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衢委人才〔2010〕2号
关于下发《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已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下发,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2月22日
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
2010年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的实施,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统筹推进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宽松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及办法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宽松环境和广阔平台。
1、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加大市“115人才”培养力度,发挥学科小组、人才论坛的作用,促进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落实《衢州市“115人才”创业创新奖励资助办法》,奖励一批学术科研成果。全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知识更新培训,选派优秀“115人才”参加省里组织的公需科目培训或高级研修班。依托区域特点,挖潜特色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媒体经营、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等专门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做好第四届“衢州市拔尖人才”的评选、表彰及宣传工作,引导带动各部门、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劳局、市科协、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建立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抓住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契机,规范科技、教育、农业等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执业资格评价工作,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入开展百名“115人才”服务基层活动。鼓励基层科技人才参与市场化分配,通过兴办实体、技术入股、技术合作等方式提供科技服务。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和人性化服务,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市人劳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
3、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编制衢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完善“衢州市高级专家信息库”、“衢州市寓外人才信息库”、“衢州市大学生村官信息库”。开展“人才工作示范点”建设,推出一批人才工作先进典型。举办组织人事系统专职人才工作人员培训班,提升人才工作队伍业务能力。加强人才课题研究,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劳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
二、切实加大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力度
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的实施,着眼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确立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思路,深化“百家亿元企业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千亿产业板块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全面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素质。
1、加强企业家培养。提高“衢州企业家大学苑”办学水平,继续采取政府扶持、联合名校、开放办学的思路,重点支持主导产业企业家参加高等学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亿元以上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举办第八期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计划新招收学员45名,举办以企业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论坛讲座和专题培训,计划举办12期培训1800人。(市经委,各县(市、区))
2、大力培养企业工程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实施新一轮企业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抓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蓝领培训,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完善企业职称社会化评审机制,推进工业企业职称评聘工作,为企业培养输送既通晓理论知识又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技术人才。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培养的扶持补助力度,依托本地职业院校,推行校企紧密合作模式,重点培养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传统特色产业等集群产业的紧缺急需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和直接认定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注重培养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打造辐射四省边际的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人劳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3、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落实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计划新培育研发中心5家、科技创新载体8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新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市人劳局、市科技局、市经委)
三、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和项目
抓住当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流动出现新趋向的机遇,以及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拓宽引才思路和引才渠道,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和项目。
1、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区。依托开发区(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区。完善开发区(园区)科技孵化器和中小企业孵化器功能,筹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培育提升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制定示范区引才政策,对进入示范区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享受人才落户的各项优惠政策,把示范区建成衢州的“人才特区”。(市委组织部、市人劳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开发区、市高新园区)
2、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加大“四个一百”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跟踪,主动对接、联系、邀请海外人才来衢考察洽谈项目。继续做好已落地项目的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投产。完善“引创”政策,改进项目评审鉴定办法,发挥创业载体引才的积极性,对进入“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区”兴办实体企业的,由落户地负责资助项目申报,经市“引创”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可给予“四个一百”的政策扶持。做好浙江省海外引才计划和国家引才“千人计划”的申报工作,列入计划的,按照衢委发〔2006〕37号文件规定给予一次性配套奖励。(市“引创”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拓展引才引智平台。发挥高级人才访问站作用,邀请和吸引高校院所专家来衢咨询服务。继续办好第八届“科工会”、2010年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积极组团参加市外举办的各类大型人才交流活动,多途径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组织实施“百名专家服务衢州五年计划”,邀请省内外高级专家来衢服务咨询,鼓励企业与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做好国外智力引进项目的征集和实施工作,扩大国外智力引进政策的惠及面,计划引进项目10个以上。(市委组织部、市人劳局、市科技局)
四、大力深化市校全面合作
按照省委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2010年计划,继续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的科技人才合作。
1、新实施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做好企业技术难题征集调查工作,加强与浙工大科研院所的对接协商,确定一批企业研发和技术攻关合作项目。依托“浙工大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更为紧密的科企协作关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衢的转移转化。支持中小企业与浙工大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含量。结合企业人才素质培训工作,选派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到浙工大培训学习。(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
2、做好人才互派工作。继续选派衢州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到浙工大挂职教学、作访问学者,浙工大选派骨干教师到学院任兼职教授。邀请浙工大专家教授来衢指导和帮助职业教育建设,扩大、提升职校实训基地规模与质量,继续合作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开展党政干部合作培养,分批组织中青年干部到浙工大集中培训。争取浙工大对衢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站工作的支持。为浙工大在衢挂职人员开展科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发挥挂职人员作用。(市委组织部、市人劳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衢州学院,各县(市、区))
3、开展智力服务活动。组织“浙工大专家服务团”、“青年志愿服务团”等来衢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下乡活动,指导新农村建设。建立一批浙工大专家联系点。加强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组织专家对“两子”文化提升进行研究,推动衢州文化“软实力”建设。(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各县(市、区))
4、完善市校合作工作机制。召开市校合作第四次会议,支持县(市、区)与浙工大建立县院合作关系。加强市校双方的信息联络和工作交流,及时沟通协调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强化市校合作项目的督查,定期通报反馈项目实施情况。认真总结与浙工大全面合作的有益经验,深化和扩大市校合作外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各县(市、区))
五、统筹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以深化“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为总抓手,推进“青蓝工程”、“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技人员“三千挂联”活动等载体的实施,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1、落实城乡人才结对工作责任。全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把结对帮扶工作列入名师、名医(专家)、拔尖人才等优秀评选的指标内容。发挥师带徒专家示范点作用,组织教育、卫生、农业系统的专家人才到农村开展“专家服务新农村行动”,到一线帮助农村人才提高技能。评比表彰一批师带徒优秀典型。(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2、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着眼于特色效益农业的产业提升,抓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计划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0人,转移就业培训20000人,创业培训5000人。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分批选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农家乐经营业主等农村经营能人到高校学习深造。抓好“双证制”教育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农学类学历教育。以“百名专家联百村帮千户”为载体,带动农村科技骨干的培养。抓好女性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女性的创业能力。把农村实用人才列入市“115人才”工程培养选拔序列,在全市种养殖大户、经纪人、能工巧匠中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评选活动。(市农办、市人劳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妇联)
3、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与培养。根据基层工作需要,新选聘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按照形成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和考核管理。妥善做好首批三年选聘期满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衔接工作。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计划”,联合高校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培训。建立一批“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结合团委系统“青年创业创新行动”,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举办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评比表彰,树立一批创业干事模范。(市委组织部、市人劳局、团市委,各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