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积极探索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14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9月22日
 
开化积极探索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新模式
 
开化县地处钱江源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最近,开化县按照建设生态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捡,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工作模式。该模式与“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相比,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便,易推广等优点,符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该县在32个行政村开展了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据测算,如全县449个行政村全面推广,可减少一次性固定设施投入约2000多万元,每年运行维护费可减少1000多万元。
一、主要做法
1、门前三包,垃圾入箱(池)。一是加强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使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制定村卫生保洁村规民约,将各项制度送发到家家户户并张榜公布,建立农户门前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池)、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三是根据村人口规模设置若干个固定或可移动垃圾箱(池),一般每100人口设一个垃圾箱(池)。全县32个试点村共建垃圾箱(池)230余只,垃圾清运手推车56辆。
2、统一收集,就地分捡。一是聘请卫生保洁员。根据1000人以下的村庄配备1名卫生保洁员,1000人以上配备2名的要求,由每个村聘请保洁员负责垃圾的统一处理。二是定期清理,按类分捡。村卫生保洁员每天将垃圾清运到村垃圾处理场,并按标准进行分类处理。
3、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垃圾实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对可回收废品垃圾实行回收利用,由保洁员自行收集变卖。(2)不可再利用的无机物进行填埋,或用于工程填方,严禁垃圾乱倒乱堆。建筑垃圾填埋场一般选择洼地。(3)少量难分解有机物晾干后进行集中焚烧。(4)污染类垃圾中的电池进行集中堆放封存。医疗垃圾玻璃类破碎后运至建筑垃圾场填埋,一次性输液管等回收处理,棉球、沙布等进行焚烧处理。(5)可降解有机物堆放进垃圾堆沤池,按照堆沤技术规程,实行垃圾、污泥、粉煤灰5:4:1的比例进行科学堆沤。肥效形成后,作为有机肥由当地农民使用到农田和经济林地上,实现循环利用;(6)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处理与沼气能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1490余套。
4、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为切实做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实现长效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机制、制度。一是由专业部门负责制订,实行统一的可降解有机物垃圾堆沤技术规程。二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相邻较近的周边村充分共享资源(垃圾集中处理点),2-3个村共享一套资源,降低经费投入。如该县桐村镇黄石村就由3个行政村共享一套资源。三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卫生保洁员公开竞标,既降低了卫生保洁日常运行维护费,又提高了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责任心。如城关塔底村实行公开竞标后,运行维护费比原定金额下降了500多元。四是完善管理体系。将垃圾处理有关制度写入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卫生保洁员职责和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处理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县里制定了考核制度和总结评比办法,把这项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县财政每年安排27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工作的奖励和补助。
二、初步成效
1、净化了农村卫生环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公共卫生安全。采用“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捡,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工作模式处理农村垃圾,实现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符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门前三包,房前屋后的垃圾每天清扫后倒入垃圾箱(池),净化了农村环境卫生。通过垃圾人工分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减少垃圾填埋量和占地面积,有效降低有毒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避免了二次污染。对可降解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实现垃圾不出村,减轻县级填埋场压力。据测算,运用该模式实行集中处理后,全县每天少接纳农村垃圾150余吨;处理过程填埋、焚烧措施明显减少,二次污染大为减小;使用堆沤成的有机肥后,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2、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卫生习惯进一步转变。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是一项顺民心、得民意的实事工程,符合广大农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垃圾处理运作模式的创新,成功地实现了垃圾“三化”目标,使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通过宣传引导和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的约束,农村居民的卫生观念得到了更新,文明卫生意识得到了加强,卫生习惯得到了改变。该项工作的开展,使村两委班子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的能力得到了较好地锻炼,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3、降低了运行成本,大幅度减轻了县乡村和农民负担。与原有模式相比,按照新模式进行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成本比较低,垃圾处理设施投入和运营费用减少,面上推广比较容易,收到了投资少、见效快、受益面广的效果。据初步测算,32个试点村,平均每村一次性固定基础设施投入不超过1万元,每年运行维护费不超过1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县乡财政、村集体和农民经济负担。
(开化县委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