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类资源 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16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10月17日
 
整合各类资源  实施“八大工程”
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2004年以来,常山县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部署,以整合资源为着力点,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目标,结合实际,创新载体,实施了“规划、美化、康庄、健康、富民、保障、文明、先锋”等“八大工程”,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对50个行政村进行整治,力争用5年时间,累计投资2.5亿元,将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年7月底,全县已基本完成去年首批5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今年第二批50个村庄整治也在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八大工程”,一批行政村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观,其中金塘新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个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势,整合思想认识。一是层层动员,统一思想。每年50个行政村“八大工程”实施前,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专题部署。各乡镇及各列入整治建设对象的行政村也相继召开动员会。通过层层发动,有力地统一了思想,推动了工作开展。二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针对少数乡镇、部门大局观念不强,认为农村新社区建设与己无关,工作不主动、不协调;一些干部群众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现在农村太落后,村庄建设难度太大;部分行政村借口村里没有钱办不了事,等县里拿钱办事等思想观念误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群众对农村新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开辟“八大工程”专题、专栏,宣传经验,树立典型。各乡(镇)、村也通过广播会、黑板报和张贴标语等形式,扩大群众对“八大工程”的知晓率,使“八大工程”真正深入人心。
二、加强组织协调这一关键,整合领导力量。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2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八大工程”领导小组,并抽调5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办公室。各乡镇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实施村也都组建了由村支书负责的工作班子。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健全了县领导联系制度,要求每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行政村,将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联系工作的重点。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力度。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八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将“八大工程”完成情况列为乡镇、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两办”和“八大工程”办公室经常深入各乡镇、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抓住科学规划这一龙头,整合项目资源。规划是“八大工程”的龙头,该县对各行政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整合项目资源,避免不切实际乱上项目,防止劳民伤财。首先,着眼合理村庄布局,整合项目资源。常山县大多数行政村都有不少自然村,有的自然村仅十来户甚至几户人家。这种散、小、乱的村庄布局,增加了公共设施配套成本。该县坚持按照建设中心村的思路,科学布局村庄规划,着力将项目资源向中心村集聚。其次,着眼基础设施共享,整合项目资源。致力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着重实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和村庄美化等群众看着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建设。按统筹发展的思路,将项目资源与村镇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进行有机衔接,统筹安排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第三,着眼体现村庄特色,整合项目资源。倡导“特色建设”理念,在全面整治的基础上,确定了小康示范村、经济专业村、文化特色村、环境优美村、文明和睦村等五类各10个共50个特色村,努力避免“千村一面”、建设“克隆”现象。在项目选择和编制上,注重体现地貌特色,着力融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特色,保护村庄本身特有的风格。
四、坚持多点统筹这一思路,整合筹资渠道。实施“八大工程”,加大投入是前提。针对财政资金紧张的实际困难,常山县坚持多点统筹资金,努力通过“向上级争取一点、县财政补贴一点、乡镇财政安排一点、村集体经济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整合筹资渠道,确保村庄整治资金来源。一是坚持政府引导。根据每年整治50个行政村的目标任务,县财政克服困难,每年挤出1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民间资金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积极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二是依靠村集体和农户自筹。县里对村集体出资与农民筹资作了明确规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原则上要求安排60%以上投入村庄整治建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也要力所能及安排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对农户住宅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农民按规划要求自主建设。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由农民出资、投劳为主,但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三是争取上级支持。用足用好上级有关扶持政策,拓宽筹集渠道。如白石镇小白石村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充分利用省里的退宅还耕政策,争取到省里资金150万元。球川镇金塘村利用下山异地脱贫政策,对全村实施整体搬迁,建起了农民新村。四是鼓励社会捐资。许多行政村在外工作人员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纷纷捐资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如龙绕乡新吴村村民吴建平在广东当老板,先后三次捐款共计22.5万元资助本村建设。
五、致力于共建同享这一目标,整合部门职能。认真梳理现有涉农政策,在涉及农村建设项目的各类工程编制规划、项目申报、组织实施中,做到与“八大工程”实施村相衔接。将全县各条线上的项目如康庄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下山异地脱贫工程等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做到村庄整治建设到哪里,各项工程就配套到哪里,各部门就投入到哪里。如林业部门将村庄绿化列入当前绿化工作的重要项目,环保部门将村庄保洁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他有关部门也争相把“八大工程”列入重要服务对象。通过整合部门之力,2004年,全县通过各部门筹措建设资金2013.49万元,今年1-7月份,部门筹措建设资金1606.86万元,有力地确保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来源。
六、强化乡村为主这一原则,整合群众智慧。常山县实施“八大工程”,明确农民是投入主体、受益主体。除少数公共项目由县财政投入为主外,大多村内配套项目要靠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县里主要是奖励和补助,而不是包揽。为此,该县十分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是在确定实施对象上,坚持群众自愿。县委、县政府不硬性指定“八大工程”实施村,而是立足行政村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八大工程”实施村。明确强调,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村,不实施“八大工程”。二是在推进项目实施上,凝聚群众合力。村里实施那些项目、投资多少,尤其是要向群众集资、投劳的,都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才实施。许多行政村不等不靠,在县里补助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开展村庄建设。如新昌乡岩前村采取个人借贷、主要领导先行垫资等途径,自筹资金20余万元,启动“八大工程”建设。芳村镇半坑村群众自愿踊跃集资捐款,投资投劳30多万元,使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三是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尊重群众创造。在“八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群众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纷纷为村里献计献策,创造出许多好方法、新经验,多快好省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如天马镇樊溪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为2万元,但充分依靠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精打细算,一块“铜板”掰开花,砂石料自己解决,水泥自己到厂里买“出厂价”,结果全村道路硬化水泥路面每平方米成本仅用了26元,是同类工程成本的三分之二。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