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区创新基地培训方式力促培训实效性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简报

 

第20期(总104期)

 

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综合办公室编        nbsp;        2005年12月7日

 

 

柯城区创新基地培训方式力促培训实效性

 

一是高标准建设一批规范培训基地。按照方便农民、相对集中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职技校闲置培训能力、乡镇和学校的闲置教室,创办专业化的农民培训基地。全区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区级基地6个(石梁镇坎底综合农民素质培训基地、珍维学校保姆培训基地、华墅工业园区缝纫工培训基地、七里乡农家乐培训基地、柯山职校保绿工培训基地、姜家山武术学校保安培训基地),每个基地建设达到“四个一”要求,即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套相关设备设施,一个实际操作培训的场所和一条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乡(镇)级基地13个。

二是加强对培训基地的管理。坚持以市场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劳务品牌、加快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基地培训的效益,努力改变以往只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培训格局,做到了课程、教材、实践器材、教学、考核五规范,如我区华墅服饰协会缝纫工培训基地依据服装职业特点,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体系,有服装裁剪、职业道德、法律常识等11个内容,并实行“企业+基地”形式培训,边培训边就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三是创新基地培训方式。在基地培训模式上,我区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多种培训机制。①实行集中培训。基地在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在乡镇的支持下,把各地农民集中到基地实行统一培训。如今年1月份,由各乡镇选送50名农民集中到珍维学校保姆基地统一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培训一结束基本推荐到杭州、宁波等地就业。②实行流动培训。为方便农民就近培训,实行流动培训的模式,基地搬着教学设备和带着老师,在乡镇和农民家门口开展培训和送岗位上门,这样既提高了基地培训设备的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石梁镇素质工程综合培训基地把缝纫工培训设备拉到中心村,方便农民就近培训,实行流动培训的模式,并与来料加工相结合,农民一方面学到了技术,另一方面又能赚到一天10元钱来料加工费,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高涨。③实行分段培训。采取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培训的形式,理论课放在各乡镇及自然村上,实践课统一放在基地上,取得了较好培训效果。

(柯城区综合办)

 

我市开展农村青年劳务技能培训意愿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青年劳务技能培训意愿,提高劳务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最近,各县(市、区)农办组织团委、妇联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对农村青年劳务技能培训意愿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年龄3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在学费减免,生活费自理的情况下,愿意脱产3个月以上(美容1个月,厨师2个月)参加劳务技能培训的人员。

此次意愿调查的10382人中,23岁以下有5945人,占总人数的57.3%;男性7100人,占68.4%;初中生9065人,占87.3%,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63人,占4.5%。从专业情况看,愿意参加数控培训有567人,占5.5%,厨师669人,占6.4%;服装905人,占8.7%;美容440人,占4.2%;化工641人,占6.2%;砌筑工484人,占4.7%,管工306人,占2.9%;电工940人,占9.1%;中高级家政348人,占3.4%;汽车修理578人,占5.6%;愿意参加计算机、电焊、钳工培训的人也不少,据龙游县调查分别有325人、47人、71人,占调查人数的18.7%、2.7%、4.1%。

(衢州市综合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