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会荣在人大代表视察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记录整理)
(2010年8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近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一直非常关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今天,我们组织部分在衢的全国、省、市人大代表专题视察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主要目的是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和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模式,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认真分析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
经过上午的实地视察,刚才,又听取了市政府毛建民副市长关于我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代表们,尤其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总体认为:市政府和全市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牢牢抓住“转型升级创新业,统筹城乡上水平”这条主线,大力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统筹城乡步伐,“三农”形势总体向好,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明显,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代表们对市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满意。
视察中,代表们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主体活力、作风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一些意见建议。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问题;农业投资、融资和保险问题;农村产权制度建设问题;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农村政权建设与民主管理问题;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问题等。
总体来看,上述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都带有系统性、体制性、根本性和长期性,不宜用单一的办法来分别解决,必须从全局出发,搞好综合配套,建立长效机制。为推进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难点、重点工作的突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一、要进一步确立“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理念,用统筹城乡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实施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以工业促进农业,城镇与乡村互动和协调发展,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核心战略。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增强城乡一体化的合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增强工业促进农业的动力,形成农业产、加、销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体系。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基础能力。四是统筹城乡市场化功能。通过统筹城乡市场规划布局,提供同等优质的政府服务,加强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五是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健全农民福利体制与保险机制,按照城镇居民相同的方法,对农村居民进行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失业、救济、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机制建设,增强农民生产生活保障能力。要优先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福利和保障条件,使一部分农民达到既离乡又能离土的条件,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市化率。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地放活农村小城镇建设土地政策,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村镇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提高小城镇品味,提升小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小城镇综合功能,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要进一步确立农业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搞好产业规划。根据农业资源比较优势,针对宏观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要合理布局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安排,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业生产的组织性,提高农业生产合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发展规模经营,以先进的加工技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值。五是要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要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在加强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方面,一是要完善适应“三农”发展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各地农村发展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要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各种合理的信贷需求。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种融资模式的积极作用,建立各种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加强农业产业贷款服务。四是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户、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探索开展各类农村产权贷款抵押。
三、要进一步确立用新型城市化推进农村发展的理念,明晰农村产权,探索激活农村资源的路子。深化改革,用经营城市的方法激活农村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十分有效的途径。要坚持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和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以及农村小水利等生产资料产权,发放统一产权证,明确产权关系,使农民拥有自己的合法财产。允许农村产权继承、租赁、抵押、担保,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使农村产权能够流转并得到合理价值体现,促进农村生产资料小规模集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要实现农村规划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对接。
四、要进一步确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加强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加大对县及县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事业建设,加大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新农村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农村文教科技事业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要进一步确立民主法制的理念,加强农村基层政权与民主建设。一是要依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以乡村两级为重点,依法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和农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乡村两级干部素质和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性,依法依规加强服务与管理。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从指挥、命令转向管理和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三是要放权于民,推进基层民主。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三民工程”,真正放权于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要进一步确立真抓实干的理念,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明确后,关键是真抓实干。一是由重“点”的包装向重“面”的延伸转变。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大多数“一般化”或“条件差”的村庄,把“面”上的建设抓起来,让“点”和“面”都“亮”起来。二是由重“说”的功夫向重“做”的能力转变。新农村建设不是空喊口号,要有规划、有部署,关键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三是由重“看”的热闹向重“用”的实效转变。在开展村容村貌的“改观”和“环境卫生”整治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财力和人力放在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的实用性上,注重实际效果。四是由重“旧”的模式向“新”的理念转变。要改变粗放型生产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新农村”,更加注重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型农业转化,促进农民增收。五是由重短期热潮向重长期坚持转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层干部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