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宣传信息
第25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2005年12月5日
目 录
1、市文广新局深入开展“挂联”活动做到“七个一”
2、柯城区实施双“四百”工程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3、龙游县创新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教育
市文广新局深入开展“挂联”活动做到“七个一”
12月1日至12月31日,市文广新局在市本级文广系统组织开展局领导到直属单位挂联活动。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头到各直属单位挂钩联系,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民主生活会、民主测评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努力提高各单位的工作水平,具体做到“七个一”:
一是召开一次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大会。明确此次挂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对挂联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
二是与单位每个同志谈一次话。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听取干部群众对班子建设、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干部群众对单位工作、业务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了解干部群众自身工作及生活上的困难、要求和愿望。
三是理清一个工作思路。结合制定本单位“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贯彻落实市委41号文件精神要求,理清各单位在建设文化名市中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以及明年工作思路、工作重点。
四是进行一次全面测评。结合年终考核情况,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各单位现任班子成员进行一次民主测评。
五是开展一次后备干部推荐活动。拓宽用人视野,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适宜在本单位或其它文化单位任职的对象进行广泛的民主推荐,物色一批后备干部进行重点考察、培养。
六是召开一次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针对挂联活动中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一次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
七是开展一次整改活动。在挂联活动后期,各单位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积极研究对策,扎实开展整改。整改结果以及整个活动情况要以书面形式向局党委作出全面报告。
柯城区实施双“四百”工程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实施社区文化“四百”工程,巩固、发展和壮大社区文化。一是选派百名文体指导员进社区。在原有71名社区文体指导员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社区规模,每个社区配备3?5名文体指导员,选派100名社区文体指导员,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文体活动的指导。二是组建百支社区业余文体队伍。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调查摸底工作,组建100支社区业余文体队伍。要按照“人员相对固定、活动保持经常、经费基本保障”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原有的各种文体队伍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规模,另一方面要根据社区实际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组建新的文体活动队伍,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文体活动中来。三是建设百处社区文体活动场所。以社区文化广场、市民学校、社区活动室、图书室、健身路径、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100处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要求,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方向,进一步落实《衢州市社区资源共享实施意见》,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开展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场所基本情况调查,按照构建社区“15分钟文体活动圈”的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查漏补缺,逐步完善。四是举办百场演出进社区。策划组织好区级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和城乡互动文化活动,每年举办100场演出进社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策划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进入社区巡演;以坊门街群众文化广场、“欢乐斗潭??魅力下街”、“美丽的荷花??我的家”等三个社区广场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广场文化;以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城乡文化交流互动活动,向城市居民展现乡村特色文化。
实施农村文化“四百”工程,大力发展村落文化。一是建设百家农民俱乐部(百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以特色文化村、农民俱乐部、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百家农民俱乐部(百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为农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和城市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把城市文化资源带到农村,实现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举办百场演出进农村。组织好“农家乐”文化大篷车进村演出;开展“五下乡”活动;深化“双五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发挥结对文明单位、社区、学校的文化力作用,开展结对演出活动。三是组建百支农村业余文体队伍。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调查摸底工作,组建100支农村业余文体队伍。按照“人员相对固定、活动保持经常、经费基本保障”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原有的各种文体队伍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规模,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的需求组建新的文体活动队伍,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加入到文体活动中来。四是培养百名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开展农村乡土文化积极分子调查摸底,充分发掘全区农村各类文化人才资源,着力培养100名在书画、剪纸、戏曲、诗词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指导上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种子”作用,提高农村文化的自生力。
龙游县创新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教育
根据新时期农村的特点和形势任务的变化,龙游县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寻找、拓展科学的方式方法,把思想教育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寓教于创。适应农民群众的特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通过创建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把“虚功做实”,把思想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使农民在广泛参与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得到教育和提高。一是立足优势,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结合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把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与“双建设、双整治”、“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先锋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等活动相结合,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群众文化品位。二是紧扣农村的实际,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组织“文明户”、“科技致富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增强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三是全面启动“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从全县136家各级文明单位中有重点地确定80家文明单位与80个行政村结成文明共建对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寓教于帮。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把引导、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给信息,给技术,给资金,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农村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把思想教育寓于服务群众之中,融化到促进农民增收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以事引人,以理服人。2003年,从县级机关抽调了近300名干部组成21个工作组,市、县、乡三级联动,赴全县21个乡镇432个行政村,围绕“抓万名农民培训,送千条致富信息,办百件难事急事”主题,以“学讲话、送服务、抓培训、促增收”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驻村蹲点宣讲调研活动。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千方百计为所驻村理思路、谋发展。去年选优派强各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在帮困扶贫、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行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制度,全县65名农技干部联系全县446家规模种养大户,深入农村、深入田头,广泛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送订单、送服务”的“五送”活动,有效服务三农。
三、寓教于理。以“做可爱的龙游人”、“龙游要发展,我要做什么”、“我为工业立县做什么”等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分层面开展思想道德大讨论。在农村中小学组织“美德在身边”征文比赛,成立“中小学生德育宣传员”,在农村老年协会中开展“我为道德建设献余热”大讨论,在妇女中开展“好媳妇”经验交流会,让广大群众在学习讨论中接受教育;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在33个整治村率先成立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每季开展一次活动,表扬先进典型事例,评议旧俗陋习,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四、寓教于乐。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文化活动推进社会风气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建基层宣传员队伍,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变化为素材,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开展百场文艺演出进乡村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精心策划和组织了“龙游--和谐的家园”系列文化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1场次,演出节目100多个,参演人员近千人次,观众4万多人次。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接受了教育,享受了文明,感受了和谐,提升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