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序 ——王学珍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蓦然回首》序 ??王学珍
| [<<] [>>]

  傅艾以先生通过他三哥傅春龄要我为他的《蓦然回首》一书写个序。我对文学是门外汉,本不敢担此重任。不过,艾以先生是龙游人,我也是龙游人,他这本书写的又主要是故乡的亲人友人、风土人情和山山水水;他三哥傅春龄与我不仅是同乡,而且先后同在衢州中学(现衢州一中)学习,是我的学长。有此数端,不好推辞,只好勉为其难。
  艾以先生生于1927年,我生于1926年。我们的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风纯朴,生活艰难,虽有铁路通过城边,但整个说来风气还比较闭塞,重男轻女,把女孩送给人家当养女或童养媳,婚姻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不良习俗还普遍存在。傅家和我家一度都较为贫困,但终究还是住砖瓦房的人家。即使如此,艾以先生的大姐被送给了人家,我的小妹也被送给了人家,艾以先生的大嫂是缠过足后来开放的,我大姐也是缠过足后来开放的。记得当年看到母亲给大姐缠足时大姐那哭哭啼啼的样子,我曾抱不平说:“好好的足为什么要缠小,为什么要白白去受这个苦!”我母亲则斥责说:“小孩子懂什么,别胡说!”至于包办婚姻,傅家有,我家也有。我觉得艾以先生在这本书中所写的他的家庭和他亲人的一些情况,可以说是当时家乡社会此类家庭的一个缩影。解放后,许多不良习俗几乎绝迹,然而近些年,有些地方又有死灰复燃、并日益滋长的情况。
  艾以先生在这本书中写了不少故乡的饮食起居、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读着,读着,常常引起共鸣。我同艾以先生都是四十年代离开故乡的。他去了上海,我来到北京,转瞬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近20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许多省市,也到过不少国家,各地的美味佳肴和旅游景点,也品尝、观光过不少。但总是眷念早年在家乡吃过的一些东西和故乡的自然风光。有的人出过国就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我同艾以先生一样,也同很多人一样,总感到“月是故乡明”。
  艾以先生小时候在家乡,每年有两次庙会,每次庙会都有演出,因此每年可以看两次戏,一次是“乱弹班”,即婺剧;一次是傀儡戏,即木偶戏。我小时候在家乡每年只能看一次戏,那大概是在春节前后,演的就是“乱弹班”。每次连续演七八天,这七八天是当地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看戏。戏在一个庙里演出。很多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扛着板凳去庙里占位置。有钱的人家则租几张有戏台那么高的又笨又重的高脚凳,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而不必去抢位子。戏台上没有布景,演员的衣服也不太鲜艳,更没有扩音器,但大家看得津津有味。1942年,日寇侵占龙游时,把这个庙烧了,从此再也没有看过“乱弹班”。一直到六十年以后,也就是去年,金华的婺剧来北京演出。金华市政府驻京联络处邀我去看一场。戏台上布景很美,演员的服饰也很美,情节紧凑而吸引人,唱腔似乎也有变化,台上不仅有扩音设备,而且戏台的两边有字幕。不仅我,许多第一次看婺剧的人也都很称赞。看来“乱弹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同我们的故乡一样,是大大地发展了,前进了。
  艾以先生的家在龙游城南的山区,那里有巍巍的绿葱湖山峰,有由潺潺山泉汇合起来的涓涓小溪流,青山翠竹,蓝天白云,景色宜人。我的家在龙游城北一个叫茶圩的小镇上。镇南是宽阔的衢江,镇西有个小山包虎踞江边,叫虎头山。清晨,在江边看太阳在霞光万道中从东边江底升起;傍晚,在江边看夕阳在晚霞中从虎头山背后隐去;再看江上渔民们驾着片片小舟指挥鹭鸶飞上飞下捕鱼,真是心旷神怡。小镇北边,离镇一、二华里,就是龙游著名的小南海,那里庙宇雄伟,四周围着茂密的常青树和竹子,庙内设有客房可以租住。我记得1946年夏,余绍宋先生曾住在那里避暑、作画。离庙不远,有几个山洞,洞内有水,所以很清凉,亦是游人游玩的地方。近年就在这里发现了有名的龙游石窟,不过当时不知道它竟有二十几个窟。可惜的是我家所在的小镇,不像艾以先生家所在的山村那样仍然存在,而是1942年就被日寇烧掉了,而且烧后又遇洪水,这个镇就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著名小南海的庙宇也在“文革”中被拆掉了,剩下的就只有石窟,好在“文革”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小南海的“竹林禅寺”和“圆通宝殿”都得以修复,古刹重光,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艾以先生在这本书里,写了不少故乡文人的事迹。其中有作家、语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表演艺术家等等。我读书不多,见闻不广,对于解放前后我们故乡卓有成就的文人,除余绍宋、华岗等名人以外,知之甚少。通过这本书,使我了解了许多,也使我为故乡培育出这么多人才而分享到一份光荣与喜悦。艾以先生在书中还写了不少他与文坛一些名人的交往情况和他们的某些事迹和遭遇,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也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来读的。
  艾以先生的文章,文字纯朴,感情真挚,不像现时有些文章那样,有那么多形容词,有让我这样的人看不太懂,甚至看不懂的名词和词句。我想这本书,故乡的乡亲和寓居外地的同乡都会喜欢的。(2002年7月11日,本文有删节)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