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观察]再次穿过花海,遇见美丽荆溪

发布时间: 2016.08.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许彤沈庆文罗东哲徐聪琳(执笔)

荆溪村的向日葵花海

  这是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一朵朵葵花盘像一个个小太阳,肆意泼洒着饱满生机,宛若印象派大师笔下绽放的油画……8月,正是柯城区石室乡荆溪村的葵花季。

  “如今的花海,真是一天一个样!”荆溪村村民主任徐跃进的声音有掩藏不住的喜悦。还记得2014年初秋,位于围棋仙地烂柯山南麓的荆溪村凭借10亩格桑花花田“红”遍衢州,成为衢州最热门的休闲游目的地之一。此后,游人如织的场景年年上演,花田逐渐蔓延成“花海”,但荆溪村仍然不断给予众人惊喜。

  “我们算好了,6月20日种下向日葵秧苗,45天左右后会开花。”8月1日,村中央八卦田里果然冒出了点点金黄,朝颜夕改,4万多株向日葵已经次第开放。“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每年都在摸索。”去年,荆溪村就尝试着播种向日葵,但由于播种时间、方式上的误差,那片向日葵花期很短,村民们直叹可惜。

游客迫不及待记录下向日葵花海美景。徐聪琳 摄

  望着被群山环抱的葵花田,徐跃进相告,村里计划明年用马鞭草、鼠尾草等花种,酿造出一片“紫色的花海”:“在石室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应该尊重植物的自然规律,错开花期,让色彩在荆溪村交织,每季都有美景。”

  “以前,我们看到的都是格桑花,没想到8月的荆溪也那么美!”村支书涂建明将向日葵照片发布在朋友圈里,第二天就吸引了市民郭静芳等前来。远处山峦起伏,花田边流水淙淙,眼前还有蝴蝶踏着金色“浪花”,郭静芳觉得自己像是置身梦里:“现在游人还不多,明天我就带着家人朋友再来。”她也发了朋友圈,短短几分钟内收获了一连串“赞”。

  “除了扩大花海面积、提升花种数量之外,我们想让花海再上一个台阶,还得靠文化支撑。”石室乡党委书记熊清益坦言,虽然花海是荆溪村的特色,但容易复制。近年来,各地打造花海的计划声也是此起彼伏。“再美的花,也会被游人看厌,觉得不新鲜。”熊清益认为,唯有塑造特色文化才能赋予荆溪村花海持续的生命力。

  仙棋一局烂柯山,围棋文化早已渗透烂柯山下荆溪村的血脉中,赏花之余闲敲棋子,这是荆溪村的“阳春白雪”。打造特色文化还要有“泥土芬芳”,荆溪村村委会策划重启传统庙会。“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惦记着农历7月28日庙会,相聚交流,祈求良缘,置办物件,像过年一样。”荆溪村人不仅想重现记忆中的庙会,更希望通过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将传统庙会中向善、和睦的村风民俗一并结合,发扬光大。

  “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蕴生,又感染着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份安宁和乐,就像八卦田里开出的花,触动观赏者的心。”熊清益表示,向日葵花期或将持续20天左右,而在一探这番世外桃源风情后,游客还可以体验爬山戏水的乐趣,日暮余晖下,归来途中亦可去石室老街闻香品鱼鲜。

  编后话

  作为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的新闻观察点,荆溪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视线。听说今年种下的向日葵已经盛开,我们闻讯赶往这座美丽乡村。

  再次走进荆溪村,我们也被眼前这连片的葵花花海给震撼了——25亩近13000平方米的的向日葵花海,与青山绿树相映成趣。有风吹过,便如风卷金箔,又如黄绸拂面。不少游客或拍照娱乐,或休闲散步,徜徉其间,惬意自然。

  从2014年开始,花海既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收益,也成为衢州城区周边靓丽的风景线。对城市人来说,赏花游能够满足户外休闲、放松娱乐等需求;对村民来说,赏花经济能够增加收入,也让他们意识到农业独有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于是,当传统种植业邂逅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鲜花就成了资源,一种全新的业态便开始孕育。 不可否认,尽管不遗余力扩大种植规模,引进花色品种,以节为媒,荆溪村主打产品仍然是“赏花”,还停留在休闲观光的单一体验上。其实,花海旅游还可以有艺术化的创意。比如,将文学、影视、动漫、声乐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尽情在花海中创作“大地艺术”,增强参与性。此外,花海旅游还可充分挖掘益智功能,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向游人生动展示花卉知识和技艺,拓展其深度和内涵。我们衷心地祝愿荆溪乡村休闲游兴旺发达!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