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教育可以率先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政务
增 刊
第45期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 O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欠发达地区教育可以率先发展
??柯城区探索欠发达地区办强教育之路
 
柯城区现有初中14所、小学40所、幼儿园228所,中小学在校生4.8万人,现有在职专任中小学教师3639人。近年来,该区把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区为抓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跃,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区已率先基本普及15年教育,全区教育事业的主要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省级教育强区的标准。
一、确立三大投入理念,构建“活力”教育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紧缺。柯城区财政是保吃饭的半级财政,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1亿元,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区坚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
(一)确立“欠发达≠少投入”的理念,确保财政投入优先化。一是确保“三个增长”。即确保每年教育财政拨款、生均教育费用和生均公用经费增长。三年来区财政对教育拨款累计达3.7亿元,其中2004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达9735.3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9.1%,比上年增长64.73%,是2001年的3倍之多;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99.64%和61.44%;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8倍和1.36倍。二是实现“两个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断提高,2001年为2.16%,2004年提高到2.78%;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2002年?2004年,分别达到14.08%、14.59%和17.19%。
(二)确立“1+1>2”的理念,确保投入效益最大化。一是重点投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底线”。该区按照“活两边、投中间”的投资策略,即实行高中教育成本部分分担,幼儿教育以社会承担为主,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投向义务教育,全力促进义务教育水平的巩固和提高。2003年和2004年,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占当年教育总经费的64.6%和67.6%。二是重点投向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全区教育中的最大“短腿”。由于农村学校底子薄且不具备自身“造血”功能,因此在实行城乡统一划拨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实施经费倾斜政策。农村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出城区学校60元。
(三)确立“转换思路=出路”的理念,确保投入来源多元化。一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精心包装教育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各类教育。2002年区划调整以来,全区民办学校累计投资超过3亿元,建成了衢州市华茂外国语学校、行知女子职校、清泰外国语学校、手牵手幼儿园等一批设施先进、教学优良的民办学校,不仅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压力,而且形成了全市的教育亮点和品牌。二是用零散的钱办集中的事。树立经营教育的理念,2003年,组建了柯城区教育发展总公司,盘活教育存量资产,对全区教育资产进行统一监管和规范运作。公司成立二年来已融资5000多万元建设各类校舍,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三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按照“适度超前办学、合理举债建设”的思路,对学生公寓等学校后勤设施建设,积极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走教育后勤社会化管理之路,分步偿还贷款。
二、做好三篇创强文章,打造“均衡”教育
2002年,柯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创建省级教育强区。该区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做好“加减”文章,均衡教育布局。三年来,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通过撤、扩、并等多种途径,做到“有加有减”,既扩大了市区办学规模、做强了中心学校,又消除了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截止目前,共投入1.2亿元完成“一城三片”的布局调整,2002?2005年,共撤并中小学15所、教学点26个;小学校均规模达724人,初中达1128人。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快速“扩容”,城区小学和初中的学校容量分别占全区的48.5%和61.1%。同时,消化吸收一批周边乡镇的农村学生,加速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延伸的步伐。目前,该区农村教育基本形成了“初中在中心镇,一个乡只设一所小学”的办学格局。
(二)做好“旧改新”文章,均衡教育设施。在全面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后,自2002年开始,柯城区相继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改饮水、改厕所、改寝室、改食堂”的四改工程。共投入4200余万元资金,改(新)建农村学校水井36口、厕所49座1300平方米、食堂6926平方米、学生公寓楼31618平方米。在抓好改建的同时,对学校的操场、道路、教学综合楼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装饰,全区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三)做好“软硬”文章,均衡教育装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区信息技术装备投入累计已达2000万元,拥有计算机4000余台,全区生机比达到了11.75:1;教育信息网覆盖全区所有完小一级学校,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网“校校通”。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电视、校园音响”四大系统的装备建设;教学仪器和图书配备超过国家和省一级标准。在配优硬件的同时,着重在应用上下功夫,区教育网拥有600部2000多集教育视频节目、1万多册电子图书、150张光盘80G字节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共享,让全区92%以上的学生站在信息化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三、推进三个协调发展,打造“特色”教育
(一)推进农村幼儿教育快速发展。一是政策引导扶持。出台了《关于加快幼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对被评为“市级以上”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给予安排1?2名公办教师编制;对被评为“市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建设用地及征地减免配套规费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优惠政策,并按照公办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30%予以奖励;民办幼儿园在教师个人参加进修、培训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二是创新办园模式。形成四种新模式,即以汪村乡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将全乡原有的6个民办幼儿园“合六为一”,园主的办学资产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实施股份制办学。以花园乡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名园合作办园”模式。发挥教工幼儿园省示范性幼儿园的品牌优势,与花园乡中心幼儿园合作办园,派驻6名教师常年支教,实现优势互补。以石室乡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纯民办形式”模式。发挥原幼儿园私人办学特长,腾出原中心小学校址,扩建幼儿园,促进中心幼儿园上台阶。以航埠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中心小学附设办园”模式。借助中心小学较强的师资力量、管理力量、经验及规范化管理方式,腾出场地、教师,创办镇中心幼儿园。三是根植本土文化。“两子”(棋子、孔子)文化是柯城文化的精髓,柯城区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推行普及“两子”文化从“娃娃”抓起,把“娃娃”学围棋、学《论语》作为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抓,培育幼儿“两子”文化基础。
(二)促进成人教育广泛开展。一是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由政府按人均不低于150元的标准筹资买单,以“劳务培训券”的形式,根据农民需求免费为农民进行培训。三年间,全区共投入培训资金640万元,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劳动力上岗培训705期15万人次,有组织输送外出打工农民达5万多人。二是建设“学习型”城区。2003年柯城区作出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决定》,每逢双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为“全民学习日”,近5万人次市民直接参与活动。建立“社区学院”、“星期天学校”、“社区论坛”、“英语沙龙”等一系列新载体,拓宽了市民学习的空间。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打造技术蓝领”的目标,调整各类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其中,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三年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三)推进千名教师教育素质全面提升。一是培训推动。2002年以来,全区共投入120余万元,开展了6000 余人次的新课程培训工作,新增特级教师8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24人,省特级教师9人。有28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3人获国家级优质课奖等荣誉称号。二是课改促动。2003年,柯城区成为全省首个课改实验区,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素质,在全省课改巡礼活动中,该区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衢州市到各地开展课改展示活动。三是城乡联动。组织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给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上观摩课、作专题讲座;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各乡镇支教,同时,规定城区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前,没有乡镇教书经历的,一律到乡镇支教一年以上,近三年共选派了100多名城区学校骨干教师支教;建立了校长“上挂下派”制度,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选拔城区青年业务骨干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
四、构建三张保障网,打造“和谐”教育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农村教师因不公而不稳、不让一个老教师因离退休而不安”,该区相继建起了三张教育保障网。
(一)构建面向特殊家庭学生的“同一片蓝天”保障网,确保每个学生“有书读”。一是推行“教育券”制度。制订《关于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制度的实施意见》,完善帮困助学制度,确保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自2003年实施低保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原“土碗社”学生免费就学工程以来,全区向9631名学生发放“教育券”,减免各种费用324万元。二是开展“献爱心”活动。结合“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等,开展百名校长千名教师结对扶贫帮困和社会结对“献爱心”活动,对未能列入免费就学但家庭又较贫困或其他一些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尽可能让这些学生安心学习。全区教职工现结对贫困学生1100多人,其他单位和个人结对400多人。三是实行“零门槛”政策。出台《柯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实施暂行办法》,把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定全区所有公办学校都须敞开校门接纳民工子女入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对象;要求简化就学手续,对待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四是实施“送营养”工程。2005年初,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了“送营养”工程试点工作。目前“送营养”工程已在全区农村学校全面铺开,为3213名农村学生每周提供2-3餐5元标准、荤素搭配的“免费午餐”。
(二)构建面向农村教师的“与山同辉”保障网,确保农村教师“稳得住”。一是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为夫妻双方在柯城农村任教且年龄之和满100周岁的在职教师设立“奉献奖”,在2005年建区20周年之际,全区共有26对夫妻教师喜获该项荣誉并受到表彰。二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落实同城待遇工资,按照高于市区中小学校20%的比例,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奖,考核奖到位率80%,比市区中小学校高出30%;凡农村教师进城选调,对于在市级以上教师各类竞赛中获得荣誉的给予优先考虑,双教工的教职工,工龄年限合并计算,纳入选调测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名额分配系数,平均比市区教师高0.2。三是在待遇上给予统筹。农村教师午餐、煤气、规范性补贴、考核奖政策性待遇由区统筹;区政府每年拨专款400万,用于发放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实现了全区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
(三)构建面向离退休老教师的“夕阳红”保障网,确保老教师“有所养”。一是成立了“离退休教职工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因布局调整中被撤并学校的离退休教师,同时,将每年的10月定为退休教师遗留问题解决月,实行教育局“一把手”约访制,集中解决离退休教师医药费报销补助等各种问题,近三年实现了老教师“零上访”。二是建立了“退休教师扶贫帮困互助金”。资金来源由在职的每个教师每年自愿捐助半个月工资和在各类评比中获奖的部分奖金,用于帮助解决退休教职工因大病或因天灾人祸造成的特殊困难。
(柯城区府办   黄志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