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制造业比较优势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统计分析

 

第 五十六 期

衢州市统计局                           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衢州市制造业比较优势调查分析

 

为分析研究金衢丽产业带的发展现状和优势,由浙江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牵头,金华、衢州、丽水三市统计局企调队共同参与,完成了《金衢丽产业带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课题报告。该报告显示,衢州市工业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竞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至2004年,衢州市制造业中已有24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10个行业规模超过十亿元。本文根据该报告资料和比较优势理论原理,从市场竞争力、专业化程度、市场集中度和产业发展潜力等四方面对衢州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评价,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比较优势概念

比较优势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化分工理论认为微观经济主体按各自特长实行分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市场交易就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只要产品的劳动成本与贸易伙伴存在差异,企业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在贸易中获益;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1985年提出,产业间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产业内贸易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两者可以共生并存。

二、衢州制造业比较优势评价

1、市场竞争力评价

市场竞争力评价分内向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市场竞争力两部分。内向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为各行业销售收入与全国(全省)同行业销售收入之比;外向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为各行业出口交货值与全省同行业出口交货值之比。

2004年衢州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218.4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0.14%,分行业看,其中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是化工业,国内市场份额为0.59%;其次是建材业占0.42%,皮革制品业和竹木加工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同为0.41%,其他国内市场份额相对较高的还有造纸业0.33%和通用设备制造业0.23%。表明衢州制造业优势体现了传统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型的特征。而相邻的金华丽水两市制造业国内市场份额各为0.67%和0.13%。金华市制造业国内市场份额1%以上的有11个行业,其中工艺品、文体用品和金属制品国内市场份额占2%以上;丽水市国内市场份额1%以上的只有竹木制品业,而衢州无一行业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

2004年衢州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1.4%。分行业看,化工业比重最高,占全省的9.0%;其次是建材制品占5.3%;其他比重相对较高的还有食品制造业占3.3%、竹木加工业占2.4%、造纸业占2.4%、农副食品加工业占2.1%和印刷业占2.1%等。以体现自然资源型和传统型产业为主。金华、丽水两市制造业省内市场份额各为6.2%和1.4%。

外向竞争力与内向竞争力不尽相同,2004年衢州市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2.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的份额为0.7%。出口交货值1亿元以上的有8个行业,其中化工业出口交货值为9.5亿元,皮革业6.4亿元,其他还有通用设备2.9亿元、纺织2.2亿元、食品制造2.1亿元、机电器材1.8亿元和医药1.6亿元。衢州在省内出口市场份额最高的是食品制造业,占6.3%,其次是化工业占5.5%,印刷业占4.6%,饮料制造业占3.8%。金华、丽水两市制造业在全省的外向市场份额各为7.7%和0.8%。除了金华市有9个行业外,衢州丽水两市制造业占省内出口市场份额10%以上的行业还没有。

2、专业化程度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区位商指标来衡量。区位商是指某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或全省)该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区位商>1意味着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区位商<1意味着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区位商=1意味着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区位商较高,表示优势地区凭借较强的竞争力对外提供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2004年衢州制造业的全国区位商值为1.04,专业化程度比全国高的行业有9类,最高的是化工3.9;区位商值在2.0以上的依次是建材2.74、皮革制品2.69、竹木加工2.68和造纸2.20,区位商值比全国高的还有印刷1.62、通用设备1.49、食品制造1.27和机电器材制造业1.06等。

2004年衢州制造业的全省区位商值为0.99,专业化程度比全省高的行业有8类,依次是化工5.9、建材4.34、竹木加工2.32、食品制造2.16、造纸1.84、农副食品加工1.75、印刷1.56和专用设备制造1.07等。

衢州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在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省内(区位商>1)有比较优势,但在全国(区位商<1)没有比较优势,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两大行业;二是省内(区位商<1)没有比较优势,但在全国(区位商>1)有比较优势,包括皮革制品、通用设备和机电器材制造等三大行业。

3、产业集中度评价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全国范围的比较采用销售收入指标,浙江省范围的比较采用增加值指标。2004年衢州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超过5%有4类行业,依次是化工、建材制品、通用设备和机电器材制造。

从全国范围观察,产业集中度比全国平均高2个百分点以上的产业有化工、建材制品、造纸、皮革制品、通用设备等五大类,其中最高的化工业比全国集中度高21.3个百分点,建材制品高7.4个百分点。

从省内观察,产业集中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皮革制品、竹木加工、造纸、化工和建材制品等八大类,其中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竹木加工、造纸、化工和建材制品等六大类,最高的化工行业比全省集中度高23.1个百分点。表明衢州主要制造业在全国和全省的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同时反映了衢州传统产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

4、产业发展潜力评价

产业发展潜力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或产业结构演变指标来衡量。本文通过2001年至2004年各制造业部门当年价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即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来分析。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反映着产业发展潜力。区域内一个产业集中度萎缩的行业说明市场对该地区该产业需求的缩小,以及相关生产要素条件的不断恶化。相反,某一产业集中度上升说明市场对该产业需求的扩张,表明可以在该地区通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优势产业。2001年-2004年,衢州有17类产业集中度上升,占全部制造业大类六成以上。产业集中度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有黑色金属冶炼、普通机械制造、建材制品和电气器材制造等四个行业。这种增长格局和变动趋势表明,传统产业在衢州仍具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同一产业在全省地位下降而在衢州地位上升的有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建材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器材业等九大行业。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集中度在过去3年间分别提高了1.4、0.6和0.5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产业带内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良好发展潜力。

三、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衢州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既有化工、造纸、印刷等传统产业和竹木加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建材制品等生态型或资源型产业,又有通用设备和机电器材制造等具有一定科技优势和较高产品附加值的成长型产业,表明衢州制造业具备了较良好的现实基础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时也看到,衢州制造业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全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做大做强衢州制造业和加快衢州工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1、以科学发展观发展衢州优势制造业

衢州制造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首先要立足衢州特色发展优势制造业,要充分发挥衢州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向上优先考虑生态和环境保护,坚持走特色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二是要结合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工业和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化来提升衢州的制造业水平,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2、确立优势制造业发展重点

目前衢州制造业发展要紧紧围绕“410”产业规划,突出产品特色竞争,在优势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应明确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化工业重点应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氟材料产品为重点、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严格控制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小化工生产;建材制品业要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拓展混凝土外加剂、碳酸钙粉体材料等产业领域,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专用设备制造和机电器材制造要以矿山机械和高低压电器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造纸业要重点发展特种纸、高档纸为特色,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等等。此外,衢州还应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污染少、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创新升级

衢州现有的优势制造业仍以资源型和传统型产业为主。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今后衢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首先要走科技创新道路,增强名牌意识。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转变,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创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改造步伐,解决衢州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意识不强、人才缺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三是要加快传统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实行管理方式创新,增强现代管理和经营意识,不断提高传统企业的管理水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