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发展“农家乐”旅游促农增收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28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12月2日
 
 
柯城发展“农家乐”旅游促农增收
 
近年来,柯城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自今年5月1日以来,全区共接待“农家乐”游客13万人次,营业收入200多万元,从业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带动1万多名农民增收。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抓好三个层面的规划:一是总体规划。根据该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以“野、古、土、俗、特”为侧重点,对全区“农家乐”进行整体规划。二是专业村规划。按照“立足特色、挖掘特色、发展特色”的原则,对黄土岭、杨坞、坎底等“农家乐”专业村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在农户房屋建筑、村庄环境营造等方面,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配套项目规划。对“农家乐”开发的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各类配套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二、加强引导,激发动力。该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一是宣传发动。区、乡先后召开了研讨会、座谈会等,发放“农家乐”宣传资料10000多份,使农民群众全面了解“农家乐”。二是考察促动。先后3次组织有意向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到安吉、浦江等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农家乐”经营户细算经济帐,现场说法消除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的顾虑。三是政策推动。出台《关于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补助政策》等一系列“农家乐”扶持政策,对前期发展“农家乐”的农户,政府一次性给予1000元以上补助,并在工商、税务等各方面给予优惠。
三、村庄整治,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到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卫生安全,为发展“农家乐”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大“农家乐”村庄整治力度。如在黄土岭和杨坞村就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建造了村口牌楼,修筑了村内道路和停车场,粉刷了“赤膊墙”。二是农户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农家屋特色,由农户自主投入装修,并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工作。三是生态景区设施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飞来仙石、狮头瀑布、红军墓等景点。
四、规范管理,提升服务。积极探索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做到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实行星级管理制度。制订出台《“农家乐”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对参与“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星级管理,从低到高为一星级到五星级,星级标志挂在经营户家的醒目位置,每年由旅游、卫生、环保等部门进行评审。二是统一收费标准。制定“农家乐”游客统一的收费标准,规定每天食宿费为45元/人,杜绝随意抬价、宰客等不良现象。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农家乐”培训基地,先后举办旅游礼仪、农家菜制作等培训班15期,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600多人次,共有227名学员通过考核拿到了上岗证。三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和“农家乐”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农户+公司+旅行社”经营模式。农户主要提供场所和优质服务,旅行社主要致力争取客源,公司负责做好旅游产品开发等工作,并把旅行社的客源与农户进行统一调配,提高“农家乐”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五、产业配套,联动发展。以“农家乐”为载体,切实做好相关产业的配套,形成产业联动。一是在“吃”上做好配套。采用山地放养等多种养殖形式,建立了土鸡、鸭、鹅、兔等养殖特色基地,并利用造纸厂停产后的废弃腌塘,大力推广清水鱼养殖,目前全区1000余口可用腌塘中已有319口养上了清水鱼。二是在“赏”上做好配套。积极抓好观赏林、小水果基地建设。浙江省唯一的千亩香榧经济观赏林基地已落户该区七里乡,百亩板栗、百亩杨梅、百亩鲜李、百亩野山楂、相思豆(红豆杉)、野菜种植基地等观赏基地均已启动建设。三是在“购”上做好配套。新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4家、毛竹加工企业31 家,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农村土特产的需求。 
 nbsp;          (柯城区委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