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化遗产上有那些老人们,殷殷的目光

发布时间: 2015.11.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项荣誉,而是一份责任。”最初关于文化遗产采访某位专家时,对他所说的这句话,一直记忆深刻。
    金华、舟山、衢州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舟山锣鼓、西安高腔,采访对象或是当地老一辈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从事文化管理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他们不仅对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然于胸,而且对这些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他们言语轻松,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和生涩的专业术语,就像老人给自己的后辈讲当年的故事,但他们心中那份将这种文化样式传承发展下去的殷殷之情,却依然溢于言表。
    东阳木雕活很苦,一学就要十几二十年
    史载:东阳木雕,师宗鲁班,滋长于秦汉,形成于唐,经宋至明,技艺于纯熟境界。至清代,进入全盛。新中国成立,东阳木雕大放异彩,亮相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出口美、法、德、新加坡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华一绝”。
    今年六十二岁的陆光正是东阳木雕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十四岁时拜师当时东阳的木雕“状元”楼水明,后来考入东阳木雕学校,后来又到当时的浙江美院,与著名画家吴山明、刘国辉等同窗学习了数年,有人评价陆光正的作品,“手法细腻,造型生动,匠心独运地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结合在一起”。
    陆光正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木雕的国际国内市场都呈现出了不错的态势,尤其是国内市场,发展比较快,“现在东阳从事木雕制作的人有好几万”,但是“一般年轻人不太愿意来学这个。”陆光正有个十二岁的小孙女,画画很好,陆光正问她愿不愿意跟爷爷学木雕,小女孩小嘴一撇,说,“画画可以,学木雕不干。”陆光正笑着说,“没办法,学木雕实在是个很辛苦的活,一般一些很简单的活也要学四五年以上,掌握基本的技术则要十年以上,而要做得好,没个二十多年,恐怕不行。”
    尽管如此,陆光正说80年代东阳木雕学校培养出的那批人,还是带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东阳木雕行业里有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但是学这个技术,必须要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和工厂实践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古老的东阳木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面临着一些改革,“首先,要保证木雕的质量;要把木雕技术与现代装饰技术相结合,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保护西安高腔,路还很长
    衢州的高腔为什么叫西安高腔?这是采访原衢州文化局艺术处处长黄吉士时的第一个问题,“衢州唐代时叫西安县,过去艺人们经常走动于浙江衢州和江西乐平之间,西安高腔就是在明初嘉靖年间,在江西弋阳腔和本省海盐腔的影响下而形成的高腔,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从剧目上说,西安高腔与南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有10多个剧目就来自南戏古本。特别是《芦花絮》一剧,此戏就源于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因此又有人称西安高腔为南戏的“活化石”。
    今年已经71岁的黄吉士从80年代初时就开始在衢州各地走访、寻找西安高腔的传人,“在那时候西安高腔就已经是濒危剧种了,一些老艺人基本都分布在农村,现在年纪都在八九十岁左右了,而且人数不会超过六七个。因为年纪大了,不要说演出,现在能唱上几句的,也没几个了。”黄吉士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寻访西安高腔传人严帮镇老人时的情景,“老人那时候已经86岁了,却还能边拉边弹边唱,唱起来神采奕奕。”
    黄吉士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听过原汁原味的西安高腔,“那是民国时期,当地有个戏班,以表演高腔、昆腔和徽戏为主,称为三合班。”而现在除了专业剧团,在农村里基本上是听不到西安高腔了,“浙江婺剧团和衢州婺剧团曾为挽救这个剧种做过许多工作,浙江婺剧团当时还成立了高腔班,保留下了许多剧目。”
    对于此次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黄吉士说这当然是个好事情,但是“申遗容易,保护难。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抗倭英雄当年的军乐,现在老百姓玩得很开心
    明朝永乐年间,戚继光在定海、沈家门安营扎寨,抗击倭寇,以鼓号、军乐壮军威,久而久之,这种鼓号和军乐传到民间,彩旗代替了军旗,鼓号和军乐逐渐演变了富有海岛文化特色的舟山锣鼓。
    舟山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陶根德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舟山锣鼓开始红火的时候,“当时,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派人到舟山这里一个很有名气的‘高家班’学习舟山锣鼓,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章。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各省级音乐团体纷纷前来学习、采风。“文革”时期,因为各种原因,舟山锣鼓进入了发展的低潮期。”
    与其他地方锣鼓相比,舟山锣鼓有自己的特点,“它的主奏乐器是五音排鼓和十三面排锣,这是其他地方锣鼓所没有的,因此演奏方式更加变化多样。”陶根德说自从舟山锣鼓的领军人物高如兴去世之后,老一辈的舟山锣鼓传人越来越少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舟山锣鼓如今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工矿企业、学校、社区等等,都时常会听到舟山锣鼓,涌现出虾峙岛“女子舟山锣鼓队”等多支民间艺术团体,丰富了舟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