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通报
第31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5月26日
按:5月23日至24日,省委副书记周国富来我市调研,在实地考察并听取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后,周国富副书记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印发,请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
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衢州调研时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5年5月24日)
这次到衢州调研,有两个背景: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对浙江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三个走在前列”里,就包含了统筹发展要走在前列的要求。统筹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区域发展,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近年来,浙江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衢州、丽水两市工作汇报,并出台了省委17号文件,帮助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应该说,浙江统筹区域发展的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衢州、丽水尽管在省内是欠发达地区,但在中西部也算得上发达地区。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在帮助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二是省委常委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进一步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整改措施。当前,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等部门正在抓紧调研,准备在17号文件基础上再出台一个文件。省委原来准备5月底6月初听取衢州、丽水两市工作汇报,现在看要推迟。根据这两个背景,我们有必要对省委17号文件出台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对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进行研究,这也是省委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具体体现。
这次来的时间比较短,只作一个初步的调研。一天多来,到常山、衢江两个县区,实地考查了4家工业企业、2个农业基地、2个下山移民小区。刚才志海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衢州工作作了全面介绍。听了以后,我很高兴,觉得有两个特点:一是衢州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思路是清楚的,二是对目前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十分清醒的。你们在省委17号文件出台后做了大量工作。你们总结,取得了三大成效: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二是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信心明显增强;三是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你们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统领、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四项任务”,并分析了六个问题,很有针对性。特别是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目标非常具体。汇报中,你们对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出了八点建议,很具体,重点也很明确,回去后,我们要继续研究。
总之,看了、听了以后,我感觉过去5年,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很好,成效很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年来,衢州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2倍。二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动了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县城、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城市化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加快变化。三是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近5年,全市建成下山异地脱贫小区87个,迁移下山农民4.8万人。实施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大批农民走出山门实现就业。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推进科技兴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建成使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5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农村“新五保”建设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下面,借这个机会,就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问题,谈两点想法:
一、认真分析研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的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同时也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机遇看主要是五方面:
一是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营造了更好的氛围。统筹区域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落实“五个统筹”;落实“五个统筹”,很重要的是统筹区域发展。从全国说,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东部和中西部的统筹。现在有种说法,说中国是世界发展的发动机。中国发展,东部是大发动机;东北是旧发动机;中部是小发动机,今后要变为中发动机、大发动机;西部本没有发动机,现在也要造发动机。浙江的发展也要靠两个发动机,一个是发达地区再发展问题,另一个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很好体现。区域发展里体现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问题。就全国来说,省会城市东西部有差距,但差不多。差别最大的是城乡差别。一个城市,从城市开出几十公里看农村,如果农村还不错,说明这个地区还是比较发达的,如果农村发展很落后,那这个地区说不上发达。浙江农村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城乡差别不是特别大,主要问题是规划不行??“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重点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上。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是城乡一体化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华所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趋向”,其重点是城市如何支持农村发展、工业如何反哺农业。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穷人经济”,其重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是我省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加快提高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依靠区域协作,借助外部的力量,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从浙江省来说,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越高,对欠发达地区扶持的力度就越强。如果发达地区发展上不去,省里就没有财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从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也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人民的收入增加后,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特别是生态游、农家乐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欠发达地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这是今后发展生态经济的很好基础。
四是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衢州也好,丽水也好,都是这样。过去从衢州到杭州要七八个小时。这些年衢州交通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除江山和开化外都通高速公路了。农村康庄工程建设投入也很大。
五是我省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为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1999年以来,我省财政收入每年以200?250个亿的速度增加。
从挑战来看,也是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高。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现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前几年发达地区的发展背景不一样,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经济发展要更多地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我省现在煤、电、油等要素紧缺,但这些是带有全国性、普遍性的问题,今后会逐步得到缓解。对于浙江省来说,制约最大的要素一是水,二是地,这两种资源只能从省内来解决。当前这两个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从衢州来说,土地、水资源相对要好一点,但在发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使生态、环境不受到影响。②经济发展的必需要素供给紧张。过去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经济规模的扩张,前些年浙江的发展主要是靠三高。当前,浙江要重点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现在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低成本、低质量、无品牌,国际竞争力不强。当前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但要从科学发展观、从结构调整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土地、资金等要素不能像原来那么容易满足。③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紧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需要科技人才支撑。欠发达地区本身人才比较缺乏,而且大量外流,科技人才支撑薄弱。
二是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前我省GDP已接近3000美元,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方面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的高峰阶段,利益多元化导致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劳资矛盾等,对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这个阶段是矛盾的凸现期、高峰期。这些问题只有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三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突出。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三农”问题更加突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也更为艰巨。从根本上来看,消除“三农”问题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政府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带动作用。“三化”带“三农”,用工业化来提升农业,用城市化来优化农村,用市场化来培育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要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非农化,减少农民。使农民尽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用市场化改变农民,使农民适应市场需求。
四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加艰巨。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步伐,这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这些年来,我省扶贫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接下来的扶贫开发任务更为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对象的能力弱化。剩下的贫困人口能力更弱,素质更低,依靠自身脱贫的难度更大。二是就地脱贫的难度加大,目前未脱贫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偏远地区、大型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可供开发资源有限,交通设施落后,就地开发扶贫不仅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不符合发展方向。三是下山脱贫的制约增多。建设供地难度加大,农民搬迁能力弱,下山成本增加。四是下山农民就业难度增加。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对就业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外来就业人员增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五是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不论是依托当地资源还是承接外来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产业,也是我国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不少的困难。首先,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更多地依托技术进步和资金的投入,这必将影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其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难以适应。随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权益的进一步落实,劳动成本将逐步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将会下降。第三,从国际经济环境上看,随着后WTO过渡期的到来,我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高额关税、进口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将逐步下降,但是反倾销、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势越来越严峻,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复杂,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面临新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谋划“十一五”发展思路时,一定要深入分析,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加快发展,这也是对我们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素质的考验。
二、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下步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推进“五个统筹”。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每一个都很重要。统筹城乡发展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区域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借助发达地区力量,扩大区域协作,加快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提高发展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我省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生态平衡应作的贡献;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欠发达地区扩大国际市场,增加资本投入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区域协作力度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二是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来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三是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来推动城乡人民更加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来推动欠发达乡镇加快奔小康步伐;五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生态优势进一步发挥,加快生态省的建设;六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