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农家乐”培训有特色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简报

 

第22期(总106期)

 

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综合办公室编          nbsp;                 2005年12月18日

 

 

衢江区“农家乐”培训有特色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在衢江区各旅游景区附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悄然兴起,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区内现有各种类型的“农家乐”100多家,主要分布在湖南、坑口、长柱等乡镇。但“农家乐”经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形式单调。许多经营户把“农家乐”旅游简单地办成了“吃农家饭、睡农家屋”,缺乏参与性的活动和适当的娱乐项目,形式单调,特色不明显。二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三是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四是生态环境有被破坏的潜在危险。“农家乐”的业主大多是当地农民,知识层面不高,市场意识薄弱,缺乏大局观念和对生态环境的营造及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在景区周边开发“农家乐”,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此,衢江区在坑口乡、长柱乡、湖南镇、太真等乡镇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主要做法是:

一是精心设置课程,编制教材。针对我区“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游客对“农家乐”的需求,组织有关人员设置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主要有农家菜厨艺、面点点心、旅游饭店经营、接待礼仪、职业道德、食品卫生安全、环保知识、旅游知识等,并根据培训内容,聘请有关专业人士编写培训教材。

二是联合培训,优势互补。“农家乐”培训由区就业局、区阳光农村扶贫培训中心、区农办和有关乡镇联合办班,区农办重点负责出资培训和培训管理,劳务办负责考核发证,乡(镇)负责人员的组织发动,培训中心聘请教师负责教学。部门、培训基地、乡镇、培训机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力量强大。

三是因地制宜,送教下村。由于参加“农家乐”培训的人员本身还要兼顾自身“农家乐”经营,集中到乡镇培训,势必影响他们的收入。因此,我们实行送教下村,把办班地点设置在农民开展“农家乐”的风景区,如长柱乡的“农家乐”培训地点放在紫微山风景区,湖南镇的“农家乐”培训放在湘思岛,太真乡的培训放在太真洞附近,方便当地群众参加培训。

四是规范培训,提高质量。为规范培训,提高质量,在培训师资方面,聘请建培中心、柯山职校、区旅游局的专业人员前来授课,精彩的教学促使学员听课学习更加认真。狠抓培训纪律,制定了培训班管理办法,严格实行培训请假制度和点名签到制度,培训学员自始自终参加培训学习。

“农家乐”培训将农民喜爱的实用技术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农民不仅学到技术,还能增加收入,受到农民欢迎。全区已举办“农家乐”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470多人。

(衢江区综合办)

 

开化县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联合维权成效明显

 

开化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劳务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渠道之一。2004年开化已有8.1万人外出务工。开化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义乌、杭州、温州、诸暨、萧山等地。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外出务工人员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近年来,开化县在义乌、诸暨、慈溪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了5个联合维权站,与萧山市建立友好工会,在义乌、衢州两地建立企业创业业工会,开展了一系列维权工作。开化创新外出务工人员新机制,先后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开化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维权站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开化县通过在在务工地建立两地总工会联合维权工作站,发放宣传资料,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帮助签订劳动合同,开通“12333”县劳动保障公益服务电话举报投诉系统,并在务工地吸纳一些工作能力强、公道正派、乐于助人的外出务工人员,为联合维权站的特聘员等活动,2003年至2004年,各联合维权站共受理各类投诉案件64起,涉及外出务工人员956人,其中免费代理劳动争议仲裁3起,免费代理诉讼9起,涉及务工人员203人,共为务工人员挽回经济损失285万元。今年仅义乌维权站就成功调解了10起劳务纠纷,牵涉开化外出务工人员324人,金额103.9万元,已追回经济损失92.53万元。9月21?22日义乌与开化工会在开化成功调解一起义乌劳务纠纷案,牵涉开化外出务工人员48人,追回劳务报酬26.5万元。

开化建立联合维权站与创业工会,使开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减少了社会纠纷,促进了社会稳定。据统计,开化籍在外务工人员因劳动争议、合同纠纷、拖欠工资等问题,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2001年406件,2002年下降到320件,2003年下降到180件,2004年86件,2005年57件。

(开化县综合办)

 

柯城区开展首期初级面点师培训

 

柯城区根据市综合办统一部署,在全区开展青年农民培训意愿调查,要求参加面点培训的农民较多,为此,区农办及时组织开展初级面点师培训,11月28日在柯山职校开办,时间是1个月,有52名农民参加。在学员招收上,优先安排汪村、万田、柯城三个乡失土农民,困难户、低保户、年纪轻和就业意愿强的农民。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以常用的面点制作项目为主,有水饺、四喜饺、鸡蛋饼、南瓜饼、玉米饼、石窟饼、萝卜丝饼、油条、麻球、鲜肉包子等四十多个品种。在培训方式上,引进现代教学先进理念,采取互动、现身说法等教学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实践操作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在考核评价上,注重过程管理与考核,目标是基本达到初级面点师要求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上,农民可自己创业,或由基地推荐到宾馆、饭店、学校、企业就业,并建立学员就业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培训资金上,大部分由区农办筹措,基地让利一部分,农民自负一部分。

(柯城区综合办)

常山县球川镇大力开展农民培训

库区移民安居乐业

 

常山县球川镇几年来,紧紧围绕“三农”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投资40余万元筹建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中心,总共培训了农民5276人,其中电脑培训80人,服装培训705人,机械加工培训447人,保姆培训231人,保绿培训210人,预备劳动力培训160人,实用技术培训3893人。

2005年,针对移民数量多,缺技能,生活不安心的状况,为了使移民能真正 “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路,找准工作定位,把库区移民的培训及转移就业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变“输血”为“造血”,使大多数的移民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有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合适的就业门路。今年共培训农民1614名,库区移民培训后有300多人在本镇红旗服装、宏泰服饰有限公司、宠物用品厂、千亩蔬菜基地和西瓜基地就业,有400多名外出就业。

(常山县农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