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衢州市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文件 

 

衢市人劳才〔2008〕129号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关于加强衢州市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各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级机关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我市“创业创新、富民强市”进程,根据衢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衢委发[2006]37号)精神,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强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衢州市紧缺人才的开发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推进 “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要求,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中介组织以及人才本身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和培养各类紧缺实用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根据我市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采取赴外招聘、柔性引进、委托培养、校企合作、联合办班、内部轮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各类急需紧缺人才。从2008年开始,每年引进、培养各3000名以上紧缺人才,力争通过3年时间,开发培养各类紧缺人才2万名左右,逐步缓解我市人才紧缺的状况。

三、开发培养重点

1、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围绕我市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开发培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装备管理等为主的化工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工程、机械自动化为主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和以市场营销策划、国际经贸、现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外语口译为主的经济贸易类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以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经营管理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弥补经营管理类人才供需缺口。

3、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按照特色产业发展要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加快服装类、机械类、纺织类、商业服务类、金属加工类、电子类、家具制造类、食品加工类、造纸类、化工类等十大紧缺工种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

4、新农村建设人才。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信息人才、民事调解人才的开发培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发展。

5、公用事业人才。加强以教育、卫生、规划、城建、环保、文化、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公用事业紧缺人才开发培养,为增强我市文化竞争软实力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途径

(一)完善人才引进平台,大力引进各类紧缺人才,努力增加我市人才总量。

1、招商引资集人才。要积极发挥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对人才集聚的促进作用,向投资者宣传我市人才人事政策,主动关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加强人事代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子女入学入托、人才公寓落户等方面的服务,为人才安心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2、政府引导招人才。强化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组织用人单位赴外地招聘人才。一是与中西部高校密集的地区开展合作,采取“小批量、多批次”的引才模式,广泛吸纳高校毕业生,提升企业人才储备水平。二是积极参加“长三角”地区人才智力交流,从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紧缺人才。三是从东北、中西部等老工业基地引进我市紧缺的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四是鼓励企业引进国外智力,积极组织企业在技术攻关、科研合作等领域申报更多的引智项目。

3、完善市场揽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各种人才交流平台引进紧缺人才。一是提升本地人才交流会的规模效应,办好春季人才交流大会、8.8人才交流大会和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积极鼓励人才来衢参加高层次人才洽谈活动,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二是完善网上人才市场,提高政府所属人才网站的辐射能力,积极拓展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在实现与省内各市、有关高等院校信息互联的基础上,逐步与上海、武汉、南昌等地的人才市场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培育和支持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引进紧缺人才的作用,加快提升人才引进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4、用人单位引人才。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与有关高校、人才市场对接,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一是鼓励各类用人单位通过行业协会组团或直接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区域性大型人才市场、各类专业人才市场等,宣传企业形象,吸引各类人才前来我市创业发展。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猎头公司等机构开展合作,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柔性引进的优势,积极打破身份、地域、资历、工作时间的限制,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为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吸引回归聚人才。大力实施衢州籍人才回归工程。一是要逐步建立“211”工程高校衢州籍生源毕业生数据库,形成与衢州籍高校毕业生动态跟踪联系机制,及时向他们宣传衢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人事政策,鼓励他们回衢就业。二是鼓励衢州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企业基层工作,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是吸引在外的衢州籍人才回乡创业,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提供融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便利。

(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现有人才,缓解用人单位人才紧缺状况。

1、企业主导培训人才。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培养紧缺人才的主体。一是引导企业为员工建立符合实际的成长通道。企业要针对员工的学历、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情况,为员工设计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职业技能类、星级员工制等不同的成长通道,使各类岗位形成人才梯次,提升人才储备水平。二是鼓励企业加强内部轮训,推广集中的封闭式培训模式,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营造企业内部“学知识、钻业务、敢创新、多攻关”的良好氛围。三是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选拔高校、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我市企业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拔技术骨干到院校接受培训。鼓励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合作中加强人员互派,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技能。

2、政府搭台培养人才。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加强地区间人才培养合作,为我市紧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深入实施“希望之光”计划,充分发挥“市校合作”平台的作用。利用我市与浙江工业大学对口合作的机遇,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高校参加进修和培训,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聘请高校教授为企业发展咨询专家,适时举办企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培训班,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并指导工作站开展工作。二是完善“115”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115”人才学科小组建设,建立完善“115”人才奖励资助的办法;积极选派部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到国外及港澳地区的高校、培训机构培训学习,努力培养领军型人才。三是搭建人才项目培养合作平台。大力引进MBA、MPA、工程硕士、专业技术资格培训、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化评审进修班等,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

3、各方参与培育人才。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社会各方要积极参与。一是整合我市教育资源,从服务本地经济着手,推动衢州学院、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联合办学办班,为我市培养紧缺急需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人才培养,提高紧缺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扩大紧缺人才的培养规模。三是鼓励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组织以短期办班、讲座、技术交流等形式开展紧缺人才培训,推荐合格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

4、个人自学锻炼成才。发挥个人自学的主动性,在实践中锻炼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是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引导各类人才立足本职工作,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高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引导企事业单位要通过评选自学成才标兵、资金资助等途径鼓励人才自学成才,并为人才自学成才提供方便。

五、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充分认识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开发培养模式,切实把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抓紧抓好。

2、明确责任分工。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推进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其中,各县(市、区)负责本地区的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建设、交通、开发区和高新园区等涉企部门负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市农办、农业局等涉农部门负责新农村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市教育、卫生、城建、环保、文化、体育等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公用事业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

3、建立考核机制。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应及时总结紧缺人才开发的经验,定期交流,共同提高。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将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开展紧缺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将予以表彰。

4、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广泛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紧缺急需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重点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落实经费保障。各县(市、区)、市本级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增长,并逐步加大对紧缺人才开发培养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增加职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本《意见》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