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简报
第19期(总103期)
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综合办公室编 nbsp; 2005年12月3日
按: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工作经验会日前在诸暨召开,我市衢江区在会上作了书面交流,特此转发,供各地学习。
衢江区按需培训 注重实效
促进农民素质培训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衢江区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以来,注重按照农民需求和企业所需设置培训专业,开展农民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两年来,全区共举办培训班793期,培训农民45870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班371期,培训农民22365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5000多人。全区新增劳动力输出近3万人,累计劳务输出7万多人。全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率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4年创劳务收入4.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100多元,占全区农民年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为农民素质培训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摸清本区劳动力状况,农民就业意愿和企业需求。我们在实施农民素质工程之初,分别对区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意愿以及区内外劳动力需求三大课题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和本地企业开展调查。同时赴杭宁温、上海、苏南等地实地考察,对当地企业用工开展调查。从劳动力状况看,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1.77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九成,高中文化程度占8.67%,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64%。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从转移就业看,一是女性劳动力转移优势优于男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就业更具优势;二是转移的年龄段以青年为主,其中18-35岁的占70%以上;三是文化素质技能水平越高,转移越快,受过专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普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农民所要求的培训专业看,缝纫服装、家政、保安、“农家乐”、“来料加工”、电工电焊等专业较受欢迎。前三项专业主要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适合衢江区当前劳动力状况,另外转移就业比较容易,培训合格,自己有意愿,一般都可以就业。来料加工、“农家乐”等专业,培训后在本地就业,可以离土不离乡,符合一部分农民既想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又不愿离家的意愿。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把农民培训的主体定位在适合我区劳动力素质状况、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技术含量较低的转移就业培训上,并据此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规划。
二、根据农民和企业需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
为减少培训的盲目性,衢江区在培训专业设置上把农民有意愿、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旺的专业作为重点。为此,我们设置“三保”(保姆、保安、保绿)、缝纫、“农家乐”、电子电焊、电脑、面点、来料加工等专业。服装缝纫专业作为我区农民培训数量较大的一个专业,在沿海发达地区服装加工企业中有较高声誉,前来招工的企业不断,服装缝纫工供不应求,员工收入也较高。莲花镇五坦村村民陈莉英一家5口人,全部在家务农,收入低,2003年,她参加了镇里举办的服装缝纫工培训,并被输送到东阳俞氏服装公司做工,一个月收入一般在900元左右,最多一个月收入1800元。目前,全区已培训服装缝纫工7258名,占整个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人数的32%。转移就业5000多人。家政专业已培训5364人,大部份输往宁波、杭州、温州、台州等地,部分较高素质的家政服务员被京城、省城高干和高知家庭争相聘用。举办的两期高级保姆培训,因学员素质较好,培训质量高,培训后全部输出,供不应求。如输往温州的保姆月工资从原来的500多元上升到700-800元,有的甚至超过千元。“面点制作”是衢江区去年兴起的一个新的培训专业,至今已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1300多人。 “农家乐”培训将农民喜爱的实用技术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农民不仅可以学技术,还能增加收入,因而受到农民欢迎。目前全区已举办了6期“农家乐”培训班,学员470多人。创办“农家乐”100多家,平均每家常年雇工2-5人,转移劳动力近500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太真乡有800多人在广州开小笼包子摊店。该乡举办了多期小笼包子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员详细讲授小笼包子的加工制作方法,并帮助注册了“太真香”小笼包子商标。针对莲花镇许多农民或一方外出打工或双方不在同一城市,费用开支大、两地分居给生活、家庭、子女教育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举办了夫妻同城同工培训班,并在培训前与企业达成协议。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夫妻可以去同一企业。
衢江区还注重被征地农民和下山出库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开设了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烹调等14个培训专业,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表,从区内外聘请优秀老师上课。全区已举办被征用农民培训班 27期,培训 1794 人,转移就业 1255 多人。实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
三、建立培训质量标准,确保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训以后能否输得出去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培训中狠抓培训质量,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常年运行的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农民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区人劳社保局、樟潭镇、下张乡、横路乡等部门、乡镇共同出资创办的衢江区农民素质培训中心,可同时培训190人,被省农科教领导小组列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基地”,莲花镇佳峰劳务培训基地被省扶贫办认定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扶贫培训示范基地”。二是在全市率先制订了初级家政服务员、计算机初级、服装、保安等劳务技能培训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并从市区职校院校、医院、宾馆、农业、司法等部门单位聘请了65名高素质教师建立了农民素质培训讲师团,为高质量培训提供良好的软件基础。三是在培训中狠抓到课率、实践率、合格率,控制办班规模,保证培训时间,把培训质量与培训经费拨付和年终考核评比相挂钩。通过“三率一控”、“两包两挂”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各地培训班正常开展,使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培训的合格率逐年提高。
四、创新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就业率。
1、大力推行“企业下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有关部门和乡镇派出专人到上海、昆山、嘉兴、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同当地政府和劳动就业部门、乡镇、职业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接触,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如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万福阁家具(昆山)有限公司、台州绿意物业公司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提供岗位3000多个。与昆山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宁波阿林家政服务公司签订服装缝纫工、电焊工和家政服务人员培训订单,今明二年计划输送5000余人。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的订单,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农民根据培训科目,选择自己喜爱的培训,由政府负责免费培训。这种“企业下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农民意愿与企业需求、培训与转移就业的有效对接,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务工难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1-9月,全区实行“三单”培训的农民1955人,转移就业1808人。
2、向外输出与本地转移相结合。在劳务培训输出工作中,牢固确立“培训是手段,素质提高是关键,转移就业是目的”的理念,一手抓向外输出,一手抓就地转移,努力拓宽三条转移就业渠道:一是农民培训后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输出。二是依托劳务中介机构促转移。发展了衢江区美好家政公司、樟潭镇临江职介所、莲花佳峰职介所、峡川振兴职介所等9家劳务中介服务机构,依托这些职介所农民转移输出。三是依托本地企业促转移。两年来共组织市内、区内企业参加17次大型劳务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各乡镇也根据本地实际,做好与本地企业的对接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二年来已有7388名农民通过培训后在本地企业上岗就业。
3、加强服务,提高转移就业率。我们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区就业局开展全程劳动事务代理,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帮助340名在杭甬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代管档案,代缴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代发工资及帮助处理工伤事故。至今已为他们代缴养老工伤保险320万元,代发工资1170万元。劳动事务代理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走出去的信心。区妇联,团区委等部门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转移就业工作。
(衢江区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