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11.17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一个不大的村落,却点缀着古宅、老树、宗祠、牌坊、拱桥……这里就是芳村镇大处村。八百多年的风削雨蚀,即使饱经沧桑,但它身上的那份古朴、那份韵味,依然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秋日暖阳之下,一支支芦苇在风中摇曳,犹如少女的身姿;各色山花招蜂引蝶,恰似阳春三月,尚未走进大处村,“风光已经这边独好”。一待走进这一深藏大山之中的村庄,一缕古意扑面而来——古村犹如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史书,哪怕是村里的一草一石,都有一个故事和传说。
大处村的郑氏后人,至今完好地保存着《郑氏宗谱》,而这套宗谱,如果不是几个郑氏后人的拼命保护,在文革期间可能早被“破四旧”的大火焚烧干净了。有了宗谱就有了根,据《郑氏宗谱》介绍,大处村郑氏是三国东吴开国公郑平之后裔,从开化菖蒲迁移而来。在大处村,我们可以看到村中保留着明清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房,砖木结构风格的古建筑群排列整齐,保存完好的还有二十来座。其中古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古石牌坊。这两座分别建造于清代乾隆、同治年间的“节孝”牌坊,几乎全部采用石料,无钉无铆,纯以石与石之间的巧妙契合,虽经百年风雨,依旧巍然耸立。坊上刻着的对联字句,依然清晰可辨;位于正中的“圣旨”二字,更是精雕细琢,气派非凡。
村民郑薛羽相告,郑氏自迁居大处以后,孝就融入了每个郑氏族人的血脉,修订了“十大家规”和“十大家训”,如果村里有哪户人家出了不孝子,要被吊在这座牌坊下引村人围观,以示警戒。牌坊不语,历经岁月沧桑,上面的每一笔雕刻,在时光中显得愈发温润而丰厚。见证着当年的历史事件,昭示着孝悌之义,教育着后世家人。也许正因为这,大处村孝老的风俗才能穿越茫茫时光,一直绵延至今。
走过石牌坊,可以看见一栋始建于明朝初年的郑氏宗祠。宗祠占地面积七八亩,按中国宗祠传统标准格局设置的三进三天井,一进为戏台,二进为祭祖厅,三进为祖灵室。郑氏宗祠见证了昔日丰饶辉煌,内秀外朴,华丽而不冶艳,端庄而不刻板:建筑古朴精美,窗木雕美轮美奂,厅堂与后院天井相连,并在两侧天井布置庭园,内植花草树木,隔有花窗光影,颇有园林之趣。入口大门上部用满刻花纹的雕砖贴墙砌成各式门罩,满砌镂空的砖雕图案花墙,雕刻内容涵盖双龙戏珠、松鹤呈祥等传统故事,梁枋椽檐俱全,椽檐口以上逐层挑出,盖以青瓦。两端山墙做成马头墙形式,给人以清雅朴素、明朗大方之感。其中保存完好的《郑氏宗谱》,上面记载郑氏家庭在此已历经风雨二十四五代,出现过许多历史上的名儒硕辅、乡贤高人。
一个古老的村庄,如果没有一两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必将是让人感到有缺憾,但是大处村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大处村,一条寿源溪穿村而过,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便赫然展现。而横亘在寿源溪上的三座用青条石浆砌成的石拱桥更是让人震撼。三座建于清代的石拱桥静静地横卧水面,这三座分别名为“登高”“同善”“乐济”的古桥,桥上镌刻的建桥人名和纪年文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过河不湿鞋”是当年大处村的真实写照,在寿源溪上,曾经有十八座石拱桥。可惜的是,另外十五座桥,在岁月的更迭中消逝了。如今,大处村跨溪而卧的石拱桥,青石砖块随意生长着嫩绿的青苔,透出悠远岁月的痕迹,它已经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喜欢集聚的地方,大家在这里谈天说地,山里人家的朴实和喜庆,就在这柴米油盐的日子中散发出丰饶的热气,沉淀在桥下这一汪清波中。
古宅、古祠、古牌坊、石拱桥……这是每一个大处村郑氏族人的精神寄托,多年来,村民多次自发集资捐工修缮,即使是在疯狂的“文革”期间,有人要来“破四旧”,但大处人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它们。正因为如此,大处村的明清遗韵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大处村,现在仍然随处可见数人才能合抱的巨樟、巨枫,风吹过,枝叶声响宛如海中波涛。树老人寿,现今,这个人口只有八百多人的村子,七十岁以上的有七十多人,其中有位老人活到了一百零五岁,前几年才去世。
大处村虽然韶华已远,但它古风犹存,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一井一塘都记录着明清时期大处古村的建筑风格与村民生活习俗、耕作习惯。前些年,经常有人来大处村收购古董,但这些年,村民都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村支部书记郑献能表示:大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里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群的意识,还要弘扬祖先的节孝文化,营造尊老爱幼、尊重文化的良好氛围。马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