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报增刊第7期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 第7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nb sp;       2004年6月24日

 

 

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

中共常山县委书记   黄锦朝

 

近年来,常山县在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去年7月,召开县委全委会,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三农”难题。今年初又作出了实施“八大工程”的部署,以此为载体,力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新突破。

所谓“八大工程”,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整合 “三农”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从2004年起,五年内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对50个行政村进行重点建设与整治,实施“规划、美化、康庄、健康、富民、保障、文明、先锋”八大工程。力争到2008年,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基本形成城乡空间、经济、设施、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

一是实施龙头工程。统一规划城乡产业发展、村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优化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在2004年底完成县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二是实施美化工程。整治村庄环境,鼓励农民粉刷住房,绿化村道、河道和庭院,安装村内路灯,清理违章建筑。

三是实施康庄工程。确保2005年底所有行政村都通等级公路,并整治和硬化村内路网。

四是实施健康工程。到2007年建成城镇10分钟、农村2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全面开展农村改水、改厕,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落实长效保洁机制。

五是实施富民工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每年培训农民10000人,实现劳务培训人员向二、三产业有组织输出率达80%以上;大力实施下山异地脱贫,到2007年全县下山脱贫移民2200户以上。

六是实施保障工程。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户和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五保户集中供养、失土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内容的“农村新五保”体系,改革劳动就业和户籍管理等制度,使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七是实施文明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强化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八是实施先锋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到2007年底全县有8个乡镇、120个行政村步入“五星级”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行列,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实施“八大工程”以来,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目前,列入2004年重点扶持的50个行政村现有在建项目238个,总投资2531.2万元;已申报待批的项目有227个,总投资2496.3万元。其他291个村中有80%的村,申报要求列入明年规划实施“八大工程”,部分未列入今年规划但条件成熟的项目还将提前到今年实施。

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三农”投入力量,造福于民

近年来,各级投到农村的经费不少,但农村的整体面貌却改观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经费散落于多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配置不够合理。实施“八大工程”,就是要强化统筹理念,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项目、资金向重点倾斜,确保实施一批、见效一批。首先是整合工作力量。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八大工程”领导小组,用统筹的思路,制定总体方案、年度计划、实施意见和补助政策,明确部门、乡镇、村的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单独制定办法进行考核,确保工作实施到位、取得实效。其次是整合资金投入。坚持“向上争取一点、县里补助一点、乡镇安排一点、村里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县财政每年新增1000万元专项经费,并通过包装项目向上争取扶持和整合原有“三农”资金,每年统筹安排2000-3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实施“八大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严格按照“一事一议、量力而行、事前预算、上限控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妥善做好村集体出资与农民筹资工作,明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每年可安排其中的60%,5万元收入以下的村也要结合实际安排一定经费,投入本村 “八大工程”建设。需要农民出资、投劳的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筹集。第三是整合项目安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申报、会审、实施、验收、奖励等程序,确保项目建设统一有序,符合实际需要。

二、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抓起,引导农民

实施“八大工程”,一定要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关切、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事情抓起,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让农民广泛受益,从而提高农民参与度。如康庄工程通过建设通村公路、整治建设村内路网,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美化工程通过村内亮化、绿化,扶持激励农户对裸露外墙住宅实施“穿衣”工程,拆除违章建筑等,解决农村环境乱、差、丑的问题;健康工程通过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整治环境卫生,实施改水、改厕,解决农村就医难、饮水难和脏、臭的问题;富民工程通过免费培训农民,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下山脱贫等,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通过一系列亲民、帮民、富民措施的落实,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大农民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必然会得到群众的赞同和参与,“八大工程”也就能够坚持下去,取得实效。

三、坚持政府能承受与群众能接受的原则,激励农民

实施“八大工程”是一项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方面,政府要舍得化钱,确保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包揽,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励作为主要受益群体的农民群众,自愿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实施“八大工程”过程中,县里十分重视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尤其是善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有效调动农民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农民成为“八大工程”的投入主体、享受主体。如在每年50个重点村的选择、确定上,先把“八大工程”的内容和有关政策措施公开,由各村自愿申报,充分尊重村里和群众的意愿,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不搞强迫命令。在政策扶持上,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村集体以及农民的出资比例。对普遍受益但无回报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由政府投入为主,农民参与建设;其他的建设项目则要靠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县乡主要是予以补助和奖励。建设主体上,坚持“谁受益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村两委和农民群众为主实施,县里按照“以奖代补、补到项目、鼓励先进”的要求,按照补助政策确保的比例予以补助。对一些投资有回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自来水工程等,探索采取BOT模式等办法,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扶持。

四、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取信于民

实施“八大工程”,既要立足当前,注重实际效果,也要着眼长远,考虑发展需要,以整治建设的实际成果和长远发展的美好前景取信于民。立足当前,就是从农村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年确定50个重点村,每个村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选定重点项目实行集中式整治和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同时,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兼顾其他村的发展,推进村与村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着眼长远,就是吸取以往规划滞后导致的“拆了建、建了拆”的教训,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整治与建设,防止搞突击式的运动,搞“一阵风”、走过场。

五、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

实施“八大工程”,其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根本途径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其内容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是当前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八大工程”建设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在加大农村硬件投入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去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303.5万元,培训农民3.13万人;其中劳务培训5426人,输出4393人。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今年起全面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作,积极创建特色文化村,广泛开展“三德” 教育,推进“三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民主法制、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抓好以“五争五强”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建设。每年安排一批村支书参加县以上党校培训,3年内力争轮训一遍,努力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全面开展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一系列制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