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徐聪琳金一媚
全旺板龙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衢江区全旺镇全旺村的传统文化节目。
“板龙是全旺人的魂,全旺人骨子里都有舞过板龙的血。”作为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全旺板龙”的代表性传承人,黄基康时常流露出对板龙的崇敬之情。
血脉奔腾的板龙之舞
全旺板龙因以木板来固定灯节,故名“板龙”。舞龙伊始,两面大锣开道,彩旗飘飘,号角锣鼓鞭炮一股脑儿地震响在全旺的夜空上。
整条龙灯数百米长,龙身随着龙头走向,由左往右盘转,蟠成龙尾在外的重重叠叠的大圆圈,再从容不迫撒开龙尾。而龙身从右往左反转,将龙尾裹在中心,转成龙头在外围的层层环绕的大圆圈。这便是舞龙表演中精妙绝伦的蟠龙。
“舞龙时,心一定要齐,都要跟着龙头走。大家心齐了,龙才舞得漂亮。”龙头左顾右盼,龙身上下蠕动,变化多端。黄基康说,这般血脉奔腾的景象,在午夜梦回时不知上演过多少次。在他的记忆中,全旺板龙远不止“舞龙”这一个环节。
黄基康从16岁才开始接触板龙。按当地习俗,男孩满16周岁时,家里都要做一节龙灯。“这既是祈福,也是父母庆祝男孩成人的礼物。”黄基康回忆,那时,家家户户都暗自较劲,翻着花样要做出最精致的龙节。每逢过年,全旺村里刚满16岁的男孩一脸兴奋,执着事先在家中受过虔诚祭拜的龙节,像初生的牛犊般一头扎进“成年人”的舞龙队伍。不管是老手还是新人,都以热切的目光追随着龙头的方向。
“就算村里手艺最老道的师傅制作龙头,也要花上5天左右。”当年的黄基康一直对龙灯很感兴趣,私下自己也在制作一个龙头。一天,村里的老“龙头”王世耀偶然看见黄基康的手艺,十分欣喜:“你跟我学怎样做大板龙龙头,怎么盘龙、叠龙吧?我年纪大了,再不找个徒弟,就要带不动了。”28岁的黄基康终于有了“领路人”。
“龙头是用8根竹篾,绕来绕去编制出来的。竹篾绕完了,龙头也制成了。不多一寸,不少一分,这是规矩。”黄基康一面虚心地向老前辈们学习龙头制作技艺,一面在师傅们的指导下领悟盘龙叠龙动作要领。整整两年,黄基康把板龙的制作和舞法技艺全部领会,正式成为全旺板龙新的领头人。
“舞龙关系到全村一年的村运,龙头上的蜡烛尤其要稳。”每次舞龙前,黄基康都要依照传统习惯,沐浴更衣,以表示对龙头的敬意,“所以啊,舞龙头的人,肩上的担子重。”黄基康说,在舞龙的过程中,若是龙节不慎损坏,就必须用红布把损坏的龙节包好,然后敲锣打鼓地送回户主家去。“全旺人对板龙的敬,是打自心底的。”
盛衰起落斑驳了龙节
随着岁月的变迁,全旺板龙曾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黄基康也一度为了生计,干起和舞龙毫无关系的工作。直到1996年,在50岁生日时,黄基康当着全村37位与他同岁的村民们面,提议重新舞起全旺板龙。
“所有人的兴致都很高啊。同辈人对板龙有念想,年轻人年复一年听说着舞龙的场景,早就想看看了!”于是,全旺人如数十年前一般,风风火火地准备起舞龙盛事。
到了新年正月,全旺板龙又舞了起来。“舞了十几天,天天夜里都舞,不论刮风下雨。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村里的老人激动地几乎落泪。黄基康的师傅王世耀年事已高,每天都由人搀扶着,颤巍巍地在一旁看舞龙。
“人心里都有一份念想,板龙承载了太多珍贵回忆。老人家们做梦都想再看到舞龙。”黄基康很是感慨,全旺板龙再次舞过了十余个新春,面临的困境却越来越多,“人一多,情况就多,风险也大。”黄基康不得不承认,变化最大的还是人心。“现在过年,大家都忙,娱乐活动也多了,不少人觉得舞龙好像没啥意思。”说起近两年没舞成的板龙,他有些落寞,“本来都说好了,2015年开春要舞龙,但还是明年再说了。”
黄基康今年69岁,常被坐骨神经痛折腾得下不了床,同辈人身体也都大不如从前:“也不知道自己舞龙还能舞多久,不管是舞龙头还是制作板龙,都在找传人。”
“全旺板龙还是要全旺人亲手做啊。买条龙或者请人来舞,那就没有意思了。”即便在为传承犯愁,黄基康也有自己的坚持。在他看来,没心血、没内涵的舞龙仅仅是娱乐表演,太过单薄,承载不了全旺人寄托的心愿。
空闲时,黄基康会到祠堂看看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