行机制比较顺畅, 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到2000年使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必须做好的主要工作

(一)综台开发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九十年代,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宜农荒地为主要开发对象,以经济作物、乡镇企业和畜牧业为产业重点,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积极兴办乡村工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到本世纪末基本奠定农业现代化基础。“八五” 时期,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仓储、 运销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争取棉:油、枯、茶、茧、鱼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95年和2000年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115和120万吨。努力增加肉、禽、蛋、奶等畜产品和蔬菜生产。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和森林保护, 实现。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衢州”的目标。全市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计划到1995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10.40亿元和12.1亿元,前、后五年年平均递增均为3%。

加强农业基础,一靠加强领导,坚持“四个不变”: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不变,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变,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的工作职责不变, 支援农业的重要措施不变。二靠深化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搞好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和健全计划购销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流通秩序,完善农产品购销政策,积极拓宽流通渠道,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三靠科技、教育兴农。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着重抓好吨粮田工程建设和品种的改良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实加强农技队伍,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气象、农资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比较稳定、 完善、健全的网络型农技推广和服务新体系,使科研成果尽快发挥增产作用。有计划地推广适用农业机械,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靠增加投入。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八五”期间,进一步巩固、改造、配套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扩大溉灌、防洪效益。继续抓好乌溪江引水工程,铜山源水库保坝、配套和千红灌区配套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动工兴建江山市碗窑水库、开化县碧家河水库和常山县长风引水工程。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抓紧低产田的改造,大力开发黄土丘陵,促进开发性农业的发展。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和健全集体经济的积累制度 多渠道筹集农业发展基金,特别是要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市乡镇企业虽然在“七五”期间有了很大发展,但绝对额以及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都还比较低,这是我市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而且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经济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八五”期间以及整个九十年代,要抓住一切机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要继续坚持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广泛动员群众,广开创业门路,形成各级各层各个方面都积极兴办乡镇企业的局面,并长期地抓下去。要进一步办好现有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改组,促进联合,鼓励兼并,发展企业集卧通过改组和改造,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等级。同时,还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争取上一批新项目,办一批新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八五”期间,重点抓好26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建设和竹胶板、香料、丝织等9个重点系列产品的开发,到“八五”期末争取全市年产值千万元、利税百万元的乡镇企业达到40家,有三分之一的乡(镇)总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要积极与城市国营、二轻工业包括外地城市大工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开发新产品,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外资, 发展“三资”企业,增加出口创汇。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发展较快,已有一定基础的乡(镇)要强调上规模、上水平、上等级;对刚起步、比较薄弱的地方要引导他们因地制度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所有乡(镇)都要抓好骨干企业,做好典型引路。合理规划和调整乡镇企业布局,根据可能条件,引导乡镇企业向农村集镇集聚。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执行有关改策,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乡镇企业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管理机构,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到1995年和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7亿元和50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2亿元和45亿元、 出口交货值分别达到l亿元和3亿元。

(二)重点主攻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

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水平,增加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以工业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九十年代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振兴衢州经济的根本所在。 “八五”以及九十年代我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基础,抓住一切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和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契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城乡结合,轻重并举,在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现工业总量增长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工业总产值(按l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到1995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44.10亿元和74.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分别为10%和11%。

“八五”期间,按照坚持抓好“三个一”:一批骨干企业, 一批重点技改项目, 一批名优特拳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搞活国营、大集体企业,增强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增强弱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在行业发展上,一方面要适应国家需要,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立足已有基础,发挥优势,加快重、化工业建设;另一方面,综合考虑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加快发展能耗低、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轻纺工业。机械工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发展拳头系列产品生产;化学工业,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发展基础化工、化肥、农药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生产;纺织工业,在继续抓好棉纺织的同时,大力发展化纤、丝绸产品和服装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出口创汇;建村工业,要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效益,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食品工业,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发展名优食品,同时提高对农副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造纸、塑料和皮革制品工业,要进一步开发新产品, 向高档次发展, 增加出口创汇;医药工业,着重发展合成医药和中成药,抓住机遇,选准产品,扩大规模,尽快形成新的骨干行业。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紧抓好重点更新改造项目建设。 “八五”期间,初步安排国营、城镇集体企业重点更新改造项目89项,总投资约20亿元。其中轻纺工业22项、机电工业19项、原材料工业30项,其他工业18项。这些项目的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将使我市企业技术层次和产品技术含量有一个新的提高,工业发展后劲会进一步增强,要从前期准备、资金筹措、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做好工作,力争这些项目的如期建成。

以产品升级换代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和出口创汇产品,使产品结构逐步由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转为精加工和深加工为主。“八五”期间,重点抓好支农、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等行业的64种产品的升级创优工作,要求再创一批新的国优、部优、省优产品。同时要求开发市级及市级以上新户品400种,并扩大出口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以拳头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专业化协作,推进横向联合,鼓励企业兼并,促进要素流动,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八五”期间,继续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重点推进矿山机械产品、输变电机械产品、丝绸化纤纺织产品、棉麻纺织产品、纸系列产品、食品加工系列产品等规模经济的发展,扩大产品规模、企业规模、行业规模。争取到“八五”期末,全市亿元产值、千万元利税的企业达到10家,千万元产值、百万元利税的企业达到100家。要从各方面做好工作,加强与衢化公司的联系、协作,发展一批后续加工工业。特别是氟化工项目开始建设后,要及早做好工作,争取发展一批后续氟精细化工产品。

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创优上等级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争取再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企业。

(三)继续加强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按照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 加速建设的要求,搞好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前五年有较大改善,后五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继续开发小水电 主要抓好衢州石室电站、江山碗窑电站、常山长风电站、开化齐溪二级电站等电站建设。扩建衢化热电厂,在完成6号发电机组建设的基础上,抓紧7号发电机组的建设。“八五”期间,规划新增电力装机容量7.3万千瓦,1995年发电量达到l7亿度。加强输变电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电网结构,扩大供电能力。重点抓好220千伏航埠输变电、龙游交增容,110千伏常山变增容、江山变增容、湖镇变改造、衢州市城郊输变电、杜泽输变电、江山至常山输电线等项目的建设。1995年供电负荷达到40.64万千瓦。

加速公路交通建设。计划五年合计,改造国道、省道路基57公里; 浇筑水泥路面90公里;建设贫困山区联网公路2l3公里。重点抓好衢寿线、龙丽线、兰贺线、常玉线、星下线等公路改造。到199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00公里,其中二级公路达到440公里。

还要积极配合做好杭州至衢州汽车专用线的准备和建设工作。继续配合铁路部门完成本市境内的浙赣复线修建工程。实现合用衢州军用机场,建成衢州民航站,开通民航线。开展衢州至黄山铁路的前期调查工作。

邮电通信以长途传输和城市电信为重点,加快长途干线数字网和城市程控电话的建设,逐步提高城乡电话普及率; 同时加速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提高邮件传递能力。到1995年,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2部,全市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100线,城乡电话装机达到4.8万部。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1倍,达到4800万元。

(四)大力发展商品流通;做好则政金融工作

“八五”及今后十年,商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大力开拓内外市场,努力把衢州办成四省边界承东联西的商品交流中心, 浙江西部对外辐射的窗口,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八五”期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流通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肯定国营物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商品流通中主渠道和“蓄水池”的作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农产品和物资的批发经营权,必须掌握在国营物资、 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手中。强化国营和供销社的批发机构,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继续增加商业服务设施,重点抓好三分仓小商品市场及粮食综合营业楼、衢州物资大楼、渐西商场、市工贸大厦、衢州大酒店、衢州第二百货大楼、市农资大楼、江山物资大楼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管理和引导,继续发挥他们在流通中的有益补充作用。继续发展饮食业和各种居民生活服务业,方便人民生活。进一步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走私、贩私、投机倒把等违法犯罪活动, 查处制售伪劣产品、假冒商品。严禁随意涨价或变相涨价。认真清理各种检查站、检查所,坚决撤销妨碍商品正常流通的关卡,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保证各类商品、物资在地区间、城乡间的流转畅通。

加强财政税务工作,深化财政税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以法治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税务的杠杆调节作用,支持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动员、吸入社会资金,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继续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适当增加智力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支出;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讲究生财、聚财、理财、用财之道, 改进财政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促进增产节约。

积极搞好金融工作,正确发挥金融在经济调控中的整体功能,围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努力筹集、融通资金,优化贷款结构,盘活资金存量;积极稳定地发展金融市场,更好地运用信贷、利率、结算等金融杠杆,为我市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进一步发展保险事业,坚持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渠道,适当发展专业性保险,拓展新险业务和涉外业务,发展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势力推进对外开放

九十年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外贸、外资、外协一起抓,使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八五”期间,要在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台资、港澳投资,兴办一批新的“三资”企业。到1995年,全市“三资”企业争取达到80家,出口创汇900万美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理顺涉外服务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法规,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以“嫁接”方法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产品的技术含量。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坚持逐步从粗加工制成品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转变;从低附加值、低创汇向高附加值、高创汇转变。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重视传统轻纺产品出口,增加化工医药产品、建筑村料、非金属矿等产品出口。继续发挥传统农副产品的出口优势,提高品质,增加创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自营出口,争取有一个新的突破,实现五年上台阶、十年结硕果。 自营出口额1995年争取达到1000万美元,2000年力争达到2000万美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资体制,促使外贸企业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

做好外事工作,努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扩大国际交往,为衢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贯彻东联西拓的战略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名种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经济技术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引进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为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充分利用我市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计划地发展旅游事业,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

(六)加强科技和教育,提高科技水平和全民索质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教育上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科技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抓紧抓好。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实行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市综合开发农业、重点主攻工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实施“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加速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 同时,开展有关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发展软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展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技试验和推广网络,积极推广厂办科研经验。加强科研机构、科技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和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教育工作要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体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稳定普通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成人教育,重视发展幼儿教育,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1995年在占全市人口96.4%的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到1996年全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办好现有衢州师范、衢州卫校以及10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八五”期间争取创办农业、工业、商业中专,并争取在“九五”中后期创办一所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

(七)加强城乡建设,改善环境条键

我市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地带,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的吸收和辐射能力,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要抓好衢州市区和各县(市)城镇的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到本世纪末或稍长一些时间把衢州市建设成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具有20万左右人口的浙西重要工业城市,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把江山市,龙游、常山、开化县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有较强吸收和辐射功能的新型城市。“八五”时期, 城市建设要继续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搞好老城改造和新区配套,并按照布局合理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发小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条件。衢州市区重点抓好第二自来水厂;上、下衔拓宽,南湖、斗坛河、内战河、公园河综合治理,府山公园建设等续建项目和铁公西立交桥、城北荷花坝小区开发、荷花小区东片开发、老城区污水截流工程、荷花小区污水排放工程等新建项目的建设。 同时建设衢江大桥,为市区向西拓展创造条件。各县(市)重点抓好江山市第二自来水厂和城市污水处理中心,龙游城区临江防洪堤、常山港防洪堤和内河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为促进城市建设,除国家专项补助、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资金来源外,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兴办各种公用设施,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综合开发,搞好城镇住宅建设。加强龙游湖镇与溪口镇、开化华埠镇与马金镇、江山贺村镇与峡口镇、衢县航埠镇与升里镇、常山辉埠镇与招贤镇等37个建制镇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交通和工贸优势,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认真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进一步控制工业污染。到1995年,工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得到一定程度控制,2000年得到有效控制。现有工业企业要努力提高“三废”处理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严格实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坚持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中加强污染治理,通过改造,使企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特别要注意保护水源,逐步改善河江水质,保护好水库水质和地下水质。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搞好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建设。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观象,非农业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在计划之内,并有计划地开发土地资源。

(八)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央《建议》精神,今后改革的重点将转向经济机制的转换。“八五”以及整个九十年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营、大集体企业是我市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继续增强这部分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活这部分企业,要围绕建立和健全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从改善外部环境和挖掘内部潜力两方面作出努力。继续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强化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鼓励优势企业兼并、租赁、承包其他企业;按照我市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以拳头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逐步组建一批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企业集团。 同时,鼓励本市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重点企业集团。

加强和改善经济调控机制。进一步理顺计划、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逐步转变计划管理的职能和方法,正确处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挥计划在总量控制、经济布局、资金运用、项目建设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方面的职能与参与作用。加强和改进审计、统计、信息、计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为调控经济运行服务。同时,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金融、投资、价格、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教育;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大力提倡和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激发全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为振兴衢州建功立业。加强干部培训工作,重视各级党校的建设。

继续发展报纸、广播、 电视、电影、文艺、体育、档案事业,发挥它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项文化事业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新闻单位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各文化部门要坚定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各级都要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八五”期间,重点建设市图书馆、群艺馆、档案馆等项目。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实施普法教育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干部和群众中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行政。加强政法工作,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 坚持不懈地扫除“六害”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 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

加强法院、检察、公安、安全、司法行政等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机构和干警队伍的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武装工作。

(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按照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达到小康的要求,“八五”以及整个九十年代,要在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使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有新的增长,生活质量有新的堤高。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1995年和2000年分别比1990年提高20%和45%。“八五”期间,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着重解决好元房户和特殊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五年中,力争全市新建城镇住宅100万平方米。改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方便人民生活,特别要抓好“菜蓝子”工程,保证城镇居民的蔬菜和副食品供应。

继续广开就业门路,增加社会就业总量。“八五”期间,金市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20000人左右,待业率控制在2.5%以内。切实加强劳动保护工作,搞好安全生产, 降低生产、交通事故和职业病发病率。

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努力实现“2009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各项指标。 “八五”期间,全市医院病床达到4800张;重视妇幼保健,加强疾病监察和卫生监督,搞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严重危害健康疾病的防治;全市达到消灭血吸虫标准,地甲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发展中医药事业,完成市中医院建设; 以乡镇卫生院为主,大力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积极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农村水改和粪管改厕工作。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为了实现到1995年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241.38万人以内,2000年控制在250万人左右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贯彻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方针,对人口增长实行计划指标和方针政策双轨控制。全市年均人口出生率,“八五”和“九五”时期均要求控制在14.5‰以内。

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在城镇,逐步建立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待业保险范围,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在农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关心和支持老龄、妇幼和残疾人事业,依法保护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继续做好优抚救济工作。加强扶贫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三至五年解决贫困乡村的温饱问题,使多数农户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各位代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标志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胜利完成我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衢州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