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16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4年12月13日
常山积极建设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
常山县经济欠发达,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前些年公共卫生形势严峻: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屡次发生、副伤寒疫情在小范围内暴发、地方性甲状腺病也时有发现。去年以来,该县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省领导和卫生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1、织好一张网。健全的公共卫生网络是预防疾病、控制疫情的基础。以往常山县公共卫生网络很不完善,尤其是乡、村二级网络更是脆弱。为此,该县从补网着手,努力编织一张完整的三级公共卫生网。在县级,建立“一中心一所一院”。率先在全省进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新组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目前,县级专门从事公共卫生的机构有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院3家,承担全县公共卫生的管理与业务指导工作。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新设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人员,承担传染病的报告、监测、诊断与治疗。在乡镇,成立公共卫生站。建立由防疫、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儿保、卫生监督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乡镇公共卫生站,专职从事疾病控制、地方病防治、妇幼儿童保健、卫生监督工作。在村级,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组。全县34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组,由村民主任任组长,乡村医生、村会计、血防专业队长任成员,人员由乡镇公共卫生站实行一年一聘。公共卫生服务组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县、乡两级公共卫生部门做好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卫生监督等基础性工作。至此,该县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
2、抓好一支队伍。常山县公共卫生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兼职多等问题。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着重对这支队伍进行“补血”、“强质”,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县级坚持内外结合,引育并举。积极引进和招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同时选派懂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疾控中心学习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今年,该县还与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联合开办公共卫生专业大专班,全县37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通过成人高考进入该班学习。乡级坚持双向选择,公开竞聘。全县按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不同专业需要,确定了89个乡镇公共卫生岗位,进行双向选择,公开竞聘。通过竞争上岗,实现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优化,确保了公共卫生工作的质量。同时,县疾控中心采取以一带一轮训的办法,对各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为期半个月的轮训,提高了人员综合素质。村级坚持业务培训,提高水平。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员的业务培训,并根据考核情况落实一定的报酬,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今年10月,县卫生部门专门选派公共卫生各线业务骨干到乡镇为341名村公共卫生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
3、建立三个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县政府成立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统一指挥传染病暴发流行、集体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听取公共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都成立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区域、本部门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二是投入机制。将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今年预算额达606万元,其中135万元用于乡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确保每个公共卫生岗位每年1.5万元的经费,确保公共卫生人员收入不低于卫生院职工平均收入;县财政还拨出专款20万元用于村公共卫生员每人每年500元的补贴,村会计由乡镇财政给予每年150?180元的奖励;建立物资和技术储备专项基金,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三是考核机制。县里与各乡镇、部门的“一把手”签订了责任书,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对乡镇、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综合考核。实行公共卫生业务分级管理制度。县卫生局负责对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保院下达任务指标,通过抽查乡镇公共卫生站的工作来评定3家单位的工作质量。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保院负责对乡镇公共卫生站进行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及考核。乡镇卫生站与乡、村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工作职责与要求,每月对村公共卫生组进行一次考核。村民主任、村会计由乡镇公共卫生领导小组进行年终考核。
二、初步成效
1、变单兵作战为整体推进。以前,村级公共卫生人员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单枪匹马开展工作,也就是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一人单干。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暴发,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成后,对类似非典、副伤寒等传染病疫情,能快速有效地整合乡镇、部门的力量,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疫情控制。去年,常山县第四中学暴发的副伤寒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就充分体现了合力的作用。
2、变重医轻防为医防结合、重在预防。各乡镇、部门和卫生工作者投入到科学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中,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构筑起反应灵敏、全民参与的卫生预防保健、疾病控制机制,有效地把一些急性传染病的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4月,该县何家乡公共卫生站向县疾病控制中心报告该乡中心小学多名学生发生皮疹,疑是水痘爆发。接报后,县疾控中心迅速派员赶赴现场,经查确诊为丘疹性荨麻疹,排除了传染病的可能。今年以来,该县疾控该中心已接到类似的疑似疫情报告几十起,明显多于往年,虽然这些疑似疫情最终都被排除,但反映出新建的三级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灵敏、反应迅速、责任到位的特点。
3、变时紧时松为常抓不懈。去年“非典”时期,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出现了全民重视、全民参与的喜人局面。“非典”过后,为防工作松懈,该县通过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并从人员聘用、制度建设、目标考核等方面加以规范,严格奖惩措施,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尤其是各乡镇党委、政府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健康工程”的有利契机,加大了工作力度,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常年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查,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四季歌”。
4、变上热下冷为上下同热。上热下冷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顽疾。开展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将公共卫生职能从原有的卫生体制中剥离出来,形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无疑是根治这个顽疾的一剂良药。常山县对农村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采取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等方法,强化了他们从事防疫、血防、妇保、儿保及卫生监督工作的职能。同时,对他们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把工资与业绩相挂钩,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变上热下冷为上下同热。
(常山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