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5年“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文件
 
衢委发[2005]24号
 
中共衢州市委  衢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05年“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继续在全市开展“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现将“两年”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扎实开展“两年”活动,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发展。
 
 
中 共 衢 州 市 委
衢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2005年5月16日
 
衢州市2005年“招商引资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加大我市对外开放步伐,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继续在全市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为确保活动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市四届政府第十三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起点更高,力度更大,效果更好”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模式,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内外资并重,引资与引智并重,工业招商与多领域招商并重,注重规模与质量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扩张总量相结合、社会化招商与专业化招商结合、省外招商与省内协作相结合,力求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目标是:协议引资额(不含国家、省政策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同)120亿元,其中各县(市、区)98亿元,市级各部门22亿元。确保引进实际到位市外投资额60亿元,其中各县(市、区)确保48亿元,市级各部门12亿元。全市协议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山海协作”项目实际到位市外投资额35亿元。全市力争引进市外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具体目标分解见附件1)。
三、工作措施
(一)转变招商理念和模式,创新招商方式。
要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创新招商理念,从以优惠政策、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招商模式逐步转向以产业配套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引资模式。要跳跃式对接发达地区,变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主动参与产业协作分工。紧紧围绕我市生产布局和产业带规划特别是410产业等规划,制定产业招商实施办法,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做到招商引资与培育我市特色产业相结合。市区要重点抓好金属制品、机械、服装、汽摩配件、氟化工、生物化工、农产品等产业的招商工作,各县(市、区)都要按产业规划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尽快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专业化招商、企业嫁接招商、以商引商、以贸引资和市场化招商。在继续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专业招商机构和专业队伍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市外、境外、国外中介代理机构、行业协会、项目经纪人等资源,通过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形式多途径,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力动员和鼓励开展嫁接招商,提升产业档次。以“山海协作”工程为契机,加强与省内发达地区协作,促进产业和要素向我市转移。坚持内外资并举,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主攻台湾、韩国,开拓日本、欧美,力求利用外资总量、规模、质量,有新突破。鼓励与国(境)外有贸易往来的我市企业开展以贸引资、以商引商活动,力争国(境)外招商取得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多领域招商,在重点抓好工业招商的同时,围绕推进“六大百亿工程”,扎实开展农业、城建、基础设施、旅游、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招商。
(二)精心组织各项招商活动,力求务实有效。
要整合招商资源,坚持市县联动、政企互动,着力开展招商机构、活动、外贸和项目包装四项整合。加大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力度,把工作从政府层面引向重点部门、行业、企业及驻沪领事馆、外资机构,组织开展以生态旅游、农产品展销、项目融资推介、产业对接、技术合作等为重点的对接系列活动,全方位拓展市场,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山海协作”工程对接活动要逐步从大型集中对接转向多批次、小分队对接,从政府为主对接转向企业为主对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境)外招商活动,并以浙洽会、厦洽会、义博会等全国性投资经贸活动为载体,拓展引进外资渠道。精心组织科工会、项目融资洽谈会等经贸活动,提高质量,务实高效。
(三)加大挑商选资力度,不断提高项目质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招商项目选资论证机制,坚持量质并举,着力提高项目质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项目的引进,大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外向型、朝阳型产业项目,把好招商项目质量关。建立完善投资客商咨询资信调查制度,提高招商项目质量。
(四)加强基础工作,夯实招商基础。
一是切实抓好招商项目库建设。整合我市各类招商资源,认真做好招商项目的挖掘、筛选、包装工作,完善项目推出机制。建立由计划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项目包装机制;由招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项目推出机制。建立由相关领导牵头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二是切实加大专业招商员队伍网络建设。加大招商员培训力度。招商局负责具体培训,由组织部负责选拔使用,形成专业招商员的长效培养选拔机制,以适应我市招商工作向专业化方向纵深开展的新要求,同时使年轻的干部在招商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政府招商网”为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市外特别是省内发达地区和国(境)外专业招商网站的互链工作,提高网站的质量和知名度。高度重视、及时掌握发达地区企业投资、动迁意向信息,善于利用发达地区的中介机构、通过聘用信息员等方式掌握一线的招商信息,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反应快捷的招商信息网络。四是加大要素供给协调力度。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努力确保招商项目的落地和运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五)优化投资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
要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入开展以“三精简、三服务、三延伸”是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强化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切实抓好招商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大力营造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和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亿元以上项目专门班子服务制度,确保千万元以上项目有一名领导联系,一般项目有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环境吸引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力度,继续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和市领导“六个一”联系制度,加强招商力量配置,为招商工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的督查机制。在做好每月统计、每季分析的基础上,每季度要进行一次督查,每半年要组织一次抽查。及时掌握全市招商进展情况及动态,定期通报招商进度情况。加强对重大招商项目的进度督查,确保大项目的如期引进和竣工投产。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工作考核力度。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单项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分别评出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具体考核办法由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订。
附件:(见pdf文档)
1、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预期目标分解表
2、2005年市级机关单位招商引资考核目标分解表
3、2005年全市主要招商活动安排方案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衢州市2005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继续在全市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四届政府第十三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三大战略”,按照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狠抓投入、创造特色,深化改革、突破前期,强化管理、确保质量的思路,继续加大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作力度,推进“六大百亿工程”,壮大经济实力,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缓解要素制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为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工作目标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240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80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力争达到130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70亿元,重点技术改造和新上工业项目60亿元。
“项目推进年”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实施“六大百亿工程”,抓好“四个一批”项目,突出“五个方面”重点。
(一)抓好“四个一批”项目
1、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3个,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当年完成投资70亿元。
2、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安排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35个,总投资79亿元左右,当年完成投资41亿元。
3、抓好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计划安排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150个,力争协议引进市外资金120亿元,当年实际到位资金60亿元;全年山海协作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力争实现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
4、抓好一批重大前期项目。计划安排重大前期工作项目和探讨性项目100个,总投资约470亿元。其中,重大前期工作项目78个,探讨性项目22个。
(二)突出“五个方面”重点
1、突出保续建、保建成、保投产,加快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重点安排续建项目和年内可以投产的项目。2005年重点建设安排续建项目89个,建成、投产项目40个;重点技术改造安排续建项目33个,建成、投产项目45个。
2、突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开发区(园区)建设项目和大工业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力争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切实贯彻落实新“工业50条”政策,抓紧制定实施“410”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
3、突出缓解基础性要素制约,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缓解制约、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共建共享”的原则,重点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突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重点推进市区重大公益项目建设。
5、突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列入国债、省重点、省“五大百亿”工程和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的项目。
三、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把握宏观,善于抢抓机遇。
要密切关注和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不断提高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解读能力,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善于抢抓机遇,不断提高项目工作水平。
2、创新体制,突破前期工作。
建立完善规划、储备项目、计划内预备项目、年度计划项目逐级推进的项目滚动管理机制,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实施规划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融合,做到以规划带项目,通过编制和深化“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及各方面专业规划,带出一批重大项目。二是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的支持。三是进一步落实项目前期工作年度计划实施责任制,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力求通过项目前期工作为“十一五”储备一批项目。四是完善前期工作专项资金制,保证必要的前期工作经费,建立专项资金滚动做大的良性循环体制。五是建立和完善业主招标制,探索开展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业主招标。
3、统筹安排,确保项目实施。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土地征用、资金筹措、电力调配、原材料供应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努力扩大增量,优化配置,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是着力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加强对土地征用有关政策的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用足用好用活急需用地项目等政策,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及时沟通,抓紧指导项目单位完成土地申报工作;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调整盘活存量土地,最大限度地配置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落实重点项目用地。二是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建立融资协调制度,强化重大项目融资对接;调度好财政性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各种建设项目补助资金;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加大盈利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力度;通过信贷挖潜、吸引外资、激活民资、盘活存量,拓宽融资渠道。三是继续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的组织协调,抓好电力调配和有序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调控和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拓宽运输渠道与改善运力结构相结合,确保重点物资的正常运输和必要库存。
4、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深化完善政府性投资基本建设预算年度计划管理,建立计划、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项目一条龙监管机制。加强重点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促进重点建设领域的廉政建设。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落实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避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制度,力争把每个重点建设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廉政工程。
5、深化改革,规范投资行为。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着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工作,加强产业引导和投资管理监督。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探索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预算审核、投资决策约束和跟踪落实。全面推行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激活民间资本,推动社会投资。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全面推行代建制,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6、构筑平台,提高集聚能力。
各经济开发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力争在集聚企业、推进项目和投入产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要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抓紧前期土地平整、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争取主动,确保项目招得进、早落地。二要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和目录、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加快产业集聚;整合提升各乡镇工业功能区,使之成为承接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三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
7、组织活动,营造工作氛围。
组织系列活动,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合力,确保“项目推进年”活动取得实效。
(1)继续办好“科工会”,开展重大项目推介和融资洽谈活动,为招商引资、银企合作构筑平台。
(2)各新闻媒体要宣传报道“项目推进年”活动的有关情况,营造“领导重视项目、业主建设项目、社会关注项目”的良好氛围。
(3)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视察重点项目。
(4)结合省“五大百亿”工程、国债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省重点技改项目、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和市“六大百亿工程”,适时举办有针对性的项目知识讲座、培训,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国家计划盘子。
8、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真正做到经济工作项目化。继续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各部门要做好市级领导联系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对所有列入计划的项目单位,必须由一名领导任组长,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力抓好项目的实施。
(2)加强协调。建立重大项目、跨区域项目协调机制,市计委(重点办)、经委等综合部门要牵好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协调配合,全力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各县(市、区)也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抓好“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实施工作。
(3)加强督查。“项目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对“项目推进年”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通报情况,协调工作,解决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