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衢州市人才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衢委人才〔2008〕1号

 

 

2007年衢州市人才工作总结

 

2007年,我市人才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五、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三大战略”,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开创新局面,人才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一、以完善政策为重点,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在充分征求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衢州市2007年人才工作要点》,由各职能部门分工抓落实。开展了2006年度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二是完善政策,严格管理。坚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日常管理,开展了紧缺急需人才专题调研,制定出台《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衢州市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实施办法》、《衢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细则》、《衢州市享受教授级工资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选管理试行办法》、《衢州市在职省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衢州市省名中医考核办法》、《衢州市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招聘和管理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人才管理政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修改完善了《衢州市人才公寓租赁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公寓入住率。市发改委制定了《衢州市规划咨询决策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规划专家在参与重大规划决策的积极作用。市教育局印发了《衢州市中小学名师管理细则》,不断加强对名师、特师的管理与使用。三是培育典型,激励先进。评选表彰了市优秀“115人才”和30名市第三届拔尖人才,编制完成《第三届拔尖人才名录》。评选产生首批衢州市专利示范企业12家,共发放专利资助资金35万元。柯城、江山、常山等地组织开展了拔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市科技局评比表彰了2007年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40个。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194名优秀教师,有5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在优质、均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市卫生局积极做好学科带头人、名医(专家)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全市卫生系统第三届学科带头人70名、名医(专家)30名,在人才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激励导向。四是深化宣传,营造氛围。编制《衢州市人才工作政策汇编》,通过人才交流会等途径,面向市内外人才宣传发放。抓住人才宣传月活动的契机,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媒介,以及《浙江人才工作》等上级刊物,加大人才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以“希望之光”计划为载体,人才资源开发向纵深推进

一是启动实施市校合作计划。积极对接省委部署实施的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主动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洽谈合作,并与浙江工业大学顺利签订了《衢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全面合作协议书》。市校双方确定实施的14个2007年合作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市校合作开局良好。市校网站链接工作全面完成,浙江工业大学衢州技术转移中心顺利组建,先后聘请了 5位专家教授担任我市区域经济和环保咨询专家,浙工大教授应邀到衢为规划乡镇长培训授课。浙工大还和我市联合举办科技乡镇长培训班,帮助完成柯城区航埠镇严村村、龙游县庙下乡庙下村村庄规划,支持衢州学院专升本建设,指导建设衢州中专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衢州市技工学校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组织大学生在衢开展志愿行动,等等。在市校合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委人才办牵头组织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赴浙江工业大学开展了2008年项目合作的对接,把合作范围扩大到县(市、区),为基层引才引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二是扎实开展专家服务团活动。成功举办首批省支持欠发达地区专家服务团来衢咨询服务活动,举行了农业科技、工业经济2个报告会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材料化工、生物医药、通用机械、农林畜牧业、环保、医疗卫生8个咨询专场,市级有关部门、工业企业、农林水、环保、科技、卫生等行业的100多家单位、500余人参加了现场咨询服务。专家们共现场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37个,达成技术开发合作意向20余项。成功举办市中小企业和谐发展论坛、科技创新二次创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三是精心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积极用好省委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资金支持政策,组织科技人才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研发项目,申报“浙江工业大学-衢州市人才合作计划”、“衢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全年共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项目20个,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项,省级新产品13个、高新产品7个,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2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3340万元。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办好各类人才交流会。以春季人才交流会、“8.8”人才交流大会、网上人才交流会为主要平台,外引内招广泛开展招才引智,先后组织了人才集市27期。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协作,组织企事业单位赴武汉、杭州参加当地的人才交流活动,扩大引才渠道。据统计,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5294人。抓住科工会在衢举行的时机,举办了首届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推出合作项目8个,21名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加强就业引导,继续招聘了17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二是开展柔性引才。积极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引进市外专家到衢以聘用、兼职、讲坛等形式,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举办了衢州市•中科院学部咨询委员会恳谈会,组织院士考察巨化、开山、康德等企业,促进了中国科学院与衢州的交流与合作。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顺利推进,首批博士后已由浙江工业大学派出进站。有6家企业与中科院过程所、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湖南大学等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柔性引进博士1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6名,引进科研项目17项、在研科研项目24项。三是大力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加强海外人才交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智力,今年全市共执行引智项目14个,聘请外籍专家来衢讲学交流、帮助工作24人,聘请外籍教师来衢任教12人。德国的威廉•毛斯巴赫和英国的约翰•贝利获得了省颁发的“西湖友谊奖”。市人劳局邀请了以色列高级农业专家来衢为全市农技人员讲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以素质提升为目标,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呈现多样化

一是深入实施创业素质工程。继续做好企业家培训,依托“衢州市企业家大学苑”,加大市校联合培训力度,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衢州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培训班,积极开展企业家、万名个私民营创业素质培训,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和蓝领工人培训。据统计,全市共97人参加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并顺利结业,其中浙江大学总裁班学员42名、上海交通大学外贸班学员55名。举办个私企业主、经营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培训班81期,培训人数达8974人次,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13期2105人次,蓝领工人培训班57期2589人。二是抓好农民技能培训。以“三个一万”培训为重点,突出抓好技工、农业经营管理者、农村乡土人才以及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培训。全市共投入培训资金2158万元,培训农民11.5万人,转移就业5.7万人。三是加强“115人才”培养。对1998年以来选拔的609名市“115人才”开展了任期考核工作,建立了“115”人才论坛和学科小组,初步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推荐选拔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1人、第三层次人选47人,其中38人被确定为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推荐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范企业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的意见》。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政策,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补助办法,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列入我市拔尖人才选拔范围。依托技师学院、巨化集团、虎山集团等校企基地,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抓好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10个职业工种的技师考评,全年新发证1249人,培训高技能人才3767人,其中技师645人。市卫生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举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33期,培训人数达1876人次。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08年3月17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