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民间人未识

发布时间: 2016.10.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胡江丰

  统筹:许彤策划:沈庆文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化新闻中心

  雕版印刷用的木雕版,这是只有在印刷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稀罕物。不久前,笔者在衢江区樟潭街道沈家村,见到了该村余氏村民珍藏的一块印制家谱的木雕版。

这块双面雕刻,一面刻有穿清朝官服的余氏太公像,另一面刻着家谱印制时的余家村地形图。

  该雕版长21.5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0.5厘米,为乌桕木木质,已破损,有霉变腐蚀痕迹,急需保护和修复。这块雕版为双面雕刻。一面刻有穿清朝官服的余氏太公像,上盖四方图章,铭文为“皇恩钦赐”。另一面刻着家谱印制时的余家村地形图,地图中心标出“余氏宗祠”位置。图上“沈家屋”“田”等字样清晰可辨。雕版之上,余氏太公像栩栩如生,地图里屋舍、道路俨然,雕刻者具有较高技艺。

  据该村叶家自然村的村民余金源介绍,木雕版和余氏家谱原来藏于一只木盒中,系其家族的传家宝。至于具体年代,他们也搞不清楚。笔者见到了那只木盒子,长37厘米,宽29厘米,厚约15厘米,盖子上浮刻“余氏家乘”四个正楷大字。“家乘”即家谱。

  据湖南镇破石村余氏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叶家余氏祖先从破石村迁来余家村(今叶家自然村)定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共繁衍了十六代子孙。

  余金源说,余氏家谱4册和这块木雕版,先由其父亲余养志保管。1976年父亲逝世,装家谱和木雕版的木盒便传给大伯余炳富。今年83岁的余炳富并不识字,他将木盒藏于阁楼上,不料屋子漏雨淋湿木盒,家谱霉烂损坏,如今已找不到了,仅剩下这块木雕版。

  沈家村党支部书记叶雪良表示,听老人们讲,民国时期制作家谱都是雇匠人到祠堂里流水线操作,有专门的雕刻匠负责刻木版,一边雕刻,一边印刷。印刷时,有专人负责将纸蒙在木版上用刷子刷。还有人专事裁纸装订。至于为何用乌桕木雕刻木版?叶雪良认为,乌桕木较软,容易刻,但它难以长久保存。然而,印刷家谱的木雕版都是一次性使用,印完即丢弃,所以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

  -链接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整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时,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上面,用刷子拂拭纸背,字迹就印在纸上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