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源:竹枝词写作技巧探讨

发布时间: 2015.10.18   来源:超级管理员

竹枝词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四川民歌“竹枝”和“杨柳枝”,并效仿屈原的离骚而创造的富有民歌风味,类似七言绝句体式的歌词。传之于宋元明,盛于清。有些标题为“杂咏”、“风土吟”和“杂事诗”的七绝,事实上也是竹枝词。据不完全统计,千余年来,历代诗人创作的竹枝词超过十万首,远远超过《全唐诗》。

  竹枝词是传统诗中的一朶奇葩。它的奇,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歌风味。施蛰存先生研究刘禹锡的竹枝词,认为它表现出了民歌乃至民间文学的五个特征: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不讲究平仄粘对;三是语气大多是自白,代言的是少数;四是用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五是好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隐语。段天顺先生总结历代竹枝词,认为有四大特色: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二是格律较宽,束缚较少;三是格调明快,诙谐风趣;四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二者并不矛盾。施先生是限于刘、白的竹枝词,是从民歌和民间文学的特色和技法着眼的。段先生则是对一千多年来历代的竹枝词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并且第四点强调了竹枝词的作用。我们可以相互参照理解。我以为还可以简化一下,即:素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鲜活,格律宽松灵活,感情饱满快活。正是由于竹枝词有这些特征,所以段先生指出它易学、易懂、易作、易传。就是说,作者喜欢写竹枝,读者喜欢看竹枝。
  正因为竹枝词受欢迎,所以对竹枝词的特征和写法有些人在研究。我也在学习。学习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竹枝词的特征和写法,可以医治当前诗坛中的一种顽症――“老干体”。我是这样想的,写竹枝词,要求你向群众,向民歌学习,要求你注重形象,运用比兴,要求你写得诙谐风趣,要求你写得通俗晓暢,竹枝词又不太讲究格律,所以把它作为一剂良药,有利于医治张嘴是口号,下笔尽概念,四平八稳的“格律溜”。如果这个想法对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商量竹枝词的写法。对这个问题有的专家如段天顺和张桂兴先生谈过,都讲了几条,讲得非常好。但为了便于操作,不妨再具体一点。我以为遵循其固有特征,竹枝词的写作主要有十六法。
  一、比兴法。这是传统诗词艺术技巧的根本大法。似乎不适合与后边的一些具体写法相并列,但是不行,非得谈不可,于是就放在头一个来说。因为竹枝词,不管是四川的也好,广州、北京的也好,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是地方色彩和地方风情,即往往从眼前的景起兴,并且借眼前景打比方。刘禹锡最初在四川写的九首竹枝词中的山水、古迹、人物和风土习俗,都是当地的。如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这里的白帝城、白盐山和蜀江是地道的四川山水。立意是北人听到竹枝引起乡思,此诗是以巴山蜀水起兴的。这是说的“兴”。要说“比喻”,就复杂一些了。有明喻,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头两句说花和水,是兴,接下来拿花和水打比方,是一个女子的口吻,说男人好变心,就象红花那样不常远;说女人不变心,象江水一样永远流淌。有隐喻,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手法就是通过谐音,用“晴”字代替“情”字。这类例子很多。还有用谚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作隐喻的。很巧,俏皮有趣,喻意深刻,亲切感人。

  二、对比法。是竹枝词中常见的手法。杨逸明先生有一组倡廉反腐的竹枝词,其中写用公款吃喝的:“鱼翅龙虾未足奇,美姬陪酒醉如泥。算来公宴一杯酒,可救灾民十日饥。”另一首写惩治贪官的:“官仓老鼠大如斗,无计可抓真棘手。总算夹来一尾巴,居然漏网九十九。”两首都用了“算”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时可以不用“算”字,反差要鲜明。强烈的反差对比,不仅是讽刺性竹枝词,也是一切讽刺诗的力量所在。再看翟志国先生竹枝词《街头小景》中的一首:“商厦堂皇时货新,等闲迎送见寒温。电梯许上不许下,来是爷爷去是孙。”第二句的“寒温”二字已经给后边的收束造势了,卒章显志,在风趣中见冷峻,善意的讽刺,让人感受到商人迎客不要说看人下菜碟,分三六九等,连买东西前后都大不一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