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我市拟保留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统计分析

 

第三十六期

 

   衢州市统计局      二00五年九月二日

 

2004年度我市拟保留工业园区(开发区)

发展调查报告

 

园区(开发区)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2003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我省针对园区(开发区)“多、小、散、乱”等问题,开始了园区整治活动。为全面掌握我市清理整顿后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衢州市企业调查队联合对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开展了统计监测调查。

一、       拟保留工业园区(开发区)概况

通过清理整顿,衢州市拟保留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由原来的34家减少到8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69.74平方公里减少到59.57平方公里。

至2004年底,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为33.8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为29.06平方公里,已建成投产土地面积为16.73平方公里。园区开发率(已开发土地面积/规划土地面积)为56.8%。

分园区看,龙游经济开发区、常山新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和沈家经济开发区的开发率较高,分别为100%、84.3%和80.6%;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为55.7%;开化经济开发区和市高新园区分别为43.6%和41.1%;江山经济开发区和市经济开发区分别为31.4%和25.6%。

二、投入产出情况

1、投入情况:累计总投入129.18亿元,投资密度为25.5万元/亩。

随着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入园企业的增加,园区资金投入继续加大。至2004年底,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累计总投入达129.2亿元。其中企业累计投资额103.8亿元;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5.4亿元。工业园区(开发区)投资密度平均25.5万元/亩,比2003年高出3.2万元/亩,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企业投资强度分别为5万元/亩和20.5万元/亩。

分园区看,市经济开发区和市高新园区的投资密度相对较高,分别为55万元/亩和50.6万元/亩;开化经济开发区和江山经济开发区的投资密度分别为49.5万元/亩和47.2万元/亩;沈家经济开发区为26.9万元/亩,江山贺村竹木工业区为18.3万元/亩;而常山新都乡镇科技园区和龙游经济开发区的投资密度相对较低,分别为9.7万元/亩和8.4万元/亩。

2、产出情况:实现工业总产值95.68亿元,占全市工业四分之一。

工业园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其增长极作用日益显现,对全市经济贡献份额不断增加。至2004年底,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入园企业1084家,比2003年底增加391家,其中已投产企业811家,增加340家;已投产工业企业797家,增加332家。2004年工业园区(开发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5.68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5.4%,比2003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76027万元,吸纳从业人员37162人。(见附表)

分园区看,完成工业总产值最多是衢江沈家经济开发区,2004年实现产值23.59亿元;第二是市经济开发区,为22.08亿元;第三是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为18.0亿元。从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各县(市、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情况看,衢江区园区比重最高,达53%;其次是市本级,占42.6%;第三是江山,占24.8%;而常山、开化和龙游该比重依次为18.2%、11.8%和1.97%。

附表: 2004年工业园区产出情况表(见PDF文档)

3、经济效益情况:完成销售收入91.73亿元,经济密度为21.0万元/亩。

经济密度是衡量园区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随着入园企业的逐步投产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我市园区的经济密度快速提升。2004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1.73亿元,经济密度(产品销售收入/工业用地面积)为21.0万元/亩,比上年高出4.3万元/亩,增长25.8%。分园区看,完成产品销售收入最高的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为22.9亿元;其次是市经济开发区21.2亿元;列第三的是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为16.8亿元。经济密度最高的是市高新园区,为50.1万元/亩;第二是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为43.4万元/亩,市经济开发区和开化经济开发区均为38.2万元/亩。

三、经济外向型情况

2004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引进外资工作成效明显,后发优势初步显现。当年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是1.75亿美元和707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4%和132.9%,增幅远远高于全省37.8%的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园区引进外资的新亮点。全市园区已入园外资及港澳台企业达68家,比上年增长126.7%。其中市经济开发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和市高新园区利用外资工作相对居前。

2004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共实现出口交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23.8%。其中出口交货值超亿元的园区有市经济开发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和市高新园区。

四、产业集聚度情况

我市工业园区坚持走特色竞争差异化发展之路,特色产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衢州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第一支柱产业集聚度(产业集聚度为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平均为5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第二支柱产业集聚度为17.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前八位工业企业销售额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平均6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园区中年产品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30家,占全部投产工业企业的3.8%,500万元-5000万元的206家,占25.8%。

分园区看,第一支柱产业集聚度最高的是市高新园区,该园区依托巨化集团公司,以打造“中国氟都”为目标,氟化工产业集聚度高达96%;其次是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会集了木材深加工企业48家,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度达61%;第三是常山新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以轴承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集聚度达49%。

江山经济开发区的机电制造、开化经济开发区的有机硅和龙游经济开发区的造纸也是产业特色鲜明,第一支柱产业集聚度分别达到47.5%、47%和42%。市经济开发区目前在机械、服装皮革和金属制品加工等行业积聚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以矿山机械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最高,达35%,凿岩机、小型空压机、单体液压支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的造纸产业集聚度略超化工产业,集聚度达24.1%。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工业园区在对当地经济贡献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的同时,也存在建设程度低、经营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面临着来自生产要素、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

1、经营效率亟待提高。

我市工业园区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当前的建设程度和水平不高。园区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部分园区入园企业少、生产规模不大。调查显示,我市园区(开发区)投资密度为25.5万元/亩,经济密度为21.0万元/亩,远低于全省园区投资密度63.7万元/亩和经济密度86.5万元/亩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市中均处末位,如何加快提高我市工业园区经营效率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2、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突出。

与全省园区用地普遍紧缺相比,我市经济开发区、龙游经济开发区等土地储备相对充裕。但总的看,各园区反映用地紧张、建设资金短缺等矛盾制约仍然较为严重。一是部分园区可用建设用地少,造成引进的工业项目无法落地,对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和对外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由于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和政府补贴减少等因素影响,园区普遍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园区建设的进程;三是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导致园区内企业赢利能力下降,经济效益与上年相比出现明显滑坡。

3、园区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明确。

由于受园区整顿影响,目前我市8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已通过省政府审核并公示,但尚未得到国家批复,造成园区管委会职能削弱和工作上的被动,对各部门的协调难度加大,园区的管理权威和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建议省政府能尽快出台有关园区管理条例,明确园区管理的职责范围,使园区管理工作早日走上正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