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动态
第 24 期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编 2005年10月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成立暨一届一次
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成立暨一届一次代表大会于2005年10月20日上午在衢州饭店满庭芳隆重召开。参加会议对象为各团体会员单位的代表和全体个人会员。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王国益,市人大副主任俞成钟、市政府副市长高启华、市政协副主席王克波,以及市民政局、市社科联的领导也出席了本次大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及杭州、温州、绍兴、台州、金华、丽水等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派代表到会祝贺,宁波、湖州、舟山等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劳动社会保障学会)也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会上由衢州市民政局局长方金土同志宣读了关于同意筹备成立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批文。
会议经过民主表决,通过了《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领导。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成立,是进一步深化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我市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使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需要;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地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本学会共有团体会员单位109家。从分布情况看,其中在衢部省属单位29家、市本级单位43家、各县(市、区)单位37家。从工作性质和行业看,有“410”产业主要企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有从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和单位、有从事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单位、也有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其中工业企业就有38家,充分体现了本学会团体会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本学会68名个人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66人,占97%,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占12%,大学本科学历39人,占57%,大学专科学历19人,占28%。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新任会长范根才同志在会上就如何做好学会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学会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三是立足当前,着眼发展,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王国益同志在即席报告中,对衢州市劳动保障学会的成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求学会:一要开好局,做好计划,打好第一炮,突破点要准,调研要精;二要有新思路,思想要解放,要与时俱进,研究要有新成果,为市政府、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供工作参考,并积极和周边地区联系,努力扩大影响;三要持之以恒,做好理论研究,主动搞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
(胡月华 毛玉琴供稿)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传真:3086195
联系电话:8567007、8567167
地 址:市区荷花三路231号人事劳动大楼内
持之以恒,做好学会工作
(在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王国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同志们:
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在这万木葱茏的江郎山麓顺利成立了。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成立是各级领导热情关心,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成立,是衢州地区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的需要。它的成立,是衢州地区劳动保障系统一件可喜可贺的新生事物。它的成立,既逢天时,又拥地利,更占人和,这预示着衢州地区劳动保障工作理论研究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我讲三句话:
一、要开好局。万事开头难,办好一件事,开局必须好。要想开好局,一是计划安排要好。任何一项工作要做到开好局、起好步、打好第一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计划。计划做精,安排恰当,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就好像我们这次成立学会工作一样,各项准备工作很充分、很细致,工作就顺利。二是突破点要准。当前,衢州地区劳动保障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很多,我们要在许许多多的理论研究问题中,选准一个突破口,打击一点破之其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三是调查研究要精。调研的课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要选择与当前形势和任务密切相关的课题来研究,要少而精,精了才能够深,深了才能够透,透了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二、寄予厚望。我对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充满信心,寄予厚望。第一寄:寄予班子要有新气象。新机构、新人马、新班子,大家要同舟共济,团结战斗,努力实现学会的新使命。第二寄:寄予工作要有新思路,学会的各位理事在新的形势下,思想要解放,观念要更新,思路要开拓,不能落于俗套,要与时俱进。最近两年来,衢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范根才局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看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衢州市的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不足,全市支付能力只有8个多月,如何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大家可以动脑筋、想办法、群策群力,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供领导参考。第三寄:寄予研究要有新成果,成立市劳动保障学会的目的就是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用好成果,为市政府、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案。我认为,学会工作像个气球,用力吹可以吹得很大,不用力它就很小。所以我们可以搞点创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就是“创新国家”,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搞“创新学会”。你们可以搞跨地区交流、跨越式发展,不一定亦步亦趋跟别人后面,要在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搞出新名堂,提出新思路。我相信,上述的三个“寄予”,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新班子一定能圆满完成。
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是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否把自身的事业进行到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做好学会工作也是如此。我希望新学会成立后,在开局之时首先要克服三种倾向:一是成立时轰轰烈烈,挂牌后无声无息。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社团、学会,成立之时都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然而牌子挂了,彩绸剪了,工作却无起色;二是忙于日常性事务,忽略了理论研究。抓好学会工作,日常事务当然要搞好,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狠抓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研究搞好了,才不辱学会成立之使命;三是领导重视,工作积极主动,领导无暇顾及,工作往往被动。这是一些学术团体的通病,从事学会工作一定要克服这种毛病,做到:领导重视不重视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党性在胸,始终如一,做事要讲大气。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同志们,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成立,为我们的劳动保障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相信,今后同志们一定能在这个舞台演上一出出有声有色的好戏和大戏。
在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成立暨一届一次
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范 根 才
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今天我们召开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大会,宣告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正式成立。刚才经过民主表决,通过了《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领导机构,我非常荣幸地被推选为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的会长。在这里,我首先向大家对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代表学会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向支持劳动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深深的敬意。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学会的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学会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一直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劳动保障工作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作领域实现了由仅仅面向城镇、企业到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的转变,工作重点实现了由偏重微观管理向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服务的转变,工作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转变。就业再就业工作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形式更加灵活,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形成。自2003年以来共帮助22991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创业素质工程为载体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日臻完善。2003年以来,全市共有近17.33万名农民接受了免费培训,并树立了以“保姆、保安、保绿、技工”为代表的劳务品牌,培训技术蓝领11566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止9月底,全市共有210373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1339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85764人参加工伤保险,66567人参加生育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目前全市有21577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关系调整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不断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机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基层劳动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有143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中心,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前移到广大农村。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刚刚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这为劳动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两大目标和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也要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发展,不断完善体制,健全工作机制,为两大目标和三大战略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创新,加强劳动保障理论的研究,急需把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行家组织起来,把部门资源整合起来,把企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这是我市劳动保障学会成立的最主要因素。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是为了适应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扎实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要。学会成立后,将把重点放在政策研究、理论探讨、政策宣传、强化服务等方面,这一社会团体的成立必将对劳动保障工作难点的突破、促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把学会的事业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对待,促进学会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劳动社会保障理论、政策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推动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服务是学会的宗旨,也是我们学会今后工作的中心任务。学会成立后,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开展学术和工作交流。学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学术和工作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要围绕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针对性地举办研讨会和专题讲座,邀请省里乃至省外的劳动保障理论研究专家学者来我市讲学。要组织会员到劳动保障工作开展得好、工作有特色的地市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理清思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第二、组织调查研究。当前困扰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难点还有很多,城乡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新要求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也是劳动社会保障学会应加以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围绕这些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组织专家、企业家和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劳动保障工作部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切实做好咨询服务工作。这方面工作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比如,为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评价、分析及完善提供服务;为企业贯彻劳动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劳动管理水平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等等。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市委、市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国还要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立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立法将会更加健全,要使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所熟悉、掌握、运用,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让劳动者自己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仅靠劳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面的携手联动,更需要我们学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把宣传普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编发宣传资料,编印刊物,在有关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又具实效的宣传活动。要拓宽宣传层面,既要面向城镇,也要深入广大农村;既要面向会员,更要面向企业和广大职工。
第五,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我们从“三服务”活动反馈的意见中发现,企业对参加各类培训的要求十分迫切。这几年,我们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创业素质工程和劳动技能鉴定工作,为企业、职工和就业者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培训,但离广大企业、职工和就业者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学会成立后,我们既要全力抓好企业职工、就业者的多种培训,同时又要积极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如岗位资格培训、学历证书培训等,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劳动保障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立足当前,着眼发展,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学会成立后能不能发展,发展的规模如何,取决于学会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会员队伍,取决于学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学会有109家团体会员,68名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包括劳动保障工作相关部门、410产业主要企业、从事职业技能教育的职技院校、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等,其中省部属单位29家,市本级单位43家,还有37家来自各县(市、区),行业覆盖面和地域覆盖面都比较广。68名个人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有66人,占97%,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有8人,占12%;大学本科学历39人,占57%;大学专科学历19人,占28%。有这样一批团体和个人的会员,为今后学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学会还处于创业阶段,学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每个会员的共同努力。
1、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学会是一个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宣传,都需要会员自身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尤其是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水平。作为会员,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准确判断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和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会员自身的素质。
2、要加强研讨,多出成果。能不能出成果,出多少成果是学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针对当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会多出成果,多作贡献。
3、要争取有所作为,扩大影响。学会要发展壮大,就要努力扩大它的社会影响。这一方面靠学会自身多举办一些有益的活动,多出一些科研成果,使政府、企业和群众相信学会,认可学会的工作。另一方面,学会也要加强自身宣传,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兄弟市劳动保障学会和企业的联系,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以此扩大学会的知名度,使学会逐步成为在我市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团体。
同志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党群关系的重要根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劳动社会保障学会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劳动社会保障学会工作一定能够为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衢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学会主要负责人及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2005年10月20日通过)
一、名誉会长:高启华
二、顾问:俞成钟 王克波
三、会长:范根才
四、副会长:
姜红生 黄立举 胡月华(女) 田根瑜 傅元勋
郑继行 曹克坚
五、秘书长:姚胜义
六、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必平 毛弟古 田根瑜 李英武 任锦丽(女)
吴春祥 &bsp; 吴小聪 陈胜生 &bsp; 何建云 苏勇强
郑继行 范根才 罗飞军 周善水 姜红生
胡月华(女) 姚胜义 徐须实 夏文秀 黄立举
华军勇 &bsp; 傅元勋 曹克坚
七、副秘书长:
黄祖愿 毛玉琴(女)
八、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必平 方智源(女) 王德华 &bsp; 毛弟古 毛玉琴(女)
毛云清 田根瑜 占美香(女) 李英武 吕筱青(女)
向 雄 华军勇 任锦丽(女) 汪伟明 苏勇强
吴小聪 &/SPAN>吴春祥 &bsp; 吴国珠(女) 吴红雨 陈 政
陈志军 &/SPAN>陈 峰 陈胜生 &bsp; 何小平 何建云
余春林 &/SPAN>陆 雄 郑继行 &bsp; 范根才 杭 锋
罗飞军 &/SPAN>周善水 周晓莉(女) 周金发 金根良
张建国 &/SPAN>姜红生 姜纪辉 &bsp; 郭荣坤 祝炳耀
胡林生 &/SPAN>胡世雄 胡月华(女) 项洪高 姚胜义
俞晓红(女) 夏文秀 徐天才 &bsp; 徐志芳(女) 徐 坚
徐须实 &SPAN>徐升三 &bsp; 黄立举 &bsp; 黄祖愿 蒋一鸣
蒋中其 &bsp; 傅元勋 &bsp; 傅志荣 &bsp; 曹克坚 &bsp; 曹连海
楼必正 潘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