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衢州市人才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衢委人才〔2008〕2号

 

 

2008年衢州市人才工作思路

 

2008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为主线,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区域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努力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为促进我市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市“115”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省“151人才”、市“115人才”等为重点的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一轮“115人才”选拔,办好“115人才网上论坛”,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类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组织开展“115人才基层行”活动,发挥人才专长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社区。

2、加强市级拔尖人才培养与管理。开展市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课题调研,建立人才梯度晋级制度。加强拔尖人才动态管理,建立项目(课题)计划呈报及考核制度。出台市级拔尖人才联系项目制度,充分发挥拔尖人才作用。组织第三批市级拔尖人才疗养,激励拔尖人才创业创新。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建立衢州市高级专家资源库。

3、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以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整合市技师学院、衢州中专等教学资源,扎实开展技能人才素质培训。组织评选“首席技师”、特殊贡献高技能人才等优秀创业典型,开展技术发明创造、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建立技能人才企业与社会共同评价体系,为机械、化工、造纸、建材等特色产业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4、大力推进教育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开发。加强省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培养和管理力度,开展在职省特级教师、名师年度考核工作。开展享受教授级工资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选。建立在职省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网上工作室。加强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聘后管理。加大师资骨干培养、激励力度,开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加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和名医(专家)培养管理,继续开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认真抓好继续医学教育,切实提升卫技人才队伍素质。

二、统筹抓好人才资源开发,整体推进区域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推进企业创业创新人才开发。继续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开展分类培训,计划完成各类人才培训11700人,其中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500人,工程技术人员200人,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5000人,企业技术蓝领6000人。拓宽“衢州市企业家大学苑”办学途径,完善办学方法,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举办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长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规模以上企业业主参加国内外经贸、科技的洽谈与交流活动。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加大女企业家培养力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衢州学院(筹)、衢州中专等职业院校为培训基地,增进校企合作,抓好企业紧缺工种的技术蓝领培训,缓解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

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继续抓好以万名技工、万名农村实用人才、万名农民就业为重点的“三个一万”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创新服务方式,重视发挥好农业科技人员和建设规划方面专业人才在发展现代农业、村庄整治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围绕茶叶、水产、柑桔等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农家乐”等新兴产业,加大种养植能手、土专家和农业项目经纪人、创业致富能人的培养。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技能鉴定等活动,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城镇骨干教师农村支教”、“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工作”等活动,优化农村人才资源配置。

3、培养一批文化社科类特色人才。努力挖潜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一批新闻采编策划、文化艺术创作表演、社会科学研究、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切实提升我市文化社科类人才队伍内生力。重视加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办好“人文讲坛”、“高级论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结合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开发和导游人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调研,完善工作规划,健全相关措施,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4、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创业创新。抓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切实加强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的管理,新招聘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素质培训和提升体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指导,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基层工作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和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力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三、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1、全面深化市校合作。积极对接省“希望之光”计划,全面深化市、县(市、区)与浙江工业大学的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合作实效。进一步完善市校合作工作机制,召开2008年全面合作协调会议。启动浙江工业大学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加强技术项目合作,紧扣机械制造、硅产品、化工、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发展,建立科研、产品开发基地,推进我市工业产品深度开发。邀请浙江工业大学院所专家来衢开展各种形式的智力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人才素质培训,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学校校长等培训班。开展人才互派工作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县校合作,支持引导县(市、区)与浙工大各院所建立合作机构和议事机制,帮助开展主导产业技术攻关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等方面的研发。

2、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政策引才、事业留才、项目用才的思路,继续实行人才自由落户政策和“人才绿卡”制度,发挥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企业家与省内外知名专家的高端交流平台,鼓励和帮助企业采取聘用、兼职、讲学等形式开展柔性引才。积极开展境外人才合作,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衢创业。鼓励企业与知名院校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级人才。

3、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进一步做好我市特色产业人才状况调查,全面掌握企业行业紧缺工种、特殊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建立紧缺急需人才目录。精心组织办好春季、“8.8”人才交流会,开展网上人才交流,切实加强市外合作,内外并举抓好引才工作。积极办好“2008年科工会”和相关产业论坛,项目捆绑式引进机械、电子、化工、商贸等专业急需人才。积极引导鼓励衢州籍人才回乡创业。积极培育和扶持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落实人才猎头、测评、咨询、交流等人才服务政策,对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作出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

4、积极做好智力引进工作。坚持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探索柔性引才的新方法新途径,重点面向沪杭积极开展引智工作,形成引才引智、并举并重的人才引进格局。组织开展专家服务团、专家技术会诊、专家现场咨询等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衢帮助技术攻关,合作开发智力项目,着力解决项目人才紧缺问题。努力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来衢开展技术指导。

四、积极搭建平台,着力营造各类人才释放活力的良好环境

1、坚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支持的人才工作机制,切实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按照部门职责分解落实2008年人才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坚持落实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督促检查、例会等工作制度,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重点课题调研制度。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开展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课题调研。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扎实推进2007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人才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各类人才专项经费使用绩效。指导各县(市、区)积极向省里申报人才开发项目和专项资金。

2、加强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加强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站点建设,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抓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企业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制度。加强和规范人才公寓的租赁管理。

3、深化人才工作宣传。继续抓好《衢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宣传、贯彻及落实,进一步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建立人才供求信息系统和调控系统,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发挥各类人才专业学会、非公企业和在外人才联谊会等社团作用,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扩大我市人才工作影响力。扎实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政策和人才创业创新的典型,建立人才工作示范点。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08年3月17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