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泉石处 必刻棠陵诗——方豪故里行

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张蓓

  初夏,我来到明代进士方豪的故里———开化县原金村乡金路村(现芹阳办事处金路村),探访、寻觅当年方豪遗留下来的点滴印记。

  石碑

  明代张子麟《寄赠方封君》碑文

  在方家小院,我看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方豪遗留下来的物品,如建房用过的石柱础,方豪当年上马用的马踏等。这些坚硬的石质物器虽已年代久远、陈旧破损,但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石器纹理的细腻、美观。院子里有一块靠墙横躺的巨大青石碑吸引住了我。诗的作者是被称为“一代刑名之祖”的明代张子麟,他曾在方豪母亲生日时写过一首贺诗《寄赠方封君》:

  不向明时出,宁知处士贤。

  性因墉自适,东南海峤鲜。

  同行山客屐,廿载野人船。

  酩酊频中望,倘佯更讶仙。

  红颜颜尚在,白发半萧然。

  身老沾恩日,名成教子年。

  锦袍会簇簇,紫诰凤翩翩。

  彩服归宁近,华筵送熹偏。

  题诗附鸾鹤,万里好相传。

  石碑质地坚硬,高约1.5米,宽约0.8米,反面刻有大大的“棠陵”二字,石碑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方家女主人告诉我说:“以前,只知道这块碑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但是没有把它当回事。石碑大,材质又好,就把它仍在院子里,做过围墙,做过厨房的门靠,做过围圈的猪栏门,现在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了!准备把它清洗干净送到乡文化站保管!”

  棠陵墓

  棠陵墓

  历史上,方豪的墓葬位置传说有很多。一说金村乡下江村;一说原乡政府后山;一说金路棠陵村。墓葬位置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此次我所寻觅的是位于下江村的“棠陵墓”。墓地位置占地约50平方米,呈“大”字型,据说棺木安放于“大”字的顶端,以下宽敞青石板铺就部位供祭祀、拜谒用。

  从墓地往下走,在几米处的一棵大栗树下,看见了伫立着的一块大石。在经年累月、经风雨洗礼的大黑石上,深深铭刻着刚劲有力的“棠陵墓”三个大字,以及“棠陵公方豪卒于明·嘉靖九年十一月四日”17个小楷字。从这块大黑石上记载的时间可以看出,方豪在世只有短暂的49年。

  金路

  方豪留给金村故里的,还有一条叫做“金路”的乡村小路。金路村毛坞自然村的方家大伯告诉我:《方氏宗谱》上有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世宗朱厚熜登位,正在故里休养的方豪被召回京师,复任刑部主事,皇帝赐金并加俸一级。到任后,方豪奉命奔赴山东处理积案。期间,他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悉数贡献于故里金村乡,用于开凿枫树岭、铺筑村间路,建造石拱桥。使金村至毛坞自然村的山道变迢迢为咫尺,不再绕山梁、越崎岖、涉小溪。现今金路村的村名“金路”二字,其渊源仍是由此而来。

  方豪生平

《方氏宗谱》中的方豪造像

  查历史上诸部《开化县志》及《明史》《方氏宗谱》可知悉方豪生平。方豪(1482年—1530年),字思道,号棠陵,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方豪自幼豪迈卓异,四岁即能联句,且对答如流,有神童之称。年十四,方豪从开化名儒文山先生吾冔学。明正德二年(1507),方豪获乡贡第一,三年举进士。历官昆山县令、刑部主事、湖广佥事、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在任期间,方豪清正廉洁,关心民瘼,平生旷达耿直,磊落奇崛。其一生著作颇丰,有《断碑集》《棠陵集》《昆山集》《奉希集》《蓉溪书屋集》《老农编》《洞庭烟雨编》等。其中《棠陵集》《断碑集》于清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

  明正德五年(1510)八月,方豪任昆山(今属江苏省)知县。时昆山水灾,田园荒芜,草根树皮采掘殆尽,“徙死迁之者每以万计”。一时,饿殍蔽道,枯骨填河。而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官逼欠赋,致使百姓卖儿鬻女。方豪目睹惨状,心中悲愤,一面实地勘查,组织民力筑堤抗洪;一面设方赈济。同时,方豪不计个人安危,秉笔直陈《乞蠲逋负疏》。此疏理正词切,后经朝廷派员查勘,减免田赋,水灾得到了治理,使昆山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明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明武宗决定南巡,方豪时任刑部主事,作为属官,也参于上疏谏阻皇帝南巡之事,惹恼了武宗。凡联名上书的一百余名官员,在午门被罚跪五日,有数十人被下锦衣卫狱,甚至有被廷杖致死。方豪受杖伤重几死。为疗伤创,卧于刑部湖广司之东“笼鹤亭”近两月。每倚窗望槐,百感交集,写下《见树窗记》。

  明嘉靖元年(1522),世宗即位,方豪被召还京师,复任刑部主事,赐金,加俸一级,后奉命赴山东处理积案。四年(1525),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1527),年仅45岁的方豪上疏乞归,获准告老还乡。返归故里后,方豪寄情于山水,探奇历险,赋诗抒怀。

    方豪题词遗迹

  题词印痕

  如今,开化不少地方至今仍留有方豪的题词印痕。

  位于开化县城以东约20公里的宋村十八洞,自古就是一个探幽、野逸之地,此地曾留有方豪字迹。据《开化县志》载:“县东四十里宋村岩山,其洞深入,寒气逼人。明正德丙子(1516)九月,进士方豪告别先陇,因游此,题名于石。”

  在开化县城北门城内山碑上,至今仍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题写的《棠陵公九日登西山记》:“……独先乘肩舆登绝顶……至半山腰,闻棠陵大叫声极,及之于城舍四望,咸有乐意……晚风颇急,棠陵之巾屡坠,众不觉大笑,及灯而归。”

  位于卧佛山脚、西渠之畔的天香书院遗址内,有方豪于嘉靖六年(1527)题写的《访汪竹亭兼系四诗》。其一:“石几谁削平,宜诗亦宜酒。笔砚与杯盘,客来不须手。”其二:“层云何处来,忽堕吾池上。池风草可生,醉眼看摇样。”后方豪又于天香书院题铭:“一朵云,天上落,化为石,江水泊。涯发之?沙头阁,聪明净,康郎络。润笔滋,便欲移,壮吾橐。凤翔学,开相璞;举以归,叹力弱。为群尘,百夫作。顷刻间,轻似鹤。山有辉,石有托。万千年,等崇岳。”

  嘉靖八年(1529),方豪游览开化原池淮镇芹源山村石壁,在探察了宋绍定壬辰年(1232)王南孚题写的石刻“崇冈”二字后,又于石崖的北面书写了“采芹坡”三字,落款名“思道”,并留有“嘉靖八年仲冬,福建按察副使方豪至”的字迹。

  此外,唐伯虎著名的《落花诗》题跋即为方豪作。此书法瘦劲,风格清新雅致。

  王阳明赠诗 

        方豪的一生磊落奇崛、旷达不羁,同时又勤政爱民、事亲至孝。他的聪慧敏捷,才识卓绝,曾深得明代著名的心学思想开创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的王阳明所看重。王阳明在他的《常山县留别方思道》诗中称赞方豪:“方子岩廊器,兼负云霞姿。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