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华:一位老木工的匠心坚守

发布时间: 2016.10.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饶峰

  统筹:许彤 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化新闻中心

  何为榫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有人形容它是我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灵魂。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榫卯,不用一钉,却能做出巧夺天工的家具,浑然天成,天衣无缝。一榫一卯,一转一折,暗藏玄机,互补共生,缺一不可。不得不感叹家具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而陈林华就是这样一位发掘、弘扬榫卯技艺的匠人。

  陈林华的作坊就位于龙游城南的开发区。作坊内没有现代木工坊的机器声,只有打磨木料发出的“沙沙沙”,且木香扑鼻。

  简陋的是场地,精细的是作品。这是一只看似普通的手饰盒,用的是花梨木。原木本色充沛,但打磨细嫩。陈林华说:“你试试能取出上面这层盒子吗?”我比试良久,还以为是类似儿时玩过的“捉放曹”游戏,却无从拆解。陈林华接过盒子,还没看清,就见他已打开盒子。这就是榫卯结构的妙处吧!再次细细打量这只首饰盒,分明的接槽接缝,却严丝合缝,凹凸契合,面与面,面与边条,“丁”字、成角、交叉,并相互连,真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

  1964年出生的陈林华,只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就从学校回到了家。“我就是喜欢做木匠。”陈林华说,“家里条件不好,当时交21元钱的学费已经让全家的经济很紧张。”

  离开学校拜师学做木工后,陈林华先后跟了3个师傅。“师傅总是嫌我话太多。”陈林华说,自己喜欢跟师傅讨论手艺。机灵而倔犟,耿直和不羁,追求完美的陈林华,凭着自己的坚持不懈,继续走在木工的道路上。

  古家具中的榫卯很有讲究,而陈林华的制作也极具特色。看他凿一洞,洞内凿线微曲,能让榫头更紧实地卡入卯中,单凭人力难以拔出。曾经有位苏州的商人,收藏了一个明代相框,很珍贵,但一角有些破损,访遍业界无人敢动手。最终,这位苏商找到了陈林华。陈林华说,那只相框,两公分的木条,就有四个榫头,非常精致。

  “我还修过一块床头花板,很薄,榫头只有1毫米左右。这些都是我从来没见到过,而我对没碰到过的东西,一拿到手上,就觉得很兴奋。”陈林华曾经组建过百来号人的木工队伍,做家具也做装修工程,但最后,他还是解散了这支队伍,选择继续钻研仿古家具。

  陈林华也喜欢钻研木刻字。在2008年奥运期间,他所创作的一幅木刻字“和为贵”还成为了奥运第四届书协刻字艺术入展作品。

  识木、做木、喜木到痴木,陈林华由此结识了一群爱好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人。从外地赶到衢州找陈林华仿制、修复明清家具的人也越来越多。陈林华说,干这行赚不了什么钱,很花工夫,全靠手工,又没法进行流水线操作,一件下来花的工夫钱都够买花梨木料了,但他仍乐此不疲。

  “一件好的榫卯结构家具,是完全可以拆散,再到异地组装的。”陈林华说,“单纯从榫卯来讲,它可以应用于任何材质,远远超出木头本身的范畴。但最合适榫卯结构的还是木料。” 在陈林华看来,榫卯体现着中国独有的美学价值,不仅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创造,起承转折都是活扣,拆卸组装不伤器物,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匠心’就如一剂良药,它会告诫你,耐下心,去‘雕琢’一件事儿。”

 陈林华是一位发掘弘扬榫卯技艺的匠人。

在陈林华看来,榫卯体现着中国独有的美学价值。

 

陈林华修复的精雕木刻。

陈林华凭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始终走在木工的道路上。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