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战场:万里长征的嘹亮序曲

发布时间: 2016.10.26   来源:超级管理员

 

  沈尧伊油画作品《铁流》。如果说长征是一部雄壮的交响乐,北上抗日先遣队便是它引人入胜的嘹亮序曲。

  2014年9月1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开馆时,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右一)前来寻找父辈革命足迹。特约摄影记者黄水福摄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山市塘源口乡留下的标语。资料图片

  (记者 巫少飞 李啸)

  1911年,当孙中山博士带领民主革命者将衰老的帝国推翻后,中国陷入无与比肩的乱世。其间的政治迷局,即便是莎士比亚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

然而,有这样一支疲惫而纪律严明的队伍,穿过了世界上最崎岖坎坷的崇山峻岭,走过了中国偏远荒凉的穷乡僻壤,跨过了几十条河川,翻越了毛泽东所说的千座雄山……

  也许,红军长征有一点类似犹太人出埃及,有一点类似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但没有任何比拟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长征。

  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长征举世无双,它迸发的英雄主义火花,最终燃起了拥有几亿人口的民族梦想。

  在主力红军长征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翼,那就是曾战斗在浙闽赣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们在衢州及周边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着主力红军的转移,守护着长征的“前夜”。

  最早的远征者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节节失利,形势十分危急。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拿下距离瑞金150公里的广昌,红都危在旦夕。

  围绕如何破解危局、找寻出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多次电信往返,反复研讨,最终达成主力红军准备战略转移的共识,并着手派遣部队在东西两个方向出击牵制敌军。

  是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命令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揭开了护佑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序幕。

  中央为这支部队下达的任务是:出击福建、浙江发展游击战争,在闽浙皖赣边建立新根据地,开展抗日运动,联络赣东北红十军,深入皖南,牵制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

  时任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刘英回忆,先遣队的一大具体目标是“以极大的力量去破坏浙赣铁路(当时称杭江铁路)”,切断国民党军队的交通动脉。

  1934年7月7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进入福建,进攻福州。继而挥师北进,转战罗沅,袭取宁德,挺进浙西,攻克庆元县城,破袭杭江铁路,夺取常山,经祁门、浮梁于11月初与赣东北红十军会师重溪,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

  此时,已在长征途中的中央军委来电,命令原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先遣队,刘畴西、乐少华分任军团长和政委,开始第二阶段行动,进军皖南。

  11月18日,中央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5同志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随红十军团行动。其后,部队陷入十倍于己的敌兵围堵,方志敏、刘畴西等被捕,存余者仅参谋长粟裕所率数百人。

  从出征到1935年1月底失败,先遣队行动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多里,先后进行了30余次重要战斗,一度威胁到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被南京《中央日报》描述为“辗转数千里,流毒百余县”。

  “越过仙霞岭,灭敌在此间”

  江山市档案局局长徐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关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衢州的战斗历史。

  他费尽周折,多次前往中央档案馆查询到大量珍贵史料,沿着先遣队的路线,在青灯黄卷中,在万水千山中,感悟这段悲壮的进程。

  “不听仙人指:寻求武夷巅,越过仙霞岭,早登天台山,赣闽成一片,直到杭州湾。出击求巩固,灭敌在此间。”在徐青看来,朱德的这首《经闽西感怀》,似乎也揭示了先遣队虽败犹荣的革命伟业。

  1934年9月初,衢州江山、常山、开化一带的山乡百姓,突然发现家门口出现了红军的身影,他们所过之处,沿途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宣传单,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保甲制度”等标语。

  先遣队纪律严明,关心群众疾苦。不少贫苦农民主动亲近红军,帮助红军烧水、煮饭、带路。许多进步青年纷纷加入红军,随军北上。

  先遣队第一次转战衢州期间,在江山清湖、贺村、大陈,常山县城进行了4次较大的战斗。

  彼时的清湖镇是江山境内最大的水运码头所在地,敌军堡垒坚固,戒备森严。时任先遣队政委乐少华回忆,因为红军采取急行军策略,出其不意发起进攻,烧毁镇口的两个碉堡,消灭20多个保安团丁,大挫敌人气焰。

  先遣队占领清湖镇后,寻淮洲、乐少华等军团领导人亲自前往前线观察地形,他们在树林中发现4个形迹可疑的人。

  寻淮洲断定是敌人侦探,暗示大家伺机动手,最终敌探被红军击毙2人,俘获2人,先遣队随即占领渡口,抢渡江山港。

9月14日,先遣队继续北上。天亮前,国民党军队发现红军欲跨越杭江铁路,又连忙抽调3个营的兵力,占领清湖路口三处制高点。战斗打响,红军分三路还击,终于击溃敌人。

  根据中革军委朱德等9月10日电令:“过江山河后并可破坏铁路、公路”的指示,先遣队决定实施破路炸桥。先遣队当天即派出一个侦察连袭击贺村,炸毁铁路桥,烧毁汽车、火车站。

  9月15日,先遣队到达大陈村,派出一支小分队去炸江山港上的航头铁路桥。下午3时,红军到达桥头,守桥的国民党兵闻风逃跑。红军在靠南第二个桥墩放上炸药,由于炸药少,只炸了桥墩的一个角,铁轨被炸歪,火车被迫停止通行。

  此时,先遣队主力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大陈的战斗早已打响。傍晚时分,炸桥小分队返回,绕到敌人背侧,与主力部队形成夹击,形成对敌三面包围之势。

  国民党军队依靠火力优势,组织猛烈射击。战至夜里10时,红军除少数原地应战外,大部撤回大陈宿营。此战,红军歼敌70多名,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10多支,不过红军也有伤亡,第三师师长王永瑞负重伤。

  当晚,江山县县长周心万急电省政府,急待援助。16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奉命出动6架飞机参战,轰炸大陈。但实际上,先遣队已于16日凌晨甩掉敌人,向常山方向挺进。

  9月16日凌晨,先遣队侦察队身着国民党军服,分两路袭取常山县城。国民党常山县县长李文恺闻枪声后慌忙从县府后门逃跑。红军因突入城内人数不多,约3小时后,主动撤出县城。

  9月18日拂晓,先遣队离开常山芳村,经界牌岭,离开衢州地区进入遂安县境。

  “惊天动地的英雄史”

  先遣队首次挺进浙西后,一度引起国民党当局恐慌。蒋介石曾电令浙江各县县长“督率团队固守待援”“失陷城镇糜烂地方,则军法俱在决不姑宽”。

  然而,腐朽的国民党军队终究无法抵挡先遣队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这以后,整编后的先遣队(红十军团)又在1934年11月18日挺进衢州,由江西玉山抵达常山县境内的草坪(今属白石镇),进行了七里岙、回龙桥等战斗,于23日中午离开衢州。

  1935年1月7日,先遣队再度进入开化境内,留下了大龙山、徐家村等战斗史话。也给衢州赋予了先遣队“两进常山”“三进开化”的红色佳话。

  1934年12月14日,先遣队在皖南谭家桥伏击战中失败,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年仅22岁。次年1月,先遣队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被国民党军队约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江西玉山境内的怀玉山茂林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除800多人突出重围外,大部遭受损失,方志敏等不幸被捕。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遇害,时年36岁。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友良认为,如果说长征是一部雄壮的交响乐,北上抗日先遣队便是它引人入胜的嘹亮序曲。

  “先遣队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给衢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失散留在衢州地区的红军指战员,成为衢州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骨干,在3年游击战争中继续坚持战斗,其贡献不可磨灭。”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戴志敏觉得,历数衢州的红色印记,先遣队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火之一。

  1935年2月,新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接过了先遣队未尽的使命,在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继续配合红军主力长征。

  “七七事变”后,红军挺进师将士与南方八省的游击健儿一道,编入新四军的战斗行列,继续高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功立业。

  曾任红军挺进师师长的粟裕将军深情地说过:“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

  他在回忆录中对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感怀道:“这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英雄史,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长途跋涉,孤军奋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篇雄伟壮烈的人民革命史诗。这无与伦比的勇敢顽强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我们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

上一页 下一页