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衢委人才〔2010〕1号
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总结
2009年,全市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紧扣服务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大局,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主抓手,以培养造就大批创业创新人才为主任务,锐意创新、务求实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人才立体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启动实施了 “百家亿元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千亿产业板块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积极构建立体式产业人才开发格局,增强企业人才创业创新能力,为衢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是以亿元企业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整合创业素质工程资源,市人劳局、市经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等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人才培训月”活动,企业人才培训取得新成效。依托“衢州企业家大学苑”,先后举办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宏观经济与企业对策论坛、保增长促转型专题研讨、企业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19个班次,培训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3230人次,有18名企业家参加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结业。全市共培训技术工人7800人,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3785人,完成技能鉴定46922人。举办科技人才专题讲座15期,培训科技人员2300人次,培训新办个私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352期次22730人。二是创建高级人才访问站。着眼于密切科企合作,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和行业单位技术难题库,邀请并吸引市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到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及咨询服务。访问站运行以来,共发布企业技术难题120余条、高校院所技术成果250多项,高级人才访问量达到230人次,与国内外56位高层次专家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三是做实产业人才开发的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氟硅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等三大千亿产业板块的目标,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与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眼于建设四省边界中心城市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圈,开展了建设四省边际人才高地的课题研究。启动“留学人员创业园”筹建工作,着手制定《衢州市紧缺人才专业(需求)目录》和《衢州市引进千亿产业板块人才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创新。认真总结五年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有益经验,专门召开动员会,启动实施“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带动农村人才培养,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以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科技人员为主体,实施城乡教师“青蓝工程”、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千挂联”活动,发动市县两级7000余位名教师、名校长、名医、名专家,以及涉农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开展“师带徒”活动,采取“一带一、一带几”的方式,一定三年不变,与13000多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卫生院所医务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分别结对,通过面授技艺和研讨交流,帮助农村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以纪念第二十五个教师节为契机,市教育局召开“青蓝工程”推进会进行专题部署,在市县乡三级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受到基层师生的欢迎。二是建立示范基地。依托乡镇学校、卫生院所和种养植基地,建立了100多个专家联系服务点,通过联点带徒形式扩大结对范围。市、县两级有100多位名师、名医和农技专家“送教、送医、送科技”下乡,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市科协以“百名专家联百村帮千户”活动为载体,组织专家下乡辅导授课241次,1.9万群众接受培训,实施拓展帮扶项目4个。三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实行“一年一考评、三年总评定”的考核办法,由部门负责考核,签订“师带徒”责任书,每年度对专家带徒成效进行量化考评,三年带徒期满后予以综合评定。年度考核和综合评定的结果,列入专家年度业务考核内容和市“115人才”培养周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也相继开展了师徒结对工作。江山市开设“幸福乡村”育才工程“田间课堂”,常山县开展人才服务科学发展“四个一百”活动,柯城区在省委人才办的支持下建设“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试点基地”,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农村人才培养新机制。
(三)拓展引才聚才思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富有成效。树立开放引才理念,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工作取得新成果。一是重金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四个一百”的重金引才政策效应明显,组织专家对首批申报的106个项目进行了技术评审和综合评审,共推荐16个项目,确定资助其中4个项目,新型高效有机发光材料、电子智能嵌入式产品等2个项目顺利落地,市政府各兑现了100万元的创业启动奖励。二是举办“院士专家衢州行”活动。对接中组部和省委组织的“院士专家浙江行”活动,邀请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梁骏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研究员汪同三一行来衢咨询服务,举行专题报告会,深入企业解疑释惑,帮助硅产业重点骨干企业解答、解决了30多个技术难题。市人劳局还在省厅的支持下,举办首次“浙江省高级专家服务企业衢州行”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厂家所等15名专家到企业解难题。三是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引进高校人才资源。进一步对接省委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的合作,引进高校人才智力。召开第三次市校全面合作工作会议,新确定市校合作项目80个,完成当年合作项目45个,一批跨年度项目进展顺利。浙工大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帮助3家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各1个。合作举办的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顺利结业。县院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浙工大新选派了7名青年科技人才到县(市、区)相关部门挂职,密切基层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对接。常山县与浙工大合作开展“双服务”活动,建立浙江工业大学常山技术转移中心。浙工大帮助开化县编制了《城关镇工业功能区低丘缓坡改造规划》。四是依托创新平台引进海外人才。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利用研发平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全年从海外引进专家级人才5名,执行国外智力项目5个。开山集团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从美国引进螺杆压缩机专家汤炎博士;中宁硅业从美国引进化工专家伦道夫?沃勒,直接主持多晶硅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浙江开关厂公司电机研究所与俄罗斯电工研究所合作,常年聘用2名俄方专家担任技术顾问。鼓励扶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全市新增2 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院企合作创新载体。五是多层次举办科技人才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举办春夏季人才交流洽谈会、第三届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2009年工业科技洽谈会,组团参加浙江宁波科技人才洽谈会、杭州国际人才交流洽谈会。全市共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465名,其中回原籍应届高校毕业生有所增长,达到2514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300名,科技项目202个。
(四)着力优化机制环境,人才服务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履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职责,着力提高人才服务与管理水平,为人才队伍增添了活力。一是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会同人劳、科技部门,对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落实2008年度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了考核,及时反馈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市第三届拔尖人才进行了慰问,并组织赴外疗养活动。各县(市、区)人才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强,明确了人才工作分管领导,人才工作专职人员均配备到位。龙游县进一步强化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制定完善了“2+6”人才政策。二是做好市“115人才”滚动管理。对列入市“115人才”工程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了任期考核,进一步充实、调整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队伍,重新考核审定市“115”人才第一、二、三层次培养人员288人,其中第一层次29人,第二层次84人、第三层次175人,市“115人才”工程累计培养人数达到1161人次,新推荐列入省新世纪“151”人才二三层次管理人员分别为1名、53名。办好“115人才”论坛,调整了部分学科组长,“115人才网上论坛”点击率已达58万人次。三是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机制。新选聘了6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选调4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举办了“强素质、增本领”主题培训班。对各地落实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措施和薪酬待遇情况开展了督促检查。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出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培育了一批创业典型。衢江区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三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带头创业和带动村民创业的能力。开化县有针对性地选派具有学科专长的大学生村官到主导产业企业实习锻炼,实现了村官素质提升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双赢”。四是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连续五年在八月份集中开展人才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各类人才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战线上的生动事例和优秀事迹,以及特色性人才工作。据统计,省级媒体刊发、播出我市人才专题3个,市级媒体专题报道创业创新一线人物15人,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5篇,其他特色人才工作12项。在《衢州党建》杂志开办人才专栏,宣传衢州寓外杰出人才。同时,《浙江人才工作》、《衢州组织工作》等内部刊物上全年刊发信息12条。龙游县编印了“优秀人才风采录”,开化县开展了第三届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进一步形成。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