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诗律

发布时间: 2015.10.18   来源:

唐代古风,分为仿古与新古。仿古五言居多,平仄不受任何束缚,以散文之文法、句式入诗,声调高古即可;新古七言居多,大多受近体格律影响,而自成规律,总之以不入近体格律为大原则,要领如下:
 
 
五言仿古,声调格式如谱——————
 
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1、古风字数常见有四言、五言、七言,及长短杂言。
2、上古之诗一任天然,唐宋古风受律绝之影响至深。
3、无论平韵、仄韵古风,宜用本韵,不宜通押,忌出韵。
4、仄韵之中,上、去、入不宜通押,盛唐罕见,晚唐后渐多。
5、古风宜用仄韵促收,其劲遒也。
6、仿古式新古风大量存在于唐诗,主要特征有三:一、平仄多数入律;二、四句一换韵;三、平仄韵递用。若仅合符其中两点或一点,则为介于正古与仿古之间;异于律诗之入律古风是为拗律也。
7、新式古风限于七古,五言仅限于仿古。仿古七言上承柏梁体,宜一韵到底,新古受律绝影响,则宜转韵。柏梁体仅限七言。
另齐梁体格诗,特点有三:只有五言,没有七言;每句平仄都近律,除第三字不拘平仄外,其余与律雷同;常有拗粘,间有拗对。
8、平仄一般出句出,对句救,多五仄,罕五平,忌四平连用。
9、五古平韵之规律:
 
正体——第二字与第四字平仄不同,出句不用平脚,用仄多。
 
拗体——第二字与第四字平仄同声,否则第三字与第五字平仄同声,否则出句多用平脚。
10、古风式五古之中,出句用四仄,对句至少需用三平。
11、夫转韵者,必先转出句,垫韵以舒其气,然后对句跟压,方无突兀气滞之感也。 
 
注:
1、新古与律诗类似,讲究粘对,与律诗之不同处为,律粘对二、四字,古则仅粘对第二字,四字则不管。
2、仿古式,平韵五古,出句不忌平声脚;仄韵五古,出句末字,以平仄相间为正格,忌“上尾”;七古出句,则必须以仄声脚;仄韵七古,出句则平仄递用;
3、转韵古风:正古、仿古——正古自由,仿古讲究:
每韵第一句——五言,末字不拘;七言平韵,末字必平声;七言仄韵,则末字仄声;
每韵第三句——平韵诗中,末字常用仄声;仄韵诗中,末字常用平;或平仄相间。
 
 
七言古风,因句长,是以变化多端,有几点值得注意:
 
1、律诗忌“孤平”,古风则反之(五、七皆同),但忌七古“孤仄”;律诗忌“三平尾”,古风则反之,但多用于对句,尤其平韵古风之出句罕见。
2、五、七古风皆忌“下四平”,四平连用为“落调”,尤其对句罕用五平或四平;若出句用之,则对句必五仄,或四仄救之;
3、七古特有的规矩:第四字用平,则第六字必须用仄;且不宜连用“平仄平仄平仄”;
4、七古可转韵,亦可一韵到底;转韵,以入律为常;一韵到底,以不入律为常。
5、新五古之中,总以第二字为主——出句第二字与对句第二字相反,是为对也;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是为粘也。然而五古之粘对与律诗之别者,律二、四皆论;古则论二不论四也。
6、五古以下三字论之:平脚以“三平调”及“平仄平”为主;仄脚,以“仄平仄”为主。
7、新古讲究粘对,仿古反之。
8、转韵七古之异于近体者,除转韵外,则拗粘,拗对是也。七律仿古即以拗粘拗对为常。
9、元和体,每韵第一句,一定入韵。
10、不对之谓拗对,出句、对句皆为平脚,以拗对为常;不粘之谓拗粘,拗粘可补律联;拗对与拗粘,常并用之。
11、全篇七古律较五古律多,非全篇仿古则先古后律,以平仄论之,则单拗居多,拗句次之,双拗则罕见。
12、古绝早于近体。半古半律之中,前半古后半律为常规。
13、古风异于近体,以其通篇不对仗也。一韵到底之七古尤著。
14、诗体有四:(新式之律)、(古式之律)、(新式之古)、(古式之古)
15、律诗 之对,唯求其工;古风之对,唯求其拙。
16、五言不对上二,对下三;七言不对上四,对下三。
17、正古之语法,系由散文语法而来,文笔为诗,句式之变,以此为据;新古,则受近体影响之律化。古风之入古,除平仄与对仗外,尤以语法入古,宜避近体之律化,而取古文法用之。
 
18、五古多仿古,七古多律化。
19、近体避重字,古风反之,然重韵则同忌。亦不避重题,宜用连环句,显缠绵婉转之致也。
 
————摘自王力《汉语诗律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