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衢州市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11—2015)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

 

衢市爱卫发〔2011〕3号

 

 

关于印发衢州市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11-2015)的通知

 

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巨化集团公司、驻衢单位(部队)爱卫会:

      为认真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全面实施《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深入推进新时期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营造健康环境,提高我市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省爱卫会《关于印发浙江省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11?2015)的通知》(浙爱卫〔2010〕12号)要求,市爱卫会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制定了《衢州市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11?2015)》,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三月四日

 衢州市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

(2011?2015)

    为认真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全面实施《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深入推进我市新时期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营造健康环境,提高我市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背景   

健康是基本人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提出了促进全民健康、减轻群众负担、提高服务效率、保障卫生公平的近期目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可知,健康促进与教育在促进全民健康、增进健康公平、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    

“十一五”以来,我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紧密围绕卫生防病中心任务, 结合卫生创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控烟活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等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措施以及居民的健康状况、健康意识与健康技能水平却相对滞后。同时,受全球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新的卫生和健康问题不断出现:新发传染病增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攀升,职业病、食品安全、意外伤害、精神疾患等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烟草危害日趋严重。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实现从健康教育向健康促进与教育的转型,达到全民健康、品质生活的目标,必须要有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必须要有政策、法律、环境、教育、社区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必须要强调个人与社会对健康所承担的责任,必须要深入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实施《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以“健康传播、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全民健康、品质生活”为主题的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以下称“行动”),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打造生态衢州”、“群众生活品质取得新提高,打造幸福衢州”以及实现“两个崛起”作出贡献。     

三、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行动的实施,到2015年,建立起符合医改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努力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建设健康社会,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具体目标     

1.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8%,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    

2.居民重点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    

3.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达到 18%以上。     

4.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     

5.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20%(现为日均9.6克),力争30%的人群能够达到6克以下。人均每日油脂摄入量下降10%(现为日均39克),力争15%的人群能够达到30克以下。       

6.总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5%以下,男性吸烟率下降到50%以下,女性下降到0.95%以下(现总人群吸烟率为28.41%,其中男性55.75% ,女性1.02%)。 

7.全市以社区(村)为单位,健康教育宣传橱窗或板报覆盖率达到100%,车站、码头、机场、广场等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宣传橱窗或电子显示屏覆盖率达到100%。    

8.建立健全全市机关、乡镇(街道)、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兼职网络,对专兼职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健康传播项目    

    1.舆论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工作要求,提高全民参与的自觉性;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等健康环境理念,发布健康核心信息,播放健康知识和健康公益广告;广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健康观,弘扬健康道德,增强个人和社会对健康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健康巡讲活动。组织健康教育专家团、讲师团和志愿者宣教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以《公民健康素养99条》为重点内容的群众性的大型系列讲座和各类咨询活动。市级讲师团每年至少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巡讲活动,县(市、区)级讲师团以社区(行政村)和企业为重点开展巡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年至少开展6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每两个月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3.卫生宣传日活动。各级各单位要针对当地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宣传日前后开展征文、征画、健康咨询、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4.防病知识普及活动。加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积极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的健康促进与教育,重点做好防治霍乱、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编制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墙报等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到人。继续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宣传普及饮水安全卫生、粪便无害化处理、烟草危害与控制、病媒生物防制、疾病防治等知识。  

   (二)健康生活项目    

        鼓励群众自觉参与和自发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引导群众逐步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1.全民健身运动。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定期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区、单位配备健身运动指导员,指导群众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示范街、健康路径等建设,完善社区(村)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鼓励各单位向群众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各单位因地制宜开展工间操、健身操、太极拳等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引导居民养成日常健身锻炼的习惯。 

    2.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等企业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有关部门通过食品安全公用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监测信息,引导健康消费。加强农贸市场的蔬菜、猪肉、活禽、熟食等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探索健康市场建设工作。普及安全饮用水、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加强对幼儿园、学校、医院及集体用餐单位的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指导居民科学合理饮食,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引导市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消费低盐、低脂食品。  

3.控烟限酒。各地根据《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相关要求,制定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定。开展吸烟危害健康、控制吸烟的健康教育,树立控烟意识,养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行为习惯。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烟草危害教育,减少青少年吸烟人群。以创建无烟单位为抓手,重点推进机关、医院、学校、单位室内控烟工作。开展酒精对健康和公共交通危害的宣传,提倡文明健康饮酒方式,控制酒精摄入量,预防和减少酒精引起的各类伤害。  

   (三)健康管理项目    

1.社区健康管理。社区要发挥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健康支持环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力量,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流动人口、慢性病人等人群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管理、生命孕育健康管理、孕产妇全程追踪健康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重症精神病救治管理等,并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市民(农民)健康学校建设,定期开展活动。鼓励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健康管理。   

2.家庭健康管理。动员并培育家庭中的妇女成为家庭保健员,开展家庭健康管理。配备家庭常用药物,掌握青春期性知识、生殖健康、心理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等知识,学会必要的应急自救技能,定期体检和测量血压。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营造舒适、卫生、和谐的家庭环境。选择低盐低油饮食,科学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个人健康管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人际交流,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健康娱乐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并实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四)健康建设项目   
    1.建设健康教育阵地。各级各单位及公共交通工具、车站、码头、公共场所要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并定期更新内容。城乡社区要设立健康书柜和健康阅览室(角)。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单位开设心理咨询室。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配备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所需的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在传播健康文化方面的作用。  

2.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各地要开发健康促进与教育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家团、讲师团和志愿者宣教团。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配置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社会各行业和单位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乡镇(街道)、社区(村)、医院、学校、单位等配备健康促进与教育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健康促进工作。    

3.建设健康细胞。各单位为在职人员提供健康教育、定期体检、职业防护等服务,控制生产、生活、学习、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按照各类建设标准,重点推进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行业等建设。各建设单位开展基线调查,了解目标人群健康需求,制订建设规划和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各类培训和建设活动,并实施效果评价。    

各地可对照本方案,结合工作实际,拓展工作内容,丰富工作载体,保证实现方案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全民健康促进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部门和单位的目标考核。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交流、进度通报、信息报送等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细化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各地要逐步建立可持续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经费;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动员企业、社区、村委会等组织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全民健康促进行动。要积极整合与健康促进相关的各种资源,使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与具体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健康促进活动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各地信息平台,共享健康知识信息,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三)开展监测,科学评估。

       每年对所在地的居民健康素养、烟草控制情况、国民体质水平等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居民健康水平。开展膳食摄入量的监测评价,每年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居民营养膳食摄入情况,公布监测数据。建立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项目评估,科学评价效果,为完善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

    加强对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整改,对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区试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适宜技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确保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目标如期实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