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1.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10年5月17日下午,国家文化部网站正式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记者从公告中获悉,我市此次分别有烂柯山的传说、廿八都木偶戏、龙游宣纸制作技艺、南孔祭典、九华立春祭、开化香火草龙6个项目入围公示名单。
全国349项衢州有6项
此次公示的349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全国各地申报的3136个项目进行审议认定后提出的。每一项都堪称国宝级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衢州市,在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分别只有一项入围,(“西安高腔”和“江山婺剧”)此次一举有6个项目同批入围国家级非遗。这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很受鼓舞。”衢州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两子文化”双双入围
此次我市入围的烂柯山的传说、廿八都木偶戏、龙游宣纸制作技艺、南孔祭典、九华立春祭、开化香火草龙6个国家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5大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烂柯山的传说”和“南孔祭典”两个堪称我市“两子文化”精髓的项目,同时入围国家非遗,必将有利于我市今后的文化名市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我市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
烂柯山的传说以“王质遇仙”为故事核心,讲述“山中方一日,世间已千年”的传奇,是我国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发源于衢州烂柯山,后来在全国流传,虽然各地流传的说法略有区别,各个时期的记述也不一定一致,但传说核心内容大致相同。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祭孔礼仪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孔子、历代帝王行尊圣之礼的传统祭祀典礼,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南宋以来,南宗祭祀仪式经久不衰。清乾隆八年(1743年)曾达到高潮。历代均有重大活动。有关南宗祭孔的仪式格局、祭器、程序是儒家文化的重大组成部分。最盛时每年有大小祭祀50多次,要求之高,形式之全,规格之严,均为文庙系统之最。
首次曝光的龙游宣纸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余4项国家非遗中,廿八都木偶戏、九华立春祭、开化香火草龙,都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的,唯有龙游宣纸制作技艺,可以说是首次曝光在公众的视野。
据了解,龙游的宣纸制作技艺独特,明万历《龙游县志》有“多烧纸,纸胜于别县”之誉,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其制作有2个流程3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全凭手工艺人的肉眼观察和经验。如捞纸工序中帘床入池的深浅、打起的浪花大小,只能凭眼观和手感进行操作,以此决定成品纸的质量。以山桠皮纸、雁皮纸制作技艺,还可以加工出画仙纸、笺纸、国色纸、特种纸等30多个品种,不仅用于书画,还用于装帧、包装等。
龙游县南部山区一些民间作坊还用手工制作山桠皮纸和雁皮纸,但规模不大,亟需保护。非遗传承人万爱珠等还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
蛇伤医术首次入选“非遗”
据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较之第二批111项“非遗”,此次公布的第三批“非遗”代表作,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均有所减少。尤其是在项目总数上,仅为上一批的近三分之一。
虽然项目总数变少了,但其中不乏亮点。38项“非遗”,具体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8大类。其中,以传统技艺类的“非遗”,品种最为繁多,包括板龙制作、余东竹编、酒药制作、绿牡丹制作、养蜂制蜜传统、气糕制作等11项。以民间文学类的“非遗”,最能体现衢州地区悠久的地方文化,包括赵抃传说、高皇歌、衢州大话、太真洞传说、明果寺传说等5项。
值得一提的是,江山市大陈乡的蛇伤医术,首次作为传统医药类入选“非遗”。据了解,大陈乡的廖其贵自小学习中医,精于蛇伤医治,有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多次成功医治当地及周边蛇伤患者,甚至有外地外省患者慕名前来求医。目前,因现代西医的普及,致使其传承的中医蛇伤医治药方、诊疗方法面临断代,亟须抢救保护。
千年前的乡贤越来越被重视
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其中,以古建筑类文保单位最为明显。32处文保点,分别是古遗址5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其他1处。
关于赵抃的题材,也是一大亮点。从赵抃传说到赵抃墓,从“非遗”项目到文保单位,可见赵抃这位千年前的衢州乡贤,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重视。有关赵抃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为官时为民除害、救济苦难的故事,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其中有《孝弟里的由来》、《焚尸去害》、《码头救难》、《放龟》等传说。赵抃墓现位于衢江区莲花镇东山边村。
此外,位于市区罗汉井5号的细菌战纪念地,此次也被列入文保单位名单。
为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鹿鸣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成正食品厂、现场参与制作麻饼、设计新型麻饼等,如今该校的每位学生都能流利地讲述中华老字号邵永丰麻饼的故事。市聋哑学校的听障学生用灵巧的双手,通过细纹刻纸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向人们展示对生活的热爱,多次在全国、省市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在苏庄镇初中,每逢中秋夜,学生们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舞起用篾条编起来的草龙,编草龙已成为当地学生的必修课。
据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年轻一代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