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梦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16.09.20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吴建国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把三门源笼罩在朦朦胧胧中,像包裹着一方梦境。

  这座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龙游县石佛乡。村里以翁、叶两姓为主,这里的叶氏民居建筑群是江浙晚清时期建筑精品的代表,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源古民居营造艺术传承人翁海金执着伞,慢悠悠地走在河滩石铺就的村道上,像是行走在水墨蜿蜒的画中。

  三门源有一片“活”着的古民居。

  一片“活”着的古民居

  翁海金今年69岁,出生在三门源村,小时候总打着赤脚在白墙黛瓦间穿梭,藻井、走马楼、清水画都是他眼中的寻常景象。三门源溪穿村而过,一边有叶氏宗祠,一边是翁家祠堂。

  “我从小就知道,最好的那片房子,是叶氏有出息的人造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村内首富叶鹤天得中恩贡后开始建造“豪宅区”,整座建筑坐东朝西,背靠虎山,前临溪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造耗时长达六七年。

  “其实,村里的房子都有看头,但叶氏民居保存最好,里面木雕砖雕都在。”沿着村道,翁海金随手就可以指出哪幢老屋宅是什么结构,“最基本的古民居组件是三间两厢,以前造房子,这是最起码的结构。”好比现在的几室几厅,古民居的结构颇有讲究。“比三间两厢好一点的房子是下三间、上三间,档次再高点就是先厅后楼。”而大户人家诸如叶鹤天造屋,格局为三进两明堂。

  看似复杂的格局已融入三门源村人的记忆中。老一辈人提起“三间两厢”都明白那是三间屋两翼添加庑廊,年轻人则会直接指着某间屋子:“喏,好像那就是。”现在,还有不少村民就住在这些基本结构的老宅里,厢房改作灶台,或者堆放草料。

  临近叶氏建筑群,翁海金停在一处岔路口:“从前有人进村讨饭,在这里就被拦下不能往里走了。”曾经被视作豪门深宅的叶氏建筑,已成了寻常百姓家。

  叶氏建筑群的主楼很气派,高不下10米,翘角飞起,层层叠叠,一块块砖雕栩栩如生。有小巧玲珑的八仙,也有造型优美的山水风景,围绕着“芝兰入座”四个大字。“门楼上那些戏曲砖雕,一块就是一出戏。”翁海金仰着头,指着那一个个鲜明生动的戏中人物:有的跨着骏马、有的手持长枪、有的盘腿对弈、有的长须飘飘……翁海金说,“文革”期间,所有砖雕都被黄泥巴掩盖了,才得以保全。

  跨过高高的门槛,雨水在天井处“滴滴答答”落成珠帘。天井边的每一根柱子上,都有精雕细刻的牛腿,从亭台楼阁到花鸟人物,无不层次分明,惟妙惟肖。每个厢房上都有镂空的花窗,半遮半掩着。陈旧的木桌上放着上发条的老摆座钟,厚实的石鼓上堆着各种杂物,坐在侧门旁择菜的主人家笑吟吟地跟翁海金打招呼:“今天又过来检查房子啊?”

  “1998年,村里计划发展旅游后,大家逐渐明白老屋是财富,舍不得动了。”现在住在古民居中的人们,拥有主权,却不会去乱搭乱建。可早前,为了阻止村民改建古民居,时任村主任的翁海金不知挨了多少骂。

  翁海金感叹,传统的砌墙手法在现代建筑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一门注定“失传”的手艺

  翁海金不仅了解三门源村的每幢古民居,他还修葺过这些建筑。

  19岁时,翁海金就背井离乡跟着师傅学做泥水工。“那位老师傅原先是帮我家里修门檐,人很好,我就跟着他学手艺了。”当时,做泥水工就是门傍身手艺,要是做得好,生活肯定也能亮堂着。

  翁海金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好几年,对着各色各样的老房子学了一身本事。上世纪70年代,三门源溪因暴雨发起洪水,河边两间古民居被冲毁,翁海金回乡修葺。“当时修房子用的都是青砖,手指头一样厚的砖,用来码墙,靠的就是水泥工的手法。”不做这一行不知道,翁海金说,水泥工的手艺若是不好,砌墙时稍有偏差,墙面可能就会跟孕妇的肚子一样凸出去。

  翁海金不光墙砌得正,做起“马头墙”来也有一手。“马头墙”是江南古建筑的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形状酷似马头。三门源的马头墙高低有致,其中也有翁海金的手笔。

  “不过,现在老手艺不常派上用场。”望着蒙蒙雨幕中的马头墙,翁海金说,“现在,做马头墙可以直接靠模具,水泥一浇就成型。”与造马头墙一样派不上用场的还有垒墙手艺。现代建筑早已弃用青砖,逐块搭砌的手法也是一变再变。就连自家围墙,翁海金也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砌造。“新建的房子用不上青砖,烧砖厂自然而然也不生产了。”翁海金反复提及,有些东西不需要了,也就没有了。

  因为了解三门源的每砖每瓦,又懂得传统修葺建筑,翁海金被评为三门源古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他所承的是传统泥水匠安身立命的手艺,但这门为古建筑添砖补瓦的手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又该传给谁呢?

  “我个人可能没办法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三门源古民居营造艺术只能靠集体,靠更多人。”翁海金知道,古民居反映的终究是逝去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它们会在时间的洗刷下愈见褪色,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着古民居保护。现在,三门源古建筑的修理保护方案由龙游民居苑古建筑修缮专业工程队把控,他们也会经常与翁海金交流。青青的苔藓给了墙脚绿色的生命,忽明忽暗的光线给了屋檐翘角穿越时空般的深邃。那些穿越百年光阴的雕梁画栋,就在温柔的岁月里,与居民充斥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相融了。翁海金缓缓地走在两座房子中间那条长长的甬道上,挺直着脊梁,仿佛是这片土地最长久的守护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