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夕阳无限好  ---记衢籍作家傅艾以先生  文/沈智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但得夕阳无限好  ---记衢籍作家傅艾以先生  文/沈智
| [<<] [>>]

  九三学社成员、在冤狱中度过前半生的衢籍作家傅艾以先生,生于忧患,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在他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被剥夺之后,却仍一如既往,热爱文学事业,不屈服于命运,不甘心浑浑噩噩,虚度终生。自1979年落实政策以来的二十多年,他在现当代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拾遗补缺,像井喷式地升起晚霞之火,竟有1000余万字的编著问世,真是令人赞叹,惊喜不已。
  从黑色的端午节
  到阳光灿烂的春天
  傅先生的笔名艾以、谷田,1927年生于龙游,衢州一中毕业后到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他曾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新浦东报》任“野草”副刊主编,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进军报》、《警卫报》记者、编辑。1949年他转业到《文汇报》任“笔会”副刊编辑。1951年上海市文联成立后,他被调到由巴金、冯雪峰、唐?主编的《文艺新地》任编辑。1953年起任《文艺月报》编辑、理论组组长。因工作需要,他经常与胡风、彭柏山、刘雪苇、王元化、贾植芳、何满子、耿庸等文艺理论家联系。正当他风华正茂、编撰丰盛之际,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他的头上。1955年的端午节,黑色的端午节,那来势凶猛的反胡风运动,竟然把他也卷了进去。他突然被捕,关在上海思南路的看守所达一年零一个多月……
  而1957年那场规模更大的“反右”斗争,有人又给他泼了更大的污水。他和全家被撵出上海,发配到皖南白茅岭农场“劳动改造”达21年之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天的阳光,给傅艾以带来生命和希望。1979年7月,在巴老、唐?、罗荪三位文坛前辈的关怀和促进下,傅艾以先生终于得以落实政策,一家人回到了梦绕魂萦20多年的上海。这一年,傅先生已经52岁。
  井喷在深秋
  傅先生虽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但他无怨无悔。相反,他感到在晚年恭逢盛世十分有幸,痴心不改。他总想在有限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他一头扎进了曾经使他摔筋斗的文学殿堂,坚持读书、编书、写书,勤勤恳恳,乐此不疲。犹如深埋在地壳深处的石油,一经开采,就会井喷式地爆发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傅先生再次投身于艺术的海洋里,“任他万顷碧波,我只取一勺而论”。于是,报刊上不时有他的文章发表,多半是记述那在“艺海中所曾发生的花花絮絮和雨雨风风”,既有对前辈、导师和朋友的缅怀和赞诵,也有“沧海遗珠”的若干轶事和掌故,都是随着他那坎坷的足迹而留在记忆里的艺人艺事。如《陈毅同志与文艺》、《郁达夫在南洋》等等。1986年他的《艺海一勺》出版,其特色是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的、独具风格的回忆随笔。接着,又有《世界历史悲剧中的女性》、《文艺?艺坛?人间世》、《刊林漫步》等著作相继问世。1996年,他又完成长篇传记文学《“影戏大王”???张善琨沉浮录》,在美国《世界日报》上连载两个月。
  傅先生还利用在上海作家协会资料室工作的有利条件,以及多年来与文艺界朋友结下的友谊之网,为现当代文学史挖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他还和友人合作主编过多种可以传世的文学史资料,有《王西彦研究资料》、《中国现代作家书信集珍》等。他是主要担纲者,一本90万字、400封作家书信的征集,竟花了8年的漫长时间!
  自1999年以来,傅先生还应邀担任香港语丝出版社副总编辑,这是他继《大江南北》杂志栏目主编后的又一重任,负责香港语丝社在内地出版业务和审稿工作。他先后主编了“世纪风文丛”、“新世纪文丛”和“新世纪诗丛”等大型丛书计30多册。据粗略的统计,傅先生从落实政策、步入人生的最后驿站起,写书、编书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留给历史的信物”),是超乎寻常的。今年6月,傅先生主编了《但得夕阳无限好》文丛并作序。最近,他还有两本新著即将问世,一本是《海上文谭》,共有5辑,内容涉及回忆与师友的交往,耙梳文坛的人事,抒发文学生涯的感叹,以及剖析作家作品的研究心得,是又一部记叙文坛人事、评文论艺的文章结集。另一部是忆故乡、忆童年、忆往昔的散文集《蓦然回首》。
  傅先生个子不高,略显清瘦,稀疏的白发盖在已经谢顶的头上,几缕深深的皱纹,刻在久经风雨的脸上。然而,他似乎忘记了75岁的高龄,仍以满腔的热情,高效率地奋进在文学的园地里。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