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洋豆腐干:别样家乡味

发布时间: 2016.07.11   来源:超级管理员

《龙游县志》载,开洋豆腐干曾是和小辣椒、发糕齐名的特产。“20世纪40年代初,县城西门刘荣富豆腐店,以豆腐干内裹开洋,经多道工艺制作。外表黄泽油润,肉质玉白细腻,富弹性,扭曲成弓形不断裂,味鲜可口,有‘素火腿’之誉。50年代后一度停产,1963年县豆制品厂恢复生产,但质不如前,近年多为个体户加工,品质不一,少数加鲜肉馅颇受欢迎。”

  冒着热气的开洋豆腐干。

  龙游老辈人记忆中的豆腐干是零食,也是下酒、配粥的佳品,曾是一种奢侈而风靡的食物。在临靠龙游“通驷桥”与古城墙下,有一豆腐干叫开洋豆腐干,从龙游人嘴里兴盛,沿衢江之水,流传开去。

  有市民回忆,在旌忠坊,即如今龙游北门菜场大众路东北巷口,本有一口朝天井,井旁不远,便是当时卖开洋豆腐干的店。巷口一83岁的老大爷回忆:“那豆腐干四四方方一小块,上面印个‘胡’字,里头包着晒干的虾仁,虾仁的土话就叫‘开洋’。我年轻时,跟朋友喝酒才买几块,一碗酒一块豆腐干。那时一块豆腐干两毛钱,不便宜,是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零食。逢年过节,龙游人去走亲戚,就带上一些开洋豆腐干。胡,是店家的姓,算年纪,那人比我大40来岁。要是活着,现在得有120多岁了。”但见他语气悠长,饱含思念。

  这开洋豆腐干究竟姓刘还是姓胡?县志所载刘荣富与胡家究竟有何渊源?我们在菜场转一圈,与一些年纪较大的市民聊起,他们这样说:“我小时听长辈说过,刘荣富是胡瑞荣的舅公。”“刘荣富卖的豆腐干上也印胡字!那印豆腐的锡印出自刘荣富之手。”“除了加开洋,那些豆腐干里还加过火腿,不过味道没加开洋的好。”“最早做豆腐的是胡学华和刘荣富。刘永富是胡学华的大舅子!”……原来,这卖豆腐的“刘麻子”和“豆腐胡”本是一家。若尚有后人在续祖业,算来应历三代。

  精选的大黄豆。

  据说,胡瑞荣已举家迁往舟山随女儿住,找他恐怕不容易。在龙游北门菜场、幸福路52号各有一块“胡记”招牌,贩售者将供货点指向学前巷6号。主人叫胡游军,他说:“家父胡昌荣是胡学华幺子,父亲和爷爷差约50岁。胡瑞荣是父亲兄弟胡功林之子,与胡昌荣差7岁。伯伯胡功林便是县志中所载的豆制品厂厂长。按辈分,我与胡瑞荣同辈,刘荣富是我们舅公,是爷爷妻子刘雨凤的兄长。”按祖训,如今胡游军对原料把关甚严,力保品质。加之手工力量有限,日产3000块左右,门店也仅限两家,多年不扩。

  压榨时,需将带有“胡”字的锡印盖在豆腐干上。

  胡游军一般在夜里2点开始制作豆腐干。一块成品豆腐干要历时2天才能完成。大体做法与寻常豆干无异:泡水黄豆磨浆烧开,用碗布滤浆再点卤成嫩豆腐;嫩豆腐打碎做老豆腐后包进布里。唯一不同的是,开洋豆腐干就是老豆腐包进布之前要裹入晒干的虾仁,接着压榨成干,形成初胚,通过碱水煮至表面光滑,用水漂清杂质,加入香料卤制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中因要不停打浆、滤浆,因此作坊中透着浓郁的豆浆香气,奶白的豆浆去水裹布,不断通过挤压、压榨等工序析出水分,最终豆腐成型。压榨豆腐干时,锡印会盖在豆腐干上,最终出来的豆腐干初胚就留下一个“胡”字。胡游军手里的锡印传了三代,久经磨损,印出来的字也有些模糊了。凌晨5点,天蒙蒙亮,就有许多商贩来胡游军作坊中取货。如今,有些市民还保留着传统的成块卤煮成块的吃法,外出的游子们逢年过节也会回家带走数量相当的开洋豆腐干。因此,逢年过节,胡游军作坊里的产量便要翻一番。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