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衢政发〔2004〕33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4年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2004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今年是确保“十五”计划和现代化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完成的关键一年。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抢机遇抓发展,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3%;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5‰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2004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调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调控。要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突发性事件,尤其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重点和实施的力度,结合我市实际,超前研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准确把握宏观经济与微观运行的结合点,灵活运用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用地和信贷管理等各项调控措施,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认真实施《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支持巨化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推进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年要完成新上工业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投资47亿元;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以上,新入区企业300家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并致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大力培育第三产业,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逐项规划,制订政策,大力培育。要积极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依托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二、扎实推进“两年”活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刚性,以加大前期经费投入、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和加大推动力度为重点,完善前期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前期工作专项资金制,完善业主招标制,重点开展110项重大前期项目、21项探讨性项目的前期工作。着力抓好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公路、浙西第二燃煤电厂和衢江四级航道整治等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山海协作工程为主要载体,精心组织实施系列招商活动,完善招商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坚持务实招商,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到资率、开工率、投产率,全年要引进市外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项,确保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5亿元。同时要积极开展境外招商活动,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施110项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8亿元,确保当年完成投资53亿元以上。实施128项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75.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5亿元。加快芙蓉水库、塔底水利枢纽等72个续建项目建设;力争衢州职教中心一期工程、衢州博物馆等45个项目建成;开工建设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段、衢常铁路、黄衢南和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龙丽高速公路、沐尘水库等38个项目。
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一步完善建设市场。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竣工验收制度,建设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三、切实抓好要素供给和集约利用,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按照“近筹缓解适应,远谋适度超前”的思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组织实施《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基础性要素配置规划》,加快建设,加强调节,重点抓好电力、用地和资金等要素的配套落实。
努力缓解电力供应矛盾。加快电网建设,开工建设500千伏九龙变、220千伏航埠变扩容和太真变,加快县城电网改造步伐;抢建一批电源项目,加快在建水电项目、符合供热条件的热电和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巨化9号机、东港热电项目。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管理。运用政策促进节电。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项目,合理安排高耗电大项目的建设时序。
切实保障建设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利用土地。确保重点工程和大项目建设用地,要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加大造田造地和土地整理力度,争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成果,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市场,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用开放的思路,多渠道增加投入。致力放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性投入,加强要素配套建设、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省“五大百亿”工程、国债项目、省重点工程和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的争取力度。进一步拓宽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用好信贷增量,盘活调整优化信贷存量。加强项目推介,争取异地金融机构贷款。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大力开展票据业务,加大外币贷款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加强统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创业素质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继续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加强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加快经济强镇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性,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切实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下山异地脱贫工程等“十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加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中学、新区配套学校建设,建设衢州学院二期。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公检法司国债项目管理。加强旅游规划,整合资源,加快重点景区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报业大楼、衢州电影城。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加快建设生态市。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生态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抓紧固体危险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继续做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管理和调控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全面实施民间投资登记备案制;对《政府核准项目目录》的企业投资项目实施核准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事前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空间布局规划控制、资源利用许可、行业准入、公众听证等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健全项目储备库,逐步实行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制度和征求民众意见及集体决策等制度。全面推行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完善直接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管理机制、后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决策、执行、监管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
六、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工作
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规划研究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等“三大前期”联动的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省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功能清晰、衔接有序的管理体制。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决策、咨询评估、审批制度,提高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启动区域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认真组织实施《金衢丽产业带与生产力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完善重要领域发展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启动“十一五”规划工作。尽快开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年底完成基本思路。
附件:2004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附件见PDF文件)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