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15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10月8日
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
推动常山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金运成
近年来,常山县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坚持主攻工业,狠抓招商引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平安常山,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然而,经济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在宏观调控从紧环境下,加快发展面临着不少新挑战。为此,常山县委在深入分析形势、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市委“三大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确立和实施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工业立县、特色发展的现实基础
去年,常山县人均GDP达到1158美元,正处于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三个新”的明显特征。
1、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是经济进入发展黄金期。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主导地位日渐突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特色与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二是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影响稳定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维护稳定的压力明显加大。三是改革进入深化攻坚期。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面临的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是多年来想改而未改、改了但未完全改到位的关键问题,推进改革的难度与阻力都较大。四是开放进入全面对接期。进入“后WTO时代”,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一轮产业、资本、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2、发展出现新情况。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增大。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资金、土地、电力、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制约进一步加剧,经济在高基数上继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由于各种原因,常山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经济“重、低、小”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宏观调控下受到较大冲击,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三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趋紧。受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宏观调控持续实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营利空间减少。四是统筹发展的任务繁重。常山作为省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基础较差,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压力较大。
3、发展呈现新趋势。一是工业发展、产业兴县成为壮大县域综合实力的唯一路径。工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工业化步伐决定了县域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山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立县”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二是特色发展、以特取胜成为县域发展竞争策略的首要选择。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只有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竞争,才能以特取胜,赢得竞争,这是实践所证明的成功之路。常山只有立足自身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才能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科学发展、注重协调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县域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是县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工业立县、特色发展的丰富内涵
特色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内涵十分丰富。
一是树立特色理念。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树立特色理念,善用独特的思维谋策略、定思路,用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想办法,用特色的措施抓工作、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自觉强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理念,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创造特色,壮大特色,形成鲜明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特色竞争力。
二是发展特色经济。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坚持特色经济产业化,确立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做深特色,壮大实力,提升竞争力。坚持产业经济规模化,构筑产业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特色城乡。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围绕打造特色城市的目标,充分展现常山县城山水特色和文化内涵,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响城市品牌,切实解决有生态无文化、有城市无特色的问题。围绕建设优美乡村的目标,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整治,展示个性,挖掘特色,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四是营造特色环境。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和行政手段创新,把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到为特色发展提供特色公共服务产品上,积极为投资者提供特色优质服务,真正把常山打造成为商务成本的“洼地”、行政服务的“高地”和投资创业的“福地”,营造常山经济发展的特色环境。
五是浓厚特色人文。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灵魂,培育和塑造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是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要致力于打造既有常山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文化积淀又有现实张力的特色人文,着力提升“软实力”,为特色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新时期常山精神,赋予开放诚信、创业创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形成与特色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
六是开展特色工作。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项特色工作上。无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都要与时俱进。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又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突破常规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举措和办法,既把握发展方向、总体要求,又尊重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工业立县、特色发展的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常山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重点要围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流通、精品旅游、优美城乡、和谐社会”二十四个字做好文章。
1、新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特色工业。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集中力量主攻工业、合力扶工,通过产业引导、招商引资、扶优扶强等举措,做大特色产业,做强特色企业,做优特色产品,做精特色园区,做好特色招商,加快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重点要打造轴承、钙产品两大基地,做大做强建材、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带动力、竞争力。
2、生态农业??走农业工业化之路,重点培育特色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常山生态、资源等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打好绿色、特色、生态“三张牌”。发展特色基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升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做深常山胡柚、山茶油、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产业集约化。加快整合品牌资源,实现营销有序化,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完善农技服务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
3、现代流通??走城市型经济之路,繁荣提升商贸流通业。制定三产发展规划,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完善政策,加大扶持。立足省际边界区位和交通网络优势,合理布局市场功能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形成街区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格局;积极引进外地大型商贸集团,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升级。结合城市建设和衢常铁路建设,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和仓储业,努力打造四省边际物流基地。同时,培育房地产、金融、信息、人才劳务中介等新兴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形成与工业化相适应、与城市化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
4、精品旅游??走错位竞争之路,立足资源发展特色旅游。立足生态、区位、交通等优势,利用好“山水、谷洞、村落、民俗、农情”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地质科普游、生态游、农家游等特色旅游;借助周边“三小时交通圈”内风景名胜云集、黄金景点密布的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常山酒店餐饮业档次,提高接待能力,实施“吃住在常山,游玩在周边”的营销策略,打造“四省边际旅游中转集散地”和“长三角休闲度假基地”。
5、优美城乡??走城乡一体化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一城(县城)四轮(辉埠、招贤、芳村、球川四个重点镇)五十特色村”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突出县城山水特色,凸现山水城市风韵,构建“蝶形山、龙形水、雁形城”的城市形态。加快县城“北展西进”步伐,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高度重视城市建筑风格、景观和色彩的规划设计,建设城市精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继续以“八大工程”为抓手,按照每年重点建设50个行政村的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努力把农村建成各具生态、文化、文明等特色的新社区。
6、和谐社会??走文明进步之路,构建和谐常山。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认真开展“3311”环境整治行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化“平安常山”建设,认真做好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牢固树立企业是“衣食父母”的观念,提高办事效率,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县城、特色文化县、学习型社会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常山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