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报增刊第1期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  第1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nb sp;       2004年1月8日

 

编者按: 1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我市作了《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发言。现予刊发,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共衢州市委  衢州市人民政府

 

去年以来,衢州市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去年,全市已培训农民11.7万人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5.54万人,累计劳务输出36.5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0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农民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7%。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动因

衢州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其中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仍高达56%,一产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时,形成了几方面共识:(一)衢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三农”工作地位至关重要,农村工作事关大局。(二)“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核心是就业,就业问题核心是素质。(三)我市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要努力变包袱为财富,使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关键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为此,我们认准了以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提出换个思路奔小康,明确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农业结构调整一起抓,以人力资源开发来推动农业开发、市场开发的工作思路。去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决策。实施这一工程,在农民培训上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纯“提供信息”向传授“致富本领”转变,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二是从强调“增加收入”向促进“充分就业”转变,引导农民向多领域自主创业发展;三是从引导农民“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体目标是:从2003年开始,五年内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主要是农村企业家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努力使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实现“三三制”,即争取全市120万劳动力,1/3外出打工,1/3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3发展效益农业。

二、主要做法

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1、把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政府牵头、服务配套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把这一工程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列入对县(市、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建立了由农办负责的综合办公室,由人事劳动局负责的劳务输出培训办公室,由经委负责的本地用工培训办公室,由农业局负责的农业技术培训办公室,由教育局负责的预备劳动力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培训工作。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推出外出务工人员“创业绿卡”制度,依法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全市建立了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农村劳动力分布、结构、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2、把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逐步建立财政主导、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市委、市政府规定,凡是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全部免费,由政府买单;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则不计培训次数全部免费。培训经费按照当年培训任务数和人均不低于150元的标准,由政府筹措。从财政经费和土地出让金、农业发展资金等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今年全市已筹集投入培训经费1174万元。同时,积极鼓励用人单位组织培训,教育培训机构扩大培训,职业中介组织参与培训。为落实培训经费和确保培训有针对性,市里推广了“劳务培训券”制度,发给农民培训券,农民可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

3、把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作为出发点,建立完善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培训机制。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始终针对市场、针对需求、针对就业、针对增收,培训同农民切身利益、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各级从农民意愿出发,组织人员到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调研,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岗位,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去年,全市组织到市外400多家企业的4.1万多个就业岗位,在110个乡镇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经培训合格输出劳动力4.44万人。如龙游县从杭州引进的兽王集团,需招大量服装缝纫工,经政府组织协调和经费支持,兽王集团提供设备和组织师资,仅三个月时间就培训了1500多名服装缝纫工,其中900多名已被录用。同时,我们把劳务输出作为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内容,与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发达地区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定向培训,长期合作。

4、把培训后的劳动力作为品牌来开发,探索建立基地化培训、专业化分工的长效培训机制。市、县两级按照“五个一”,即有一个劳务输出介绍所、一个劳务输出服务站、一个培训阵地和相应的培训设备、一支师资队伍、一笔培训经费的标准,确定了50个重点乡镇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为提高培训质量,市里统一编印了服装缝纫、家政服务、种植业实用技术、养殖业实用技术等乡土培训教材。我们把培训后的劳动力作为品牌来打造,从实际出发,培育了厨师村、打井村、保姆乡、缝纫乡等30多个劳务品牌专业村、专业乡镇,打响了衢州保姆、衢州保安等品牌。对 “4050”农村女性和城镇下岗女工进行家政服务培训后,在杭州、上海举办了推介会,效果很好,很抢手,树立了衢州保姆“放心、称心、安心”的品牌。过去,没有经过培训的普通保姆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现在经过家政培训的中级保姆月工资800元,高级“保姆”、高级“管家”的月工资涨到了一、二千元,而且供不应求。

三、几点体会

回顾我市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实践,我们主要有四方面体会:

1、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是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发展主体的利益与出路。农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所以必须以人为本,化大力气做好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篇大文章。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抓住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个关键,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加快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的必然要求。

2、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过去,我们抓“三农”工作往往局限于“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较少注重农民素质这一“三农”工作的根本问题。抓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就等于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就等于找到了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如果说创办农技110是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进市场缺信息问题,那么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则是帮助农民解决进市场的创造力问题,等于给广大农民群众插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金翅膀”。

3、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是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机构萎缩、人员流失等因素,农民接受系统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整体素质提高不快。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既抓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又抓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这就为农村教育找到了新的立足点。通过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覆盖面,在全日制学校也对初、高中毕业生开展“3+X”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推进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了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发展。

4、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是新时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农民不仅学到技能、知识,而且形成了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群众,强化服务,在工作中树立了新形象,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年来,我市在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符合农民意愿,有利于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为使衢州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