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衢市扶贫办〔2009〕1号
衢州市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
一、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是我市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展了政策调研等前期工作。在调查核实、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年初编制了我市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五年规划。
1、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夯实“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基础。一是开展调研,摸清情况。去年8月,我市就着手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前期调查分析,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有关数据,初步掌握了全市低收入农户的总体状况。今年1月10日,全省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迅速作出部署,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工作班子,组成调查核实小组,深入各村开展调查核实工作,至2月底,基本掌握了全市低收入农户的现状、分布等状况。据统计,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为17万户51.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人数的31.6%和28.0%。3月份,对全市低收入农户的致贫原因、发展意愿、发展基础等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梳理和汇总。各县(市、区)经过2-3个月时间的努力,都按时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扶贫建档立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库,完成了《低收入农户状况的分析报告》。二是编制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在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低收入农户状况的基础上,今年2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9次召开座谈会,对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范围、对象、目标、思路、举措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编制了《衢州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确定了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下山脱贫、社会保障等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四大重点项目。各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编制完成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五年规划。
2、着力扶持,制定政策,为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提供保障。一是出台工程实施意见。3月初,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意见》(衢委发[2008]9号),明确了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以及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工作重点,为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构建了总体框架。二是出台小额贴息贷款政策。
3、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开展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一是领导带头帮扶。市级30位副厅级以上领导联系全市30个低收入农户重点乡镇,牵头帮扶联系乡(镇)实施“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各县(市、区)及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市级101个机关部门负责人率队与12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率先与低收入农户结成帮扶对子。二是多次召开会议推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召开有关会议部署、推动工作。
4、发展产业,落实项目,加快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特色产业培育。各地按照“增收致富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的思路,在实施具体增收致富项目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积极开展特色专业示范村建设。2008年,全市各地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585个,投入项目资金2.7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173万元,新建农业基地面积11.7万亩,覆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733个,带动低收入农户6.56万户。市本级在柯城、衢江两个区扶持建设毛竹低改、食用菌、山地蔬菜、农家乐、来料加工等特色专业村25个。柯城区财政投入120万元,扶持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等五个主导产业发展。衢江区7个毛竹低改专业村完成建设丰产示范基地1580亩,建成林区道路9.4公里,改造低产竹林4200亩,扶持加工专业户4家。今年以来,在结对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有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衢江区湖南镇岩家山村、黄坛口乡茶坪村等10多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扎实推进农家乐示范村创建。江山市鼓励低收入农户发展温氏养鸡,对低收入农户发展温氏养鸡项目的,其贷款利息的50%部分由财政予以贴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集体建造鸡舍并以优惠价租给低收入农户养鸡的,市农村合作银行对每个村提供20万元的优惠贷款,利息的50%部分由市财政贴补。开化县新开发特色农业基地4000多亩,改造基地7000多亩。二是提升发展来料加工业。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做好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育、接单、与加工者对接及对加工者培训等工作,柯城区扶贫办开通来料加工网站,为来料加工从业者提供服务。常山县于3月份开展来料加工技能大比武,组织了20多个项目400余人的技能比赛,激发了广大妇女参与来料加工的热情。据调查,我市有1100多个行政村的20余万农民从事来料加工,其中低收入农民占其中的多数,拥有来料加工经纪人1156名,“一村一品”来料加工特色村133个,今年1至11月,发放加工费超过4亿元,参与加工者人均增收2000元。三是积极推进下山脱贫。按照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推进下山脱贫。今年(截止11月底)全市投入下山脱贫资金5.03亿元,其中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010万元,新建下山脱贫小区31个,续建下山脱贫小区20个,完成下山脱贫3565户11864人,其中乌溪江库区出库脱贫330户1055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8%和105%。龙游县以市场化和公司化的方式,用经营的理念和资源整合的手段,由县农办发起、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龙游县奔康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下山脱贫安置小区项目、农业开发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等的投资建设,目前公司已启动县级下山脱贫晨东小区的前期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以及土地征收等工作,争取在年底前开工建设。晨东小区规划面积400亩,计划安置2300户7200人下山脱贫,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196亩,计划安置1000户3000人。江山市依托“工业园区、城市郊区、中心集镇”三个重点区域,选址建设9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整合各类资金5708万元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安置落户827户2765人。开化县在县城郊区规划建设500亩东城下山脱贫小区,计划安置1600户5600人,目前已安置落户586户2526人。四是做好金融服务。今年5-12月,市本级(柯城、衢江)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2544户3864万元,为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龙游县财政筹措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灾后林区道路建设和发展农业“短、平、快”项目,县信用联社筹措3500万元专项贷款,开辟低收入农户专项贷款绿色通道,并由县财政予以贴息。常山县在200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在芳村镇前溪村等5个村开展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互助资金规模达到186.33万元,为119个低收入农户周转借出互助资金112.6万元。其他各县(市、区)也均安排了2008年2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资金互助社试点。
5、建立机制,联系帮扶,合力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2月底,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市级领导、部门及相关企业联系帮扶低收入农户重点乡镇制度的通知》(衢委办[2008]16号),落实低收入农户重点乡镇、集中村联系帮扶制度。3月份以来,各级各部门深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参与结对帮扶,基本建立了“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工作机制,市、县(市、区)两级已有638个部门、488个企业与746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联系结对,1.39万名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与1.81万户低收入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化县组织全县274个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全部17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截止12月底,全市有1100个单位到720个集中村开展了对接帮扶活动,帮扶单位领导到村8171人次,干部到村1.8万人次,提供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545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434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4.05万亩;帮扶和慰问低收入农户25370户,帮扶困难学生1936人,到户帮扶资金560万元。市级机关有80个部门帮助联系村落实了今后五年产业发展项目134个,预计投入资金1.08亿元,其中部门帮扶投入3563.8万元。许多部门为结对村规划了种植、养殖、来料加工、农家乐等产业发展项目,并帮助着手实施。如市委办帮助衢江区湖南镇华家村实施食用菌园区项目;市人大办帮助衢江区横路乡清水村发展大棚西瓜、蔬菜产业;市府办帮助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发展来料加工;市政协办帮助开化县杨林镇下庄村发展生猪养殖;市卫生局每年安排6万元资金对口支援龙游县大街乡贺康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帮助柯城区七里乡均良村创建农家乐特色村;衢州日报社策划“双溪口高山茶展销”活动;市煤机总厂为联系的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创办木制品加工厂;常山县六个同乡联谊会与6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助实施特色农业、下山脱贫等项目,为65户低收入农户子女就学捐款11.58万元等。省经贸委、省委统战部、省农业厅、省审计厅、省林业厅、杭州市政府等60多个省级部门、发达地区县(市、区)、乡镇也按照省里的要求与我市的54个乡镇35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我市相关县(市、区)积极主动做好对接工作,双方已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工作联系,并有一些结对帮扶项目已经实质性启动。省级帮扶单位2008年共落实帮扶项目2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超过1000万元。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市各级对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积极有力、进展上成效初显,为实现年度计划开了好头、起了好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五年奋斗目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工作上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从目标任务来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五年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面临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低收入农户比重大、低收入农户分布广三大困难。二是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加快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必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作,但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农民增收同样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农民工返乡多且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增反减。三是从农产品内部看,农产品价格回落迹象明显,柑橘、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凸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带来严峻挑战。四是从工作角度来看:①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总体上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但也有一些部门、乡镇不够重视、工作抓得不实;一些产业提升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②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如小额贴息贷款发放进度不够快,贷款抵押难落实、审批程序繁杂、办理人手紧缺,客观上影响了贷款的发放。③帮扶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仍有不少单位和干部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停留在基础设施改善、给钱给物解决一些眼前困难的一般性帮扶上,着眼于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项目帮扶、产业发展的帮扶工作做得不够。④部分农民主动进取意识不强。普遍缺乏生产资金,增收能力不强,发展信心不足。⑤下山脱贫政策有待完善。如何解决下山搬迁农户的一户一宅问题、小区建设中有偿选位问题、退宅还耕后的土地整理问题等。
二、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的扶贫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思路,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工作平台,围绕“提高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减少低收入农户数量”这个中心,力争使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全市低收入农户比例减少20%。具体要抓好五项工作:
1、强化政策落实。认真做好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就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各项有关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一要推进产业扶贫。加快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出台相应政策,加快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发展来料加工业。二要强化金融服务。加快市本级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发放进度。县级抓紧出台并实施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意见。用好用足省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在2008年每个县(市、区)2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首批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各地再安排3个村进行试点。三要深化联系帮扶。深化市、县两级低收入农户联系帮扶工作,及时做好省级结对部门对接,争取省级部门帮扶。强化特色专业示范村建设服务中心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企业以及社会各级参与帮扶。
2、广泛宣传发动。一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扶贫政策的宣传,让广大低收入农户了解优惠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和致富信心。二要加强党政机关、企业联系帮扶工作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三要加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产业、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等优秀典型的宣传,策划拍摄“特色专业村建设系列片”,营造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良好氛围。
3、推进工作创新。一要创新下山搬迁机制。进一步探索创新退宅还耕(林)、公寓房安置等办法,加快自然村整体下山搬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小区建设和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下山农民转产转业、创业就业,实现山区农户“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全年搬迁下山农民1万人。二要创新培训就业机制。争取省扶贫办的支持,在衢州学院(筹)开设“农民大学生班”,招收低收入农户子女为农民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后备劳动力职业培训,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就业难问题。
4、加强检查考核。把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纳入各级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底对各县(市、区)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进一步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加强对市、县(市、区)两级部门的结对帮扶工作的考核、评比和表彰。对热心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优秀企业、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宣传,年底评选市级结对帮扶工作“十佳企业”。
5、促进交流学习。加强全市扶贫系统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促进,适时安排各县(市、区)扶贫办主任、联络员工作会议。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好的经验做法。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