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明礼仪教育果  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 州 市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简       报

 

创建专刊(第37期)

 

衢 州 市 创 建 办 编                                            2005年10月25日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专辑】

重视文明礼仪教育  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衢州二中的德育工作一直把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塑造健康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校始终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也把学生文明礼仪表现作为衡量德育成效的重要表证,时时警示。多年来作了许多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具体做法
  1、制订规则,明确文明礼仪的具体内容。
学校制定了《浙江衢州第二中学学生手册》。《手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作了明确要求,其中“学生礼仪常规”一章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谈吐举止、礼貌交际、道德修养作了详细规定。如:仪容仪表一节规定着装得体、整洁、朴素大方。不追求名牌,不追求时髦、穿着符合中学生身份。礼貌交际一节规定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与师长说话要起立等。
  《手册》还对学生进阅览室、实验楼,教学楼、食堂等公共场所做了细致要求,制定了《学生阅览室规则》《教学大楼使用守则》《食堂就餐守则》等。升降国旗、学生进出校门、自行车停放、集会等也作了详尽规定,制定了《升降国旗制度》《学生集会制度》等。这些规定涵盖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礼仪、言语礼仪,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生活礼仪。使教与学都有“法”可依。
  制定《循环红旗制度》,就“晨跑、纪律、卫生、眼操”等各方面进行班级之间的量化评比,使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制度化。组建政教辅导员队伍,成立学生文明检查队,就每天晨跑、就餐、眼操等学生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养成。
2、寻找抓手,确保文明礼仪深入人心。
  只有让“礼仪”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礼仪”。学校在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上下统一思想,就“礼仪”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始业教育中:入学伊始就利用军训、始业教育、开学动员等时机,宣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礼仪要求。制定“校园十不准”,要求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严禁的物品签下承诺书,并录音保存,营造教育气氛。利用国旗下讲话,主讲人有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精心准备,就学生礼仪问题展开论述。在学校橱窗,广播站,网站,《衢州二中报》,团委、学生会主办的《启航报》等媒介开设专栏,穿插进行有关礼仪知识的教育。如“节水节电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爱护公物教育”等,使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开设选修课“南孔文化”,用传统儒家的礼法、礼仪精义教育学生,如《论语•乡党》中就有大量言论谈及日常礼仪的要求。外教课堂和我校到英国、美国等国交流的教师给学生们带来了西方的礼仪文化,通过切身体会或是著文介绍,使学生对西方人生活和工作中的礼节有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与西方的礼仪在此得到了有机融合。选修课的开设使教育具体转化、落实成为课程。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天地,开展课外的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组织参观、郊游、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例如,我们常年组织学生为敬老院做好事,帮助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的学生返回校园,培养他们真诚、善良、友爱的品质。每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我们都不会放弃一次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的机会,如何静心听讲,如何虚心请教,以及要把废弃的纸巾、汽水瓶丢到垃圾箱里等等。学生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野炊和学雷锋活动,学生每走过一处,都列好队,停留过的地方已收拾得干干净净,带走垃圾。学生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学校精神文明面貌也得到了展示。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学期评比中: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生”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如评选“文明班级”条例中规定:有严明的学习纪律,全班同学能自觉维护学习纪律,无故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班级中某同学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或其他学雷锋做好事的行为,在社会、全校、年级中产生良好反响的,要酌情加分。在评选“文明寝室”条例中规定:不在墙上乱钉、乱涂;不在寝室卫生间或往外扔果壳、塑料袋等。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班团活动中:利用政教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或由学生组织“勤学善问,孝敬长辈”等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加强对礼仪的认识。让学生列举父母辛苦工作的一件事,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亲工作辛苦;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给父母写一封信,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等。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反馈学校礼仪知识教育情况,把礼仪知识的宣传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出门上学要主动与家人道别,有客人来访要打招呼、问好,热情接待;同学之间相处做到有礼貌、团结、互助,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老人节等节日,号召学生向老师、向长辈敬献一份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并写上祝福的话,坚持这样的训练,从生活中陶冶关爱。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校外资源中:通过经常性的家访、开家长会、给家长写信、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传播家庭教育知识,交流学生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情况,介绍育人经验,改进和加强了家庭教育,努力使每位家长参与德育工作,做文明礼仪教育的热心人;为学生开辟社会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场所,开展“社区共建”活动,让学生们从小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众,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劳动习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的教育。此外,还邀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近千位学生家长聆听了报告,家长们懂得了从心理的角度知道如何让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引进上海TA19“成长心连心”,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与分享,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从体验中学习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信任、支持和欣赏。还以迎接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政府代表团为契机,使在校学生在盛大场合和庄重的外事活动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二、几点思考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推崇“发乎情,止乎礼”,文明礼仪被发展成为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文明礼仪教育要从具体的要求和细节做起。这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起点,起点要低,切入口要小。每星期、每月或每学期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比如在生活礼仪方面重点孝敬长辈、同学友好相处等问题,在社会礼仪方面重点抓文明交通、遵守公共秩序等问题,在集会礼仪方面重点抓人走场净、秩序井然等问题,就是要从具体的要求和细节入手,培养知礼懂礼的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要发动学生自觉参与,倡导自我教育。文明礼仪是社会规范的外在形式,只有当它内化为公民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自觉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涵养、教化与协调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学生都是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责任为这项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而最终每个学生,整个学校也都将从中受益良多。
  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定阶段目标,订计划,且制定的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即“跳一跳,够得着。”太难达到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裹足不前,难度适宜的目标才能激起学生努力的信心。在学生达到了一个目标之后,引导其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文明礼仪常规的要求。
  全面、合理的规则体系与细致严格的管理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持续稳健发展。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具体而合理的要求,它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它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成为社会的优良个体。但任何完善合理的规则都必须与管理评价相结合,并且作为日常规范常抓不懈。
  文明礼仪是表,道德涵养是本,文明礼仪教育要与思想道德教育并行,“固本”才能“强表”。规则是对人的外在规束,要使文明的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必须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底子,否则,规则难以内化为自觉行为。着眼于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的积淀是礼仪教育的长效目标。
重视环境熏陶,净化校园风气,扬善除陋,为文明之花提供广阔的空间。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文明的因子渗透每个个体;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做文明礼仪的表率。那么,善的种子必将结出善的果实。
  三、下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聘请专家、教授举办文明礼仪专题知识讲座;向师生发放文明礼仪知识读本;播放文明礼仪宣传录像带;借助广播、黑板报、橱窗等形式开展教育,使文明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①举办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
  ②开展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小品、征文、书画等比赛。
  ③在重大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的内容,如运动会、艺术节、春季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节等。
  3、加强理论研究,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文化需求,加强调查研究。成立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把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深化,建立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机制。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