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德、陈新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3.09.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赵 一 德
(2012年2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委常委会就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市“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表彰了先进,等会陈新市长将对我市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要求,就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谈六点意见。
一、要在深化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当前,“三农”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三个方面认识:
一是深化对“三农”工作“重中之重”这一战略地位的认识。“三农”问题是影响全局、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形势好坏、农民收入高低、农村发展快慢,不仅是农村的问题,也会更多地反映到工业和城市中来,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份额会进一步下降、农村人口会进一步减少,但农业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战略地位不会改变。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座大厦,“三农”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这个道理不仅现在要讲,今后还要讲,不仅要体现在号召上,更要落实行动上。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思想要真重视、领导要真加强、工作要真落实。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少,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要牢固确立“三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牢牢把“三农”工作抓在手上,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是深化对“三农”工作当前形势的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从机遇的角度说,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中央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经验表明,越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越是需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势头奠定坚实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②衢州列入“浙江省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将衢州列入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还将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关于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项目、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衢州的支持力度。这无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挑战的角度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农民持续普遍增收面临挑战。农产品价格下行与农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突出,中小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农民转移就业得不到有效保障。经营性、创业性收入都在减少,加上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没有跟上,农民持续普遍增收的难度加大。②农业转型提升面临挑战。农业发展对资本、技术、人才依赖度不断提高,但资本投入少、技术不足、人才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业“两区”建设不断加快,但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落实的问题更加突出;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不断显现,但普通农民难以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边缘化倾向更加突出。③“美丽乡村”建设面临挑战。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在土地流转、农家乐发展的拉动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但是,在巩固和提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市还有326个村没有整治,第一批整治村715个村亟需巩固整治成果、提升水平。
三是深化对我市“三农”工作潜力和优势的认识。要在全省范围内创亮点、创牌子,相比工业和服务业而言,我市农业更具潜力和优势。近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力逐步增强,农村整体面貌得到改观,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三民工程”、“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幸福乡村建设”等一些创新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中央、省委领导的肯定。这说明,衢州的农业农村工作在全省的份量较重、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优势,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力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要在创新工作理念上下功夫
新阶段,推进“三农”工作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四个理念:
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创绿色农产品,建绿色家园,积极打造生态品牌,构建绿色发展新优势。产业发展要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农村整治建设要做好山水融合文章,着力彰显“山水人居、和美家园”。
二是特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用品牌化、特色化理念,从整体上谋划和推进整个“三农”工作。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着力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及有衢州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方面,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化发展路子。同时,要以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山区“三农”发展新路子。
三是集聚发展理念。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镇化,推进人口集聚,促进人口和产业优化布局。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引导和促进偏远山区库区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通过集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更多农民融入工业化、城市化,共享现代文明。
四是融合发展理念。要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势,推进“三化”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促进农民从农业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新家园。
三、要在把握工作重点上下功夫
“三农”工作要抓的事情很多,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纲举目张。要顺应城市化加速的趋势,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农村工作,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问题的解决,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我省农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核心就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以转变“三农”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保供给、强科技、重转型、促增收、美乡村、增活力”方针,来开展“三农”工作。保供给是首要任务,强科技、重转型是必由之路,促增收是目的,美乡村、增活力要靠改革。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精神,牢牢把握工作重点,主要有三项:
 
一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是“三农” 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把农民增收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做到村村有主业、户户有门路,健全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要抓农民转移促增收。以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紧贴农民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农民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开辟就业岗位,促进农民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创业性收入。要抓结对帮扶促增收。富市有穷县,富县有穷乡,富乡有穷村,富村有穷户。在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中,要积极引导机关部门把帮扶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具体的增收项目上来,放在促进农民持续普遍增收上来,通过帮扶真正使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要抓短平快项目促增收。要把来料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不断发展和提升。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进行自主创业,不能创业的帮助他们就近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抓政策落实促增收。不折不扣落实好低保、直补、社保等各项扶农惠农政策,把“真金白银”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依法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让其成为资本进入市场,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扎实推进中心镇建设。中心镇建设的具体抓手是经济强镇培育。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坚持了10年,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各级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经济强镇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培育一批中心镇,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体制机制活力。各县(市、区)要加强对中心镇的区域规划、功能划分和户籍制度、财政土地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等研究,积极探索“一镇带几乡”的规划和管理模式,提高中心镇的辐射力、带动力。
三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抓手是“四级联创”(即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五美农户)。这是我市工作载体的创新,其出发点就是调动县、乡、村、农户四级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此,各县(市、区)要做到目标明确、工作主动。要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创建目标,对照创建条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里将制定政策,增加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对县(市、区)创建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精品村进行表彰奖励。中心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两项工作,今年适当时候都要召开现场会加以推进。
四、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功夫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赵洪祝书记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问题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深刻认识以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九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赵洪祝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九项改革的理解、研究和探索,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加快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化、农村资源资本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激发农村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主体能力,为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当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制度体制创新。重点是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宅基地、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温家宝总理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种业、新型肥药、加工贮运,以及农业“两区”、标准农田、设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三农”投入创新。就是要完善财政资金投入、金融资金投入、工商资本投入、农民自有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四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带,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与工业面临的挑战不一样,工业面临的是市场,农业面临的是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因此,加强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就是要用市场的理念,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政策的引导和规划的引领来实现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发展。
对我市来说,重点要加强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总的来说,就是要促进承包地流转、宅基地置换、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交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部委《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创新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土地流转率,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试验,加大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办法。坚持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作为推进村庄撤并和人口集聚的关键举措来抓紧抓实,做深做透集体建设用地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文章,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转让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规划区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构建农村新型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扩大抵押物范围,提高抵押贷款额度,重点保证农业龙头企业投入和农业创业主体小额贷款,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要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探索扩大抵押物范围,确保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总结推广粮食订单质押贷款、专业合作社抱团贷款、行业协会互助基金联保贷款、各类农村创业贷款等信贷支农模式,逐步破解农民融资难。积极向上争取支农再贷款额度,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以及“三个百强”新型农业主体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这项改革的重点放到促进本省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落户城镇上,并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益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也就是说,只要农民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就可以在城镇落户,他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益等依法受到保护。这为我市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制度,构建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入户农民在城镇和农村的权益。抓紧明确改革试点县,按照省里要求积极开展试点。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撤扩并迁”。按照集聚发展和优化农村人口布局的要求,在做好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的前提下,适时开展乡镇和行政村的撤扩并迁工作。尤其是中心镇、中心村要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合理的规模。要着力研究化解乡村撤并后在资产融合、人心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五是加强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抓住龙游县作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围绕山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紧方案制订和论证工作,及时启动并切实开展实质性工作,着力在宅基地退出和复垦机制、农民跨村建房以及农民异地搬迁后创业就业、资产处置、日常管理等方面探索有益经验。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龙游县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行先行先试。其他县(市、区)也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力争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求得突破。
五、要在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
乡、村两级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任务,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实际成效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
一是全面开展乡村干部轮训。要针对乡村两级换届之后新进人员较多的实际,分层分级开展培训。市委初步决定,在5、6月份对全市分管“三农”工作的所有副乡镇长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就“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实务、美丽乡村“四级联创”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县(市、区)要组织好村两委干部培训,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用心干事、贴心服务”活动,鼓励和引导他们对照承诺抓落实,为民服务当先锋,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二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开展“五好”乡村党组织创建、评比活动,并按10%的比例倒排一批后进村进行整顿转化,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不仅要搞好“盆景”,还要把“盆景”变成“风景”。要落实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待遇,切实关心基层干部。采取政府资金投入整合转化为村集体股份、支持村集体购置物业等办法,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异地发展型等村级集体经济。
三是深化完善“三民工程”。积极推进示范乡镇、样板村创建活动,结合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推进“三民工程”标准化、多样化、信息化、长效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这次中纪委贺国强书记来衢州考察,要求我们一定要办好两件事:一件是便民服务中心,让老百姓方便,一件是村务监督委员会,让老百姓放心。我们要按照贺国强书记的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党务、财务、事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常公开、按群众意愿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实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总结推广龙游县“民生工作室”的做法和经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推进“三资”信息化管理,切实抓好村级财务逐笔公开、规范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等制度的落实。积极开展信访听证活动,促进信访公开听证“扩面、提质、增效”,集中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村监会依法履职、规范运行、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推行村务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乡镇纪委对村监会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考核机制。全面推进“阳光新农村工程”,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公开力度,真正让群众明白、使干部清白。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和“评星晋级”活动,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六、要在强化工作落实上下功夫
一是要强化责任抓落实。要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狠抓落实,把各项部署不折不扣变成实际行动,使各项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研究谋划、细化实化今年工作的措施,把目标任务化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使思路更清晰、任务更明确、措施更具体。深入推进绩效管理,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做到责任到乡镇、部门、个人,强化过程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核心指标如期完成。
二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在市、县、乡三级广泛深入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力争走遍所有的行政村和所有的农户,认真履行好“政策宣讲员、民情调研员、纠纷调解员、发展服务员、工作督查员”五大职责,深入到基层一线宣讲政策、摸清实情、推动落实、解决难题、促进发展。全市“三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带头开展“三深入、三落实、三创新”活动,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服务,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是要尊重主体抓落实。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一定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基层创造,在“三尊重”中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无论是开展中心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都要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真正从群众关心的、群众受益的、群众强烈要求解决的事情做起。要充分与农民协商,遇到困难问题如实向农民群众交底,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把新农村建设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三农”工作处在一个克难攻坚的阶段,全市上下要带着学习的态度、带着研究的态度、带着创新的态度、带着务实的态度,全面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我市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  新
(2012年2月23日)
 
刚才,市委书记赵一德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目标和要求,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大家要深刻领会,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简要讲两个方面问题。
一、2011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流域性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和县乡村三级换届繁重任务,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生态家园”总目标,全面实施“七大行动”,狠抓落实,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农业总产值129.98亿元,增长4.2%;农业增加值75.96亿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35元,增长16.5%,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突出表现在:
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深化实施创业就业增收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推动农民素质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全年完成农民素质培训10.68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2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83万人。实施产业提升增收工程,新培育专业特色村110个,辐射带动农户1.6万户,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来料加工业提升发展。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积极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异地搬迁、金融帮扶、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全市59.5%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超过省定目标4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35元,其中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均已超过万元。
2、“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8.9万亩,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个、特色精品园39个。突出绿色农产品培育,在农业“两区”内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健全质量监管和检测体系,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到100%,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常山胡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农业主体经营水平,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意见,新认定百强专业合作社、百强农业企业、百强家庭农场各20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协议引资额13.8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94亿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出台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推进水源保障、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其中我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做法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批示肯定。
3、美丽乡村创建迈出新步伐。按照“四美”和“三宜”要求,坚持以村庄整治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下山搬迁、农房改造和来料加工等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良性互动,得到了赵洪祝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江山市被授予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荣誉称号,龙游县“坚持四态融合、打造十美乡村”的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推进集中连片村庄整治,全市规划建设的14条线路全面实施,共完成350个待整治村的五项工程整治、26个乡镇的整乡整镇整治。扎实开展农房改造,全年完成农村住房建设2.9万户,其中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1.3万户。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推行“五级联查”制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其中龙游县贺田村创新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得到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高度评价。广泛开展农村绿化活动,全面启动森林城市创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6个,全市农村新植苗木150万株。加大中心镇、中心村扶持培育力度,新启动建设中心村30个,2010年实施的30个中心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
4、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按照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积极构建城乡连通的道路公交、电站电网、供销流通、通讯信息等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新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数14.05万人。认真落实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向“最美教师”学习活动在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城乡对口支援、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深入实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扩面,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53%,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85.47元。
5、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效。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2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37.75%。农村宅基地使用、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粮食订单质押贷款全面开展,“惠农快车”贷款被评为全国十佳特优金融产品。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资金保障、考核激励、合力推进四项机制,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新农村建设任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今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抓住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契机,围绕“业强、民富、村美、人和”的总体思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人口集聚、农村环境优化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努力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富庶和美示范区。
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着眼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农业保供增收,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畜禽生产稳量增效,蔬菜生产提质增量,加快农业转型提升,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65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8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一是加强“两区一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园和粮食功能区要着力在平台建设、扩大规模、项目推进、创新机制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园区水利、电力、道路等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土地流转平台,提升土地流转服务,扩大规模经营面积,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创新土地管理、招商引资、资金投入等机制,进一步整合资金项目,严格建设标准抓好项目实施,新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各20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要切实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并成为农资和农产品销售中心、土地流转、农业项目申报和农保办理的代理中心、农业信息技术的服务中心,全年建设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0个。二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坚持内培外引,鼓励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新培育20个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联合做优,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产业联合,规范运作机制,新培育20个带动性强的合作社。坚持特色发展,鼓励种养能手、个体工商户、大学生等创办家庭农场,新培育20个特色精品型、生态循环型、休闲观光型家庭农场。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完成6万亩标准农田提升任务。继续加快推进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千里渠畅工程、农村水电、堰坝修筑、低丘红壤开发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支持良种培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加快建设农作物良种示范中心,重点开展柑桔、蔬菜、食用菌、畜禽等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工作,新增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五是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促进农产品质量上等级、上规格、上档次,打响衢州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
2、大力发展以来料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来料加工业的扩面、增量、提质,尤其要加大典型示范、入户宣传、结对帮带力度,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异地搬迁小区(点)为重点,推动来料加工业扩面。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60个,并大力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力争引进资金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3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一要制定完善规划。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与土地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衔接,制定和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精心编制单个农家乐村(点)的发展及提升规划,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构筑块状经济。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以农民为主体经营、以农业农村为主要经营内容、整村发展的农家乐。三要提升发展水平。深入开展“十百千”结对共建活动,鼓励现有农家乐特色村(点)评星晋级,着力提升一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村(点),建成一批乡村休闲旅游景区。精心办好“华东旅游交易会暨浙江省森林旅游节”,扩大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二)着眼“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农村建设方式,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1、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要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省有关要求,抓紧编制美丽乡村创建规划,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县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并着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以规划为依据安排项目、资金。坚持分类推进,明确各类村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保护开发特色村,逐步缩减小型村,引导农民到中心镇和中心村居住。
2、全面开展“四级联创”。全面开展“四级联创”活动,即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乡镇、精品村和“五美”农户,力争到2016年底,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一半以上乡镇成为示范乡镇,三分之一以上村成为精品村,四分之一的农户成为“五美”农户。“四级联创”是我市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地要按照市里的总体要求,排出创建的具体时间表,力争每年至少有一个县(市、区)获省先进;市农办等单位要抓紧制订考评办法,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3、加快转变农村整治建设方式。要转变过去单村整治和村庄内部整治为主的做法,突出全域整治和全域建设,整体推进沿路、沿河、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农村田园景观。切实抓好列入今年整治任务的201个待整治村整治建设,配套推进安全饮水工程、池塘河沟治理、农房改造等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畜禽饲养场环境治理和排泄物沼气化利用,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深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扎实开展五级联查制度,健全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环保设施维护、绿化苗木养护等工作,确保农村环境长期保洁,重塑农村田园风光的美景。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在农村广泛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努力实现村庄、农户庭院、江河沿岸、道路两旁全方位绿化。
4、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制定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做到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良性发展。加强项目和工作力量整合,特别对于适宜旅游开发的古村落,要通过项目包装,借助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等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
(三)着眼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农民居住方式,努力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实现由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理念,加速农村人口内聚外迁,加速集聚,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1、以经济强镇为重点推进中心镇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强镇发展战略,抓好贺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制订新一轮扶持经济强镇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尤其要下放权力,参照小城市培育的做法,在经济强镇建立由县级职能部门授权的5个镇级综合管理分中心,这项工作原则上要在年底前完成。
2、积极培育中心村。进一步完善城乡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宅基地整理复垦有潜力的较大规模行政村,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引导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集聚,着力建设一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今年新启动培育建设24个中心村,确保第二批30个中心村基本完成培育建设任务,通过省里验收。
3、加快异地搬迁集聚区建设。抓住省里对异地搬迁扩面的有利时机,在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个梯次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异地搬迁集聚区。加强政策整合,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降低农民搬迁成本。加强项目整合,加强异地搬迁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农民新居建设,规划建设用于农民创业的标准厂房和来料加工点,帮助搬迁农民创业就业,真正让农民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力争全年异地搬迁1万人以上,新启动异地搬迁集聚区22个,基本建成衢江后山小区等3个异地搬迁集聚区。
(四)着眼富庶和美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公共投入方式,努力改善农民民生。顺应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全力实现农民收入破万元。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力争农民收入增长11%以上,突破1万元。一是抓住基本点。充分发挥农业“两区”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创新耕作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并着力提高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二是拓展增长点。通过搭建农民创业园,大力鼓励农民创业,推荐农民创业项目,开展“两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途径,实现农民由“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多渠道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已经就业的通过技能培训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水平;没有转移就业的,通过校企对接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外出而就业不充分的农民,帮助他们在农家乐特色村点、来料加工点、现代农业园区、卫生保洁、物业管理等岗位实现就业,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提高土地经营效益。鼓励农民入股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建设一批集体物业项目,为村级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攻克关键点。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根据市、县两级班子换届的实际,及时调整市、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点安排;加大对机关部门帮扶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工作考核力度,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健全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把目标锁定到户、项目规划到户、帮扶指导到户、政策扶持到户、培训服务到户;切实抓好特别扶持项目的实施,加快改善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到年底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目标如期实现。
2、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整合财力资源,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村文化活动室功能,创新活动载体,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不断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服务。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覆盖率达到25%。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进程。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建设,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推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行动,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低保。
3、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大接访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细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进一步深化“平安连万家”活动。推进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力量整合到位,作用发挥更充分。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在农村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不断增强农民法制意识。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尤其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健全财政“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财政“三农”投入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农田水利、扶贫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乡村建设等的投入。市财政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追加投资1500多万元,专项用于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和“四级联创”以奖代补等工作。希望各县(市、区)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增长。同时,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要求,加大来自各个渠道的相关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形成“要素一起投、工作协力抓、项目共同建”的工作格局。二要扩大社会投入。坚持“非禁即入”,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对能通过市场化路子融资的项目,比如特色文化村的保护开发、下山搬迁项目建设等,要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进入。要深化村企结对,动员先富起来的能人和更多的企业家、乡贤反哺家乡,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当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