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4.27 来源:超级管理员
郑积亮余静轲
★推荐理由:
位于江山市大陈乡的大陈村有着600余年的历史。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现存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79处。其中,省重点文保单位1处,市重点文保单位19处,是一个承继徽派古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去年,大陈村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汪氏系黄帝之后,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后裔。唐贞观年间(627-649),歙州刺史汪华,因军功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自此,子孙繁衍,衣冠济济,又流布徽州绩溪、婺源等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越国公30世孙汪普贤,由常山迁至江山大陈,并命名为环山。以志山环水抱,又谐黄山之音。经数百年开拓经营,并经商致富,大陈汪氏成“三衢阖郡之巨族”,“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西安,今衢州),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徽派民居古韵弥香
原石对垒的古朴巷道、古色古香的农家民宿、耳熟能详的村歌民谣……走进大陈村,总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古村落中,古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楼台亭阁,搭配有致,且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所有古建筑秉承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灰瓦白墙,花窗雕板,屋脊如龙,墙头似马。村内20条街巷,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总长3600米,以古老的青石路组成独特的空间架构。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汪氏宗祠,于同治二年(1863)重修,位于村落北边,座东向西,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三重出挑飞檐。汪氏宗祠面宽22.6米,进深49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由门楼、厢楼、正厅、厢房、后堂组成。用材粗壮,雕刻精细,错彩镂金,气势恢宏,为省重点文保单位。祠内各柱均书有楹联,记载着大陈汪氏昔日的辉煌,又寄厚望于子孙,好似一部历史教科书。
文化传承村歌嘹亮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行走在大陈村的古朴巷道,不时就能听到村民在唱这首耳熟能详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要在数年前,或许很多人都不信一首来自浙西山区的村歌能唱进人民大会堂,能成为耳熟能详的歌曲,还一举帮大陈村拿下“中国村歌发祥地”的荣誉。可如今,每当这首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总能牵动起在外游子的心灵。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近年来,大陈村加强文化融入,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崇尚教育”等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以“学习、创新、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来经营村庄,抓实一系列惠民工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主动性,有力提升了村级管理水平。村歌在大陈村正嘹亮唱起!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