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文件
衢市组〔2008〕2号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我市的组织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创造新业绩、迎接十七大”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各项组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得到新加强
2007年3月开始,根据市委“两年”活动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团结和谐干在实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主题,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中扎实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在服务基层、帮扶群众、破解难题中锤炼党性、增强能力、转变作风,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增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1、组织了百名书记蹲点调研谋发展。市、县、乡三级113位党委书记组成蹲点调研组,进村开展蹲点调研。各级书记共走访农户4950户,开展民情沟通392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515个,为民办实事373件,协助落实各项资金1657.4万元,完成调研课题118个,蹲点手记369篇。同时还在市、县机关部门单位中广泛开展“百名局长深入基层三服务”活动,市、县两级700多名机关部门“一把手”带队,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活动,解决影响发展、稳定和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1103个。
2、开展了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集中排查和梳理汇总出突出问题和矛盾3187件,并从中筛选出1292件,作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中各级领导牵头破解的难题。各责任领导直面难题、敢抓敢管,带领3131名机关干部组建成251个专项行动小组,着力开展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矛盾和难题1214项,暂时未得到破解的矛盾和难题,已转为当地政府重点工作积极解决。
3、建立健全了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总结主题实践活动成果,将领导干部破解难题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并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建立了领导干部破解难题责任制和定期蹲点调研制度,健全了民主恳谈、民情沟通、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后进薄弱村制度,巩固扩大主题实践活动成果。
二、以县级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1、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指导有力。加强政策指导、信息交流和督促检查,选派业务骨干到各县(市、区)驻会指导,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积极配合县(市、区)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较好地营造了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换届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出席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推选工作顺利完成。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酝酿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先差额预选、再等额选举的办法,从34名候选人预备人选中选举产生了29名省党代表,结构比较合理。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统一起来,高度负责地做好圈选我省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的推荐、考察工作;与政协协商省政协委员人选,并协同统战部对省政协委员人选进行了考察。
3、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市委《关于市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对78个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491名市管干部进行了年度考核工作。科学运用民意调查手段,拓宽考核考察视野,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同步参与考察过程,对考察对象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书面评价。通过严密细致的考察考核,引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认真实施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健全12380举报电话的受理机制,认真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认真做好公务员登记、考录及日常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干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了干部电子档案数据库。
4、完成了第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以《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为重点内容,以学分制为保障机制,加大大规模培训干部力度,按期完成了第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全市各级共举办培训班157期,培训干部12225人。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制度,积极探索和实施师生互动、学员互动的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十七大和省党代会召开后,及时采取学习会、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多种学习形式,在党员干部和全市组织系统中兴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5、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精心组织市县联动“公推双考”后备干部工作,市、县两级共有2191名干部参加考试,根据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结构需要的要求,共确定市管后备干部359名。专门下发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后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了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力度,先后安排了一批干部到中央部委、省级机关部门、湖南以及杭州、宁波、台州等地挂职锻炼。科学制定援藏干部选派工作方案,选派了2名援藏干部。
三、以完善“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提升
坚持巩固和扩大以农村“先锋工程”为主载体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成果,并以此统筹推进其它领域的基层组织建设。
1、“一场所两平台”建设得到巩固。不断深化以“先锋工程”为主载体的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全市已有45个乡镇党委、643个行政村党组织步入“五好”行列。全面实现村村有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较好地建立起融便民办事、党员活动、群众议事、党务村务公开、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基层阵地。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升工程,向社区、非公企业、学校、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等拓展延伸,建设了一批市级学用示范点和实践示范基地,建成了拥有10大类156部近3800小时的市级教学资源库。完善“民情沟通日”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吸引力,较好地发挥宣讲政策法规的作用、掌握民情民意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作用和第二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105个后进村的整转力度。坚持完善“三推一定”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市共发展1853名党员。开展流动党员摸排,全面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全市有6991名外出流动党员领取了活动证,发放率为97.2%。
2、“两新”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坚持以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目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全市421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在“七一”前夕全部建立党组织,提前完成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目标。选派428名机关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分别进驻584家非公有制企业。完善落实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建“和谐社区”、创“五好支部”活动,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群建设。机关党建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以及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继续推进。
3、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准备工作积极主动。选择江山市长台镇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试点,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村一策一评估”,积极探索“三荐两审”制度、党内“直选”、村委会妇女委员专职专选等创新举措,取得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基本经验。指导各地超前谋划,按照调查研究先行、财务清理先行、届末考核先行、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先行的要求,做深做细村级组织换届前的准备工作。
四、以实施“希望之光”计划为动力,党管人才工作迈出新步伐
1、“希望之光”计划全面落实。及时启动实施衢州市与浙江工业大学全面合作项目,确定实施的11个2007年合作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市校网站链接工作全面完成,浙江工业大学衢州技术转移中心顺利组建。成功举办首批省支持欠发达地区专家服务团来衢咨询服务活动,现场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37个,达成技术开发合作意向20余项。积极用好省委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资金支持政策,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项目20个,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360多万元。
2、人才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更趋完善。制定出台《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衢州市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人才管理政策。评选表彰了市优秀“115人才”和30名市第三届拔尖人才,编制完成《第三届拔尖人才名录》。精心编制《衢州市人才工作政策汇编》,抓住人才宣传月活动的契机,加大人才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
3、招才引智平台更加宽广。以迎春人才交流会、“8.8”人才交流大会、网上人才交流会等为主要平台,先后组织了9期人才集市。组织企事业单位赴武汉、杭州参加人才交流活动,引进各类人才3382人。举办了首届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推出合作项目8个,21名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继续招聘了17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通过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引进市外专家到衢以聘用、兼职、讲坛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1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6名。加强海外人才交流,完成引智项目8个,聘请了12位外籍教师来衢任教。
4、创业素质工程深入实施。依托“衢州市企业家大学苑”,加大市校联合培训力度,举办个私企业主、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培训班123期,培训10179人次。以“三个一万”培训为重点,突出抓好技工、农业经营管理者、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加强“115人才”培养,对1998年以来选拔的600名市“115人才”开展了任期考核工作。依托技师学院、巨化集团等校企基地,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2008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